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对农民(工)的传统身份进行简要回溯的基础上,力图通过历史性的社会结构分析,对这一群体的身份认同进行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聚焦制度结构变迁与农民工实际的生活处境,以消费为分析主轴,重点考察老一代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之间出现的认同差异。研究认为,在高度流动性和商品化的消费时代大背景下,作为农民工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正面临着重新适应新环境和建立“认同”的过程,出现了新的、以消费为取向的身份认同转向。  相似文献   

2.
同性恋者身份认同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性恋者认同自身的同性恋性身份,不仅意味着将生理欲望指向同性以及具有特定的性行为方式,还意味着认同与同性恋性身份相关的角色和行为规范。"同性恋身份认同"既是同性恋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同性恋人群健康成长、社会稳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对国内外近20年来关于同性恋身份认同研究的学术论文和专著进行梳理和分析,从相关概念、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角度出发,概括了同性恋身份认同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总结归纳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特别是国内研究对于同性恋的社会认同部分的缺乏等问题,提出未来研究应该更多转向探讨同性恋身份的社会基础和支持手段,探讨社会认同机制以及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互动、农村同性恋社会认同过程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文化公民身份问题是一种试图通过建立沟通性社会而设置的论题,它通过解构文化中存在的主体与客体建构的中心—边缘结构,消解二元结构所产生的不平等文化对人们生活造成严重负面影响;通过纳入“他者”视角,从文化的主体间性形成的平等关系,寻找认同和承认的政治空间,从而重塑新型共同体。审视文化公民身份认同在社会转型时期发挥的作用,为公民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呈现一种新的转机和希望,并为解决全球化背景下人类遭遇的环境生态危机、资源枯竭、粮食短缺和核危机等难题指明出路。  相似文献   

4.
社会过程是居于社会场所内各个行动主体互动的结果,群体性事件是互动过程中行动主体所采取的激进式表达诉求方式的表现.群体性事件中参与者以身份的名义行事,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自觉划分“我们—他们”的身份认同;当身份认同形成身份边界时,一旦遭遇突发事件刺激,参与者便倾向于采取激进行动,导致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的身份认同及身份边界是因国家政策所导致的不平等而起,解铃还需系铃人,解决这一问题,可从制度政策和文化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身份认同"这个在全球化与后殖民语境中备受争议的概念,与中国传统文献中"和而不同"的理论资源有着惊人的不谋而合之处,中唐文士的社会身份认同并不是指他们有一个程式化的价值评判标准,而是在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并寻找到了"和"这个契合点基础之上的认同。历史有了某种断裂,主体才会产生认同危机,才会产生重新建构身份的需求,而身份认同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与权力格局的变动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依据对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探讨印尼华裔青少年一代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问题.研究表明,所调查的印尼华裔青少年均已完全认同印度尼西亚国家,但是印尼长期推行歧视、排斥华人政策极大地挫伤了这种感情归属.他们有着强烈的华人身份认同意识,对融入印尼当地社会持积极的态度,并期望与印尼主体民族拥有同等的待遇.印尼华裔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印尼瓦西德总统、梅加瓦蒂总统实行的多元文化政策,使印尼华裔青少年国家认同和华人身份认同意识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7.
依据对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印尼华裔学生的调查研究,探讨印尼华裔青少年一代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问题。研究表明,所调查的印尼华裔青少年均已完全认同印度尼西亚国家,但是印尼长期推行歧视、排斥华人政策极大地挫伤了这种感情归属。他们有着强烈的华人身份认同意识,对融入印尼当地社会持积极的态度,并期望与印尼主体民族拥有同等的待遇。印尼华裔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印尼瓦西德总统、梅加瓦蒂总统实行的多元文化政策,使印尼华裔青少年国家认同和华人身份认同意识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8.
在阐述评估和测量农民工身份认同的方法的基础上,构建农民工农民身份认同结构并从心理学角度编制农民工农民身份认同的测量工具。以社会身份理论和身份理论作为农民工农民身份认同问卷编制的理论基础,采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等心理测量学方法对问卷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农民身份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测量农民工对...  相似文献   

9.
"媒体与移民身份认同"研究渐成热点,但研究论域和框架仍有待廓清。借助文献分析方法,梳理了"媒体与移民身份认同"研究在西方可资借鉴的若干理论资源或研究路径,以及在当下中国面临的特殊社会语境。结果显示:与西方聚焦的跨国移民性质不同,中国的移民,主要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乡村—城市"单向性国内移民。由于西方经验与中国现实之间的差异与间离,研究我国"媒体与移民身份认同的关系",既要借鉴西方经验,更要立足中国语境。另外,"移民与媒体"议题应该置于社会结构和社会政策的互动关系中考察,因为结构与政策的错位和冲突,是中国国内移民身份认同困境产生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0.
个人认同通常分布在单一身份认同到叠合身份认同两端之间。不同身份认同状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和重大的社会后果。人们在认同行为中既能够获得一定的收益,也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民族、宗教群体以及民族政策、宗教政策通常会改变人们在认同上的收益和代价,从而决定了不同的认同状态。中国当前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有一些内容不利于叠合身份认同的形成,有必要进行调整和改革。  相似文献   

