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9 毫秒
1.
论城市道路景观建设中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中外的经典道路,不仅具有基本的交通功能,而且有思想文化意义。城市道路是一个国家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形态对这个国家的形象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城市道路景观建设强调的文化自觉,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城市道路景观建设要在民族自身优良的精神文化传统的指导下来进行,使道路不仅景观优美且蕴含文化价值,使道路景观符合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审美习惯。由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同一国家的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地域文化,所以,体现城市形象的经典道路,其景观形态要表达的是"异",而非"同"。论文从纵横两个角度论述了不同国家经典道路景观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并提出了推动城市道路景观建设的文化自觉需要遵循的四个原则和五条路径。  相似文献   

2.
徽州历史上因牌坊数量众多、历史悠久、类型丰富,被誉为"牌坊之乡".牌坊的功能由最初的空间分界发展成为包含建筑、标榜、忠孝节义等文化内涵的古建筑,这些文化意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及古人思想观念的变化,意义深远.介绍历经时代变迁的牌坊遗存,探讨牌坊背后隐喻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艰苦奋斗、讲求孝义、反腐倡廉.结合时代特征对牌坊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活化,提升其当代价值,赋予牌坊新的时代价值和标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着古代技术形态,实用文化孕育了传统技术文化的实用价值观;"德"性文化塑造了以道驭术的技术伦理;"象思维"是技术和谐理念的文化根源;工匠传统是古代技术精湛的重要条件.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中国传统技术文化,在今天还将继续发挥它深邃独特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4.
湘西武陵山区的乾州古城,有一座1865年立的"凤在上龙在下"图案的节孝牌坊,这种图案的牌坊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不仅因其建造时间最早,还因为它建在苗族土家族与汉族聚居区。这座节孝牌坊印证了湘西男人贲张的血性和湘西女人顽强的性格,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和规范制度的实物见证。中国牌坊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和礼制制度,科学地吸取中国牌坊文化的合理内核,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景观游赏经历了从自然景观走向人景合一的名胜景观的过程。名胜景观作为景观之有“名”者,是无数文人士大夫、知名人士共同参与的自然与人共生的结果。“名胜”最初指“人物”,常有交游、赏景、文学、学问等特征,属于名流群体,与山水及景物游赏多是相关的。“景物”之“名胜”,起源于魏晋名士与山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伴随着魏晋至唐宋怀古情绪的进一步发酵,山水景物因“名胜”人物的参与,逐渐成为知名景观,宋至明清时期,“前贤”影响下的“胜迹”发展为“景物”之“名胜”,“名胜”具有了“人”与“景”的双重含义,人景合一的“名胜”景观成为士人游赏追寻的目标。中国古代名胜景观的传承集中体现了古代景观文化中的“慕古”与“述古”传统,这是以人及与人相关的故事为核心的传统,具体表现在基于“名人”及“文献”的景观文化传承,具有层累的特征。历代诗文、志书等文献有效传播并保存了古代景观的文化和历史信息。士人游赏名胜,往往根据以往的诗文或志书追溯名胜的历史及相关人物,并以自己的创作或记述继续丰富名胜的文化史。地志类文献亦在前人撰述的基础上考证并记述景观文化的传承脉络,形成丰富的景观记述体系。这一传承模式影响了古代名胜景观物质形态的复兴与遗产的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构建筑,其物质形态较难长期保存,古代名胜景观的复建,并非要完全恢复景观的物质形态,而是根据前贤诗文和文献中的景观叙述,进行文化和地点上的考证,重构描述或想象中的景观,表达追慕之情,传承景观文化。  相似文献   

