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易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哲学著作,以其神秘的“占筮”外衣焕发出丰富的象征哲学思想,从思想上不断启迪后人思考生产、生活,成为中国哲学思想的起源.从农业生产来看,《易经》包含了丰富的农学思想,其农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季节变化与农时观、农业灾害观、丰富的农业技术思想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作为中国近现代最杰出的军事家,主要是从长期战争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但也不能忽视,他的确从中国古代的兵书、史书以及诸子书和小说书中摄取过丰富的军事思想和经验材料,用来制定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和战术。本文引用大量实例,说明古代兵家韬略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影响,说明毛泽东如何吸取古人军事韬略丰富发展自己的军事思想。  相似文献   

3.
作为民国政府的高官要员,孔祥熙的经济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高度重视中国的"三农"问题,并在担任各种要职期间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法规,对中国的农民、农村、农业发展有过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其所代表的国民党政权的利益,加之抗日战争的影响,其"三农"思想与政策未能得以全部贯彻与实施,最终也未能拯救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  相似文献   

4.
虽然文艺生态学是近年刚兴起的一门文艺新学科,但在中国古代文艺论著和文学作品中,却有着极其丰富的文艺生态思想。因为中国古代文化有着十分浓郁的生态情怀。以农为本的中国古代社会使古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密切,从而形成了“自然之道”、“天人合一”等哲学观念。不但这些哲学观念蕴含着十分深邃的生态思想,而且在此哲学观念影响下产生的“妙造自然”、“情景交融”等众多艺术审美理论命题及在这些理论命题影响下而产生的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也都蕴含着十分浓郁的文艺生态思想。因为中国古人在考虑文学艺术问题时,总是以人为核心,高度…  相似文献   

5.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诗经》中的祭祀诗大量描述了对"上天"、对"祖先"和对"自然"崇拜的社会现象,生动反映了古人具有的敬畏意识,是中国古代社会朴素的宗教哲学观和政治伦理思想、自然观念的文化体现。  相似文献   

6.
唐朝长安城的环境保护思想日益成熟,设置了环境管理和保护机构——虞部,通过制定和颁布环境保护的法规和诏书来预防和解决环境问题。唐长安城在水资源保护、森林保护、动植物保护、城市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法规、诏书和措施,蕴含着"以时禁发"、"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关爱生命"等立法思想,这些措施和立法思想对解决当时的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上衣下裳制是缘于古人对天地的崇拜而产生的一种服装形制,是中国古代服装中最基本的、最正统的形制,其产生于黄帝时代,在周朝得到发展,到了汉朝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弘扬,形成了完备的汉服体系,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延续传承了数千年。上衣下裳制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服饰领域的物化表现,具有深刻的符号学意蕴。  相似文献   

8.
"气"作为一个美学和文学批评范畴的提出,突出的是中国古代文学那种人化的和生命化的创作特色,这实际上涉及中国古代艺术创造的一个根本,那就是有生气、有生命力的东西,总是最好的东西.以"气"论文,还突出表现了中国古人对文体风格、语言文字声律美的重视,体现出中国古人整体和谐、辨证流转的思维特征.从这些方面,亦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现代文论在价值观念上的重要差异.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思想和制度曾经对世界发生过深远影响,当代美国的常平仓农业制度则根本上是中国古代制度的现代形式,这个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美国解决经济大萧条的道路.作者指出,中国几千年古代文化留下了许多优秀思想,一些思想和制度,比如常平仓制度思想,在当代对于稳定农业生产和稳定经济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提出继续发扬"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优秀传统,使古代的思想和现代制度结合,为当代的中国农业制度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对我们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的确立和丰富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是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的文化土壤和理论来源之一。本文首先从三个方面简单介绍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对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的确立和发展的启示作用;最后,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家训通常是由家族中学养和威信较高者总结经验、汲取主流价值观念从而为其族人制定的行为准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质。中国古代家训通过无数的家庭、家族、宗族,乃至整个社会传播与教化子弟,对中国人优良品格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值得发扬光大。忠孝仁义与立身报国、诗礼立身与诗书传家、勤俭持家与廉洁奉公、谦虚礼让与积善修德、志向高远与诚信治国等几个方面,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古代家训对古人优良品格的形成和塑造所起的具体作用,也为今天社会教育、人格培养等相关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以其独特的技术和风格在世界建筑文化之林独树一帜。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内涵反映在技术和风格方面的特色有四个:一是礼制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主题;二是风水术对中国古代建筑影响很大;三是东方大地的农业文化与“浓于伦理”的哲学思想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材料模式和结构“语汇”,而以土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也就基本上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结构、空间组合和艺术形象;四是以“诗情画意”为主导思想的自然风景式的中国古典园林。  相似文献   

