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清末民初一位在报界、小说界及戏曲界均颇有影响的文人,海上漱石生(孙玉声)上传晚清上海开埠以来由王韬等人开创的都市文人的近代写作空间及写作模式,下又与鸳鸯蝴蝶派的通俗文学写作息息相关。然而学术界对于其生卒年月及生平履历,一直众说纷纭,尚未能有明确而肯定之定论。依据海上漱石生自己在《漱石生六十唱和集》及《报海前尘录》等文献中多处相关叙述,我们可以查证出其确切的生卒年月,并对其生平履历予以澄清说明。  相似文献   

2.
沈璟的传奇《埋剑记》系根据《太平广记》中的小说《吴保安》改编而成.作者通过“增”“衍”“删”“调”几种方法,使得戏曲无论是在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还是主题思想的表达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从本质上说是与传奇生旦双线并进的体制和注重教化的审美功能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阿宝》中的“孙痴”是作者的自我投射。把蒲松龄与孙子楚加以比较 ,可以发现 ,蒲松龄是借小说来为“痴人”正名 ,借孙子楚来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人生之梦  相似文献   

4.
《梦十夜》是夏目漱石在前期小说外向的文明批判之余,转向内心的一次心灵书写。对《梦十夜》的解读多有分歧,但首先可以确定的有两点:一,《梦十夜》中有很多故事涉及“等待”主题;二,《梦十夜》中渗透着浓烈的死亡意识,出现诸多死亡事件和死亡场景。这两个核心主题,是早期漱石带有公共性的文明忧患意识,与其个人内在的来自生的不安与死之梦魇的幽暗意识的混合表达,二者相互交融,构成夏目漱石文学独特的幽玄特征。   相似文献   

5.
“千古文人侠客梦”。因此,武侠小说捕获了不少读者的心。武侠小说古代即有,从唐宋传奇(作者按:自晚唐《传奇》一书始,方将唐人小说称为“传奇”,宋以后将唐人所作小说一概称作“传奇”)到明清时的公案侠义小说等等,都可视作武侠小说的发展过程。然而这一类的  相似文献   

6.
一最近阅读秦瘦鸥的《小说纵横谈》,其中有《闲话“狭邪小说”》一篇。他写道:“狭邪小说这个名称,见之《中国小说史略》,大概是鲁迅先生所首创的吧?其实他指的就是专写妓院的说部。”他在介绍中谈及这类书中有一部出版较迟而名气特别大的,即漱六山房张春帆的《九尾龟》(1910年出版):“我清楚地记得,抗战前不久,走进上海那些大学或中学的宿舍,还可以在不少同学的枕边发现这部‘巨著’。其影响之深且远可以见矣!”“为什么它会特别走运?照我看大概有两个原因:首先是《九尾龟》这个书名怪得好!不象《海上繁华梦》之类那么平淡。据说《九尾龟》的作者张春帆是把这个书名当作浑号送给他小说里的一个人物的。那人是个大官(很可能指的是盛宣怀),娶了不少妾侍,却无力周旋,以致广田自荒,每个妾侍都有了‘情夫’,作成他做了九尾之龟。”此书在上海颇有影响,在北方也有不少读者,尽管《九尾龟》中夹杂着许多“苏白”。1922年11月14日,北京高等师范趁建校十四周年纪念,对来校参观者举行了一次“民意测验”。有一题是“你最喜欢读的中国  相似文献   

7.
还珠楼主李寿民先生年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还珠楼主(1902-1961),本名李寿民,中国武侠小说大宗师。著有武侠小说36部:《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等11部出世仙侠(剑侠)系列小说,述正邪两派剑仙间善恶之争,文笔华美,极富诗情,想象瑰丽,气势磅礴,融儒、道、释三教哲理于一炉,寓意深远;《云海争奇记》、《兵书峡》等25部入世武侠小说,提倡崇善除恶、孝友义侠,表彰人的价值尊严。还珠武侠对郑证因、朱贞木、梁羽生、金庸、古龙等均有启迪之功。  相似文献   

8.
自《龙虎斗京华》起始,至1983年《武当一剑》止,梁羽生共创作武侠小说55部,160余册,共计1000万字。单是这些沉甸甸的数字,绝非“云霄一羽”可以一笔带过。  相似文献   

9.
掌故小说大家——许指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民国通俗作家中,如果说张恨水以言情小说见长,李涵秋以社会小说取胜,程小青以侦探小说知名,不肖生以武侠小说赢得时誉,而徐忱亚则因《玉梨魂》等小说被人们目为衷情小说巨子……那么,许指严则是一位十足的掌故小说大家。许指严(?——1923年),名国英,字志毅,别署砚耕庐主,又字弹花阁主,江苏武进人。他的小说大都以“许指严”为笔名,取“志毅”之谐音。1919年,在上海《小说新报》发表长篇小说《京华新梦》时,则又以“指严”署名。他生平著述小说约40余种,什九属于掌故性质。因此,他逝世时,有人这样认为:“指严死,掌故小说与之俱死。”①。确是反映了部分实情。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一九二七年作于“三·一八”惨案背景下的小说《铸剑》,在这个复仇故事中贯穿了他作品中的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义主线,但小说结尾“三头共葬”的闹剧表现出作者对启蒙神话的怀疑和不信任,在提倡启蒙的同时又超越了启蒙进入一个形而上的哲学层面,即对生命意识觉醒与升华的歌颂和礼赞。  相似文献   

