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4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文学受外来新兴思潮的推动而发生;通俗文学则继承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而加以改良.源流不同而运行轨迹也就各异.过去将这种"不同"视为"时立",今天则应看到这种"各异"亦可能会形成"互补".本文通过论证试图说明,在"重写文学史"中应当纠正过去的那种偏颇,妥善解决"古今贯通"与"多元共生"这两大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周瘦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等于1936年起草《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时,确定包天笑与周瘦鹃为通俗作家代表人物。周瘦鹃作为市民大众文学最有代表性作家的身份,被广泛公认。他著、译、编皆能,又是杰出的园艺盆景专家。他翻译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被鲁迅誉为“近来译事之光”。他以撰写散文与短篇小说著称,并初具现代都市文学特征。作为一位“名编”,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几乎撑起了上海市民大众文坛的“半爿天”,推出了张爱玲、秦瘦鸥等著名作家。他办《礼拜六》的若干成功经验,对今天的“周末版”等媒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随着市场经济杠杆作用的发挥与市民社会的逐步回归,我们对这一多元共生文坛上的历史人物,当可作出更全面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之雅俗互动 ,经历了几个阶段 :有以雅携俗的 ,有相克中相生的 ,有相辅而未必相成的 ,有善于融会而相得益彰的 ,有物极必反的 ,凡此种种都隐含着历史的深刻的经验与教训。有志于通俗文学创作的作家应学习中国历史与中国社会 ,学习中国文化传统 ,总结前人通俗文学创作的经验 ,在融会贯通与创作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作品特色和体系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一件小事》是一篇不到一千字的小说,它发表以后曾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在一九二四年《创造季刊》第二卷第二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呐喊>的评论》的文章,它的作者认为《一件小事》这篇作品是“不能说是小说的,并且即称为随笔都很拙劣”。以后,在三十年代,又有人把《一件小事》列为鲁迅小说中“写得特别坏,坏到不可原谅的地步”的作品。他们对《一件小事》都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是茅盾在一九二八年发表的  相似文献   
5.
1951年,冰心这位杰出的爱国主义作家,载负着诚挚的民族深情,从日本归来,踏上解放了的祖国大地,又重新燃烧起她的创作热忱。她在建国后的第一本散文集就题名为《归来以后》,在行文中冰心带着浓重的感情色彩说道: 在从前那种“四海皆秋色,一室春难暖”的环境中,我的创作欲望,一天一天地萎缩淡薄下去,渐渐地至于消灭。如今在这万象更新的新中国的环境中,举目四望,有的是健康活泼的儿童,有的是快乐光明的新事物,有的是光辉灿烂的远景,我的材料和文思,应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相似文献   
6.
我们处于一个文艺创作空前繁荣的时代,处在一个多向多轨多通道的开放借鉴的交汇时代。人才辈出,探求成风。作家们各各都在找寻自己的位置,开辟自己的疆域,形成自己的风格。但是我们也处于令人纳闷的矛盾境地中。除了应该发展的通俗文学之外,打着通俗文学招牌的庸俗文学象一个恶梦似地令人惊悸。它们曾象泛滥的洪水一般,将有人称之为  相似文献   
7.
我在"教"中学,"研"中学,"撰"中学,作为现代文学的学习或研究者,至少应该在"阶梯四层次"、"三点连一线"之中有自己的"操作实践".在"古与今"、"中与外"、"雅与俗"和"传统方法和新方法"上有较为宽阔的"知识疆域".在科研选题上先得去作学术"勘探"和"考察",这种的选题才有广阔的开拓空间和一定的学术价值.在科研上我期望能完成"起家"、"转移"、"回归"的三部曲,这三部曲愿是一个"螺旋形上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怀旧》是经恽铁樵之手签发,并加批语盛赞其撰文功力。作为“慧眼伯乐”他曾培养过一批青年作者。恽铁樵是编、译、著皆能的全才。他所编的前期《小说月报》是一个纯正的文学公共园地,不能以“顽固堡垒”视之。他由于多种原因弃文从医,所幸他在医学上能放一异采,成为革新中医的先锋之一。从他的弃从中我们可以体悟出若干教训来。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外国文化对郁达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郁达夫是在本世纪初中外文化交流的热潮中开始他的文学创作准备并且步上文坛的。“五四”前后思想解放的时代氛围使第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们有可能得到极其广泛的外国思想文化的滋养;但是,由于作家之间的生活经历与创作道路存在着差异,他们又都根据各自的条件与需要,对所面临着的汹涌而来的外国思想文化作出自己的选择。郁达夫也是如此。他在“五四”前后独特的生活经历构成了他在接受外国思想文化影响上的颇具特色的文化环境。从1913年开始,刚刚告别少年时代的郁达夫就到日本留学,在异国度过了将近十年的漫长岁月;1919年前后摇撼中国大地的那  相似文献   
10.
每读《故乡》,总令人想起鲁迅的《自题小象》: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首七绝简直就象是《故乡》的“写作提纲”:萍飘莲转的游子“梦魂常向故乡驰”,他的心是无法逃脱眷恋故乡的“神矢”的;但一旦回到久别的乡土,却又只看到“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不禁深有“风雨如磐”的悲凉;“辛苦麻木而生活”的闰土再也不能理解“我”的心情,他们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但是“我”不惜献出他自己的生命去探索解救祖国的道路。这首七绝简直就象揭示了《故乡》的主题。鲁迅的《故乡》就是立足于“风雨如磐闇故园”的认识基点上,站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思想高度,以1919年返回故乡迁家北上为“触机”,动员了与这一题材有关的全部生活素材,加工锤炼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千古不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