6.
古村落入口空间是村落景观的重要节点,体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审美意识。在古代天灾人祸、多乱不安的整体环境中,"安全感"作为居民对入口空间的一种感知,既是需求也是要求。以浙江传统村落入口空间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了20余座古村落的基础上,梳理各类文献资料,发现入口空间的"安全感"不仅仅通过景观营造手法来构建,同时也受到生态观、民俗文化的影响,从生态、景观及文化3个方面讨论村落入口空间"安全感"的营造手法,总结不同营造手法在入口空间的不同体现。通过挖掘浙江传统村落的人文、艺术魅力,为现代居住区入口空间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进而推动浙江传统人居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阴阳"与"五行"原是两种解释宇宙自然的不同符号系统。"阴阳"说偏重于解释世界的运动变化,从时间上来说明世界的存在;"五行"说则偏重于解释世界的结构组成,从空间上来说明世界的存在。"阴阳"与"五行"的结合构成了一个描述和解释整个宇宙组织结构和动态变化的模式,其基本特色是以普遍联系的、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看世界。阴阳五行范畴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有着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持续高烧的"文化寻根"不是"寻根文学"所膜拜的西方现代主义,全球化促使"文化寻根"正视家谱学尤其姓氏学,只有走进真正的乡土建筑中才能寻见"文化"之"根"。以祠堂(含牌坊)、庙观、戏台为代表的乡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乡土意识"物"的凝固,印证着宗族、宗法、忠孝节义、仁义礼智等儒家道统,是根深蒂固的祖先崇拜之有形外化。乡土建筑存留家谱,镌刻姓氏,因"土"而"乡",最具中国性与中国质,破浪于国际传播之潮头。文化寻根必须摈弃"他者"的旁观视点,唤醒文化自觉,捍卫中华民族的文化安全,建构国家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9.
满族作家端木蕻良以小说创作著称于世,作品充满着深刻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观念,也传达着这位"土地与人的行吟诗人"非凡的艺术神思和民族情感.这与作家明确的族属身份和地域意识关系密切,更与作家在思想精神层面自觉服膺现代大师级人物鲁迅有关,除二萧之外,端木在文学道路上也深深受惠于鲁迅,在诸多的有关"东北"的书写中,建构并赋予民族艺术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气度和现代品格,同时以直指心灵的血泪书写,完成对鲁迅的文学精神和艺术精髓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致力于中国传统法文化——情理法及其关系研究者们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探求为什么会在中国形成情理法的"场效应",通过情理法的"迭相为用",从而形成和谐社会秩序,探求其背后隐藏着的人性、人伦及人神分离的中国非宗教信仰意识。作者这一推进式研究,目的在于探寻情理法得以发生发展的"自然法"基础,揭示和谐秩序形成的多元制衡因素,并从中国古代国家政治建构所依据的法的工具意识上,剖析情理法交织并存、良性互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李待问,字葵孺。号献衷。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登进士,官至户部尚书。他倡捐或捐资重修祖庙灵应祠门楼(现祖庙内的崇敬门和端肃门),鼓楼,大修灵应祠和复筑灵应祠照壁。亲自题灵应祠“紫霄宫”匾额,紫霄官前和三门前中门的对联。捐资重修佛山通济桥并建凉亭于桥的左畔。他对佛山的拳拳桑梓之情,在此一一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构成要素及特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有:①丰富的兵学文化;②兵儒合流文化;③多姿多彩的战争文学。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气质和品质,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学习、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促进中国的繁荣和强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的早期楼阁式佛塔,已知的考古实物,有长江上游的四川什邡在1986年发现中国最早的佛塔画像砖;在文献记载中,有长江下游的江苏徐州一带笮融"大起浮图祠"。考古文物与同期的文献记录相近,均为楼阁式木作建筑。什邡画像砖佛塔明显源于古印度西北广为流行的高层佛塔,中国佛塔是在此基础上依据传统的楼阁式建筑而发展起来的。基于信仰观念引导宗教艺术的看法,汉代神仙好楼居的传统思想,使得犍陀罗佛塔得以比附仙人所居的木作高楼得以在中国安家落户。宗教信仰的类同性,其重要性,远在单纯型制模仿改造之上,或许正是这一原因,使得楼阁式佛塔得以在中国广为传播。另外,什邡画像中与佛塔并置的三宝柱被辨识出来,同时也构成上述观念的一个重要证据。作为早期佛教艺术的珍贵文物,什邡佛塔成为研究中国早期印佛塔型制演变、中国汉代神仙信仰以及佛教初传中国的重大问题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相似文献   

14.
湘粤古道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沿袭了2000多年,它不仅是沟通湘南粤北的交通孔道、军事要道,而且是我国南方修建最早的一条古道。骡马的蹄迹印载了它的沧桑岁月,一直以来"养在深闺人未识",有学者见诸报刊的考证与研究,都不是这条真正的湘粤古道。虽其为湘粤交通孔道、军事要道的历史作用已不复存在,但作为历史的印记,开发、研究、保护仍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西平亭考辨     
西平亭是西宁历史上最早的军事建置,是屯田系统的基层组织。西平亭是农亭,不属于郡、县行政建制。本文依据历史文献、地形地貌及亲见亲闻,对西平亭的位置、规模等作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滇黔同处西南边陲,彼此为近邻,早在先秦时期,两地就有一些民间的商贸通道。自秦汉开垦西南夷以来,历代统治者极力在川黔滇地区开辟交通要道,完善驿政系统,以扩张王权,获取强势支配权,滇黔之间遂增辟了为军事和政治服务的古驿道。今天,它们已成为跨区域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线路遗产,为做好下一步整体保护的详尽方案,本文就滇黔历史上主要的交通要道进行初步的梳理和考证。  相似文献   

17.
明代大同镇为了加强和巩固军事防御体系,于嘉靖四十五年设立新平路,初步完善了镇、道、路、堡等各层次相统协的边防体系。尽管新平路驻兵规模较小,但它扼守宣大门户,不仅具有军事预警的功能,同时也是蒙汉经济贸易的通道,是民族文化交流和碰撞的场所,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露布文是中国古代的新闻文体之一.东汉至三国时期,露布文由特殊的制诏、奏章向军事捷报转变;南北朝时期,露布文采用骈文体制,体例成熟;至隋朝,露布文在宣露布礼上被宣读,是对其新闻传播功能的强化.唐宋以后,露布文被纳入科举考试,其创作逐步趋向了时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军事著作,计谋的名称以四字句(成语)或三字句的形式出现,并且都是隐喻,其本体隐藏,直接以喻体表达。探究比较、替代和互动隐喻理论在《三十六计》中的运用及功能翻译,旨在更准确地翻译该巨著,让全世界了解我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精髓和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遗产廊道视域中滇藏茶马古道价值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滇藏茶马古道是历史上纵贯西南边疆的民间商贸通道,对西南边疆民族经济互助、文化交融、民族和谐、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然而,社会的发展改变了茶马古道的角色和功能,急需全面分析古道所面临的现实和理论背景以阐明重新认识滇藏茶马古道价值的必要性。基于此,提出茶马古道全新价值观,即古道在遗产价值、维护生态安全、遗产游憩廊道、爱国主义教育和寻求共同地方认同等方面的多元价值表现。以古道新价值为依据,指出构建滇藏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是发挥和利用古道完整价值的适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