11.
游侠诗于建安时期进入士人手中,从现存数量极为有限的作品来看,主要表现为诗人对游侠形象的写实和理想化改造的并存。建安诗人表面上描写游侠,歌唱游侠,其精神实质则是借这一特殊形象表达他们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慷慨入世之情。建安诗人虽然很多时候表现出或力行霸道、或崇尚玄虚、或放浪形骸的行为,但是思想主流却依然是儒家的东西。所以,从儒家思想出发解读建安游侠诗是合乎情理的。  相似文献   

12.
在最新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中,有一篇简帛文献(甲乙两本)与传世本《大戴礼记·武王践阼》内容基本相同,这是礼学文献见于战国楚简的又一案例。综汇兼采已发表的40多篇考释文章,可以形成一个较好的简文集释本。传世礼书与出土简帛的行对证研究表明:第一,至少在战国时期,周武王的铭物自戒就已是一个公认的儒家故事;第二,战国竹简的甲本和乙本,与唐代孔疏所引之郑注本、唐代传世本进行校勘,有助于厘清《大戴礼记》文本流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但要判定这几种文本的优劣,目前尚为时过早。第三,上博七《武王践阼》篇与此前公布的上博二《民之父母》(《孔子闲居》)篇,原来可能是合编为一卷的,但在传世礼书中却分别收编到《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之中。这证明,汉代二戴在选编《礼记》时,对这些古书进行了重新整理,或“分类去重”,或“增广扩充”,才形成后世所见的两种《札记》汇编。汉人对战国礼书的“增广扩充”现象,尤其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3.
咏侠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极为特殊的流品。它产生于汉魏,发展于六朝,至唐达于鼎盛。唐代诗人用慷慨之笔来抒写他们的价值观念、人格理想,将豪迈不羁的精神追求和壮志难酬的不遇悲慨寄托在形形色色的侠客身上。因此,与魏晋六朝时期相比,这些游侠形象更为丰富多彩,更为鲜明生动,主要包括:古代游侠、唐代游侠、另类游侠。  相似文献   

14.
在最新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中,有一篇简帛文献(甲乙两本)与传世本《大戴礼记.武王践阼》内容基本相同,这是礼学文献见于战国楚简的又一案例。综汇兼采已发表的40多篇考释文章,可以形成一个较好的简文集释本。传世礼书与出土简帛的行对证研究表明:第一,至少在战国时期,周武王的铭物自戒就已是一个公认的儒家故事;第二,战国竹简的甲本和乙本,与唐代孔疏所引之郑注本、唐代传世本进行校勘,有助于厘清《大戴礼记》文本流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但要判定这几种文本的优劣,目前尚为时过早。第三,上博七《武王践阼》篇与此前公布的上博二《民之父母》(《孔子闲居》)篇,原来可能是合编为一卷的,但在传世礼书中却分别收编到《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之中。这证明,汉代二戴在选编《礼记》时,对这些古书进行了重新整理,或“分类去重”,或“增广扩充”,才形成后世所见的两种《礼记》汇编。汉人对战国礼书的“增广扩充”现象,尤其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5.
张謇任用吴寄尘担任作为大生集团“神经中枢”的大生沪事务所(前身为大生沪帐房)的负责人.在此后十多年中,他们共谋大生发展.并在共同的事业中亲密合作,肝胆相照.结成同甘苦共患难的忘年之交.在大生集团发展史上谱写了一段充满时代精神与人格魅力的友谊佳话。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前后,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合流,产生了侠义公案小说,描写清官和草泽英雄联手治理国家。反映了广大民众平等观念的增强,和希望振奋国威的爱国情结。本世纪初,侠义公案小说又发生裂变,产生了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对封建政权由依托到鄙弃;由崇尚性理之学到推崇科学,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7.
记忆是海外游子寻求精神慰藉的一种方式,显示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深厚情感.小说《上海女孩》讲述了两个上海女孩旅居美国,在洛杉矶唐人街奋斗的故事.《上海女孩》的核心是思乡,作者通过追忆往昔的记忆书写,叙述了海外游子在异国他乡依然传承故乡文化、追求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8.
长篇小说《上海》是横光利一在到访中国后的1931年完成的。这是日本作家唯一一次取材于"五卅运动"创作的小说,同时也被誉为新感觉派文学的集大成之作。近代以后的日本知识分子始终没有停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探寻,小说《上海》实际上是日本知识分子从文学角度观察中国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上海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旅沪广帮与这一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广帮把粤语、粤菜、粤俗、粤剧等带有浓厚区域特色的岭南文化带到上海,对沪粤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媒介作用;而他们的一些活动,如聚赌、狎妓,也给近代上海社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清代《红楼梦》评点家陈其泰曾对《红楼梦》的回目加以拟改,但并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顾鸣塘先生在《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陈其泰”词条中专门对其《红楼梦回目拟改》进行了评述,认为它“多为败笔”,基本上持否定态度。笔者却认为,虽然它对个别回目的拟改值得商榷,甚至是败笔,但对大多数回目的拟改还是有道理的,不仅丰富了《红楼梦》研究的内容,而且还体现了陈其泰对《红楼梦》研究的真知灼见,是对红学研究的一大贡献。它在学术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