13.
山西民间各种版本的"杂字"类书,是我国古代社会民间自发形成的,融识字教育、知识教育、思想教育、职业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民间实用教材。"杂字"教材通俗易懂,在古代广为流传,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和赏识,在民间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其中蕴含的农业、商业、手工业等方面的职业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陈旉农书>和<齐民要术>一样,以"三才"理论为其农业技术的指导思想;但它揭出了"盗天地之时利"的旗帜,在对天时以及天时与地利关系的把握、对"土宜论"和"土脉论"的认识,对农业生产中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做出了新的理论概括.这些思想和理论是江南农业生产与农业技术经验的结晶,标志着中国传统农学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的历史探微及其现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存在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如"天人合一"自然观,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张以及保持资源再生能力,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等。古人还在实践中通过设置专门政府机构、颁布法律法令、设置"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来践行这些思想,为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祖国秀丽山川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思启示我们:要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持久共生的价值观念;要规范社会生产活动,走多节制的经济发展道路;要反对奢华提倡节俭,建立文明适度的生活消费方式;要推进依法行政,建设现代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中国传统典籍中的"农夫"和"工匠"作了哲学意义上的阐释.在大量的传统农工对举中,由于受传统农业社会的制约,中国古代哲学家往往坚持"农本工末"的观点.在传统观点中,这"农工差别"却又是相当大的.农夫与工匠在其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体验和思想体会是不一样的.农夫体道和工匠用器在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这"道体"和"器用"深刻地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和进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农业思想中的"民本意识"是十分宝贵的历史遗产,研究和借鉴这一历史传统,对于我们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农本思想"和"农学思想"的分析,揭示了蕴含其中的"民本意识"及对现代的启示.本文主要分三个部份"农本思想"和"民本意识";"传统农学"与"民本传统";传统"民本意识"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两汉荒政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灾害多发期,传统的救灾思想因此而出现了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高潮。两汉时期的荒政思想主要有积贮备荒论、重农说、仓储说和赈济议等;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等是该期荒政思想丰繁的根源,其思想中含有一定的积极因素,对两汉乃至中国古代的荒政实践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劳动合同法》施行以来,对推动劳动者就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劳务派遣法规与实际落差较大,法规是想保护被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实际却是被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害。本文从相关法律条文争议;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利益驱使;相关部门监管等方面分析了落差形成原因,提出了加强新劳务派遣法规的宣传贯彻;抓紧制定与新劳务派遣法规配套的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三性"岗位;逐年制定整改目标;加大检查与处罚力度等方面提出了消除落差的建议。这些建议对于新劳务派遣法规的贯彻执行、维护被派遣劳动者合法权益、倡导公平公正的劳动制度与用工方式、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持社会稳定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的视角来看,中国古代道路立面景观形态有三大特色,即:亭、牌坊、关。"亭"是古代中国人在道路设施上的情感表达载体;"牌坊"是中国古人的人伦价值与传统道德在道路景观上的物化展示;"关"是古代中国军事设施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合一建筑体,是古代中国人在军事空间意识、文化空间意识、地理生态空间意识在道路路域景观上的综合体现。中国古代道路景观的外显性特点内涵着古代中国的国家价值取向,隐喻着国家精神文化之路,彰显着古代中国意识形态控制的特殊而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