11.
“媒体与移民身份认同”研究渐成热点,但研究论域和框架仍有待廓清.借助文献分析方法,梳理了“媒体与移民身份认同”研究在西方可资借鉴的若干理论资源或研究路径,以及在当下中国面临的特殊社会语境.结果显示:与西方聚焦的跨国移民性质不同,中国的移民,主要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乡村—城市”单向性国内移民.由于西方经验与中国现实之间的差异与间离,研究我国“媒体与移民身份认同的关系”,既要借鉴西方经验,更要立足中国语境.另外,“移民与媒体”议题应该置于社会结构和社会政策的互动关系中考察,因为结构与政策的错位和冲突,是中国国内移民身份认同困境产生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12.
复社贰臣的身份危机因社会污名和前后身份的巨大反差而引发。复社贰臣对前代贰臣进行吟咏实际上是在寻找原型,以固化主体身份。在私人场合,好用伍子胥式原型,以示不死与再仕的积极意义;而在官方场合则舍弃了复仇意象,选用魏征式原型。隐士主题显示复社贰臣实无意归隐,"遗民向往"不过是缓解失节压力的一种手段,二者的矛盾暴露了贰臣对本群体身份的消极认同。江南主题表明复社贰臣具有双重政治身份认同,并在不同情境下显现。有些贰臣的清人身份认同并不与仕清时间一致,而是有所延后。明人身份认同比较牢固,始终难以完全抹煞,但却带有贰臣特色,表现为归属感的缺失。咏史怀古作品所体现出的身份感与咏史外作品中的身份感互为补充,但若细加考辨,发现前者更为真实、隐曲。  相似文献   

13.
江西傩艺人汉族族群身份的认同有其特殊性:需要特定情境来唤醒。唤醒情境的建构以族际文化的比较为表现形式,并以民族文化认同的整合为深层动机,这与以地方性家族宗族文化为核心表述的江西傩戏惯例性情境存在着文化观念上的张力。这种张力导致了江西傩艺人的族群认同体验出现了跨层级认同的情境性特征。江西汉族族群身份认同现象的情境特殊性,也为在全球化语境中身份认同的研究及国内本土化身份认同理论的建构提供某种范例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从Lam 博士关于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建构自身身份认同(identity)的过程里提高外语能力的研究成果出发,探讨了外语能力与身份认同的不可分割性以及对外语教学理念上的影响.外语能力获得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者身份认同建构的过程.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社会角色得以重构,性格角色得以创建,学习者的主体性得以张扬.网络环境下的沟通为学习者的文本身份和多重认同的呈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习者创建自身文本声音和重塑外语能力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反华势力和分裂分子借助宗教和民族问题,在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频频作乱,身份认同问题成为新疆、西藏等地凸显的社会问题.身份揭示的是主体在特定关系中的一种不可转与的地位或资格,一种如何与他人相处的相应行为准则.多重身份意味着多样生存选择和多种生存智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资源.现代社会生活的高频变换和不断否定,造成了身份认同危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关于身份认同的研究从无到有,已呈溪汇江河、风云渐起之势,结合实际进行高水平的研究,解决中国社会的身份认同危机,维护祖国的统一与和平发展,是身份认同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铁凝是中国新时期文坛上的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其女性写作中的身份认同走过了从遮蔽到逐渐敞开的历程.这种身份认同状况与中国女作家自"五四"即已开始的拒绝女性身份的历史延续性有关,更重要的是受其自身所处的新时期社会和文化环境影响.铁凝的这种身份认同历程在很大程度上正代表了中国新时期女性写作身份认同的演变轨迹,因此,以铁凝为个案研究其女性写作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铁凝是中国新时期文坛上的一个重要女作家,其女性写作中的身份认同走过了从遮蔽到逐渐敞开的历程.这种身份认同状况与中国女作家自"五四"即已开始的拒绝女性身份的历史延续性有关,更重要的是受其自身所处的新时期社会和文化环境影响.铁凝的这种身份认同历程在很大程度上正代表了中国新时期女性写作身份认同的演变轨迹,因此,以铁凝为个案研究女性写作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身份认同与中国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国家实力有了巨大的提高,同时,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对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提出质疑。本文从认同理论出发,阐述身份认同,即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对中国外交的重要性。同时,提出适合中国的不同身份,以谋取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具有关系和结构两重性的特征,整个中国社会将个人、家庭与国家都纳入到这张平面化的社会关系网中。中国人社会认同的结构建立在关系之中,获取身份是中国人社会认同的动机所在。中国人社会认同的心理历程通过中国人的人际信任过程和人际关系动机两个方面来展开。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外人"变成"自己人"的过程,就是整个社会认同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身份认同危机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农民向城市流动所引发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本研究以湖北武汉市的青年农民工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开放式访谈和个案研究,试图通过"情感互动"的分析来对青年农民工身份认同现象进行再解释.个案表明,青年农民工在城市参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理想状态是通过低度情感能量的唤起、短期情感到长期情感能量的转换以及高度情感互动与青年农民工身份符号的再投资来完成其城市身份认同,进而达到社会融合,而现实是多数青年农民工在社会互动中无法获得高度的情感能量,致使身份认同失败.笔者分别从个人、社区以及社会组织等三方面提出措施来加强青年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情感互动,进而实现城市社会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