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选取明初期和明中叶三部小说作为语料,考察了小说中各类动词重叠式在现实句和非现实句中的使用情况,联系汉语的历史,指出"V一V、VV"动词重叠式在产生之初既可用于现实句、也可用于非现实句,但逐渐演变为具有强非现实性特征的句法结构,明代中叶前后是这一变化的重要时期。明中叶动词重叠式现实性表达存在地域分布差异,北方主要用"V了V",南方主要用"V一V",清以后"V一V、VV"一般要加"了"才可用于现实句。现实性与非现实是语法学研究中一对颇有争议的范畴,其是否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学界都有不同意见。本文以动词重叠式的发展为例,说明这对范畴确对汉语语法的历史演变发生了作用,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宁波方言中动词构形重叠主要有七种类型:VV式、VVN式、V1V2V1V2式、V1V1V2式、V1V1V2V2式、VV看/VVN看、V记V记/V1记V2记,每一种重叠式均有自身独特的语音特点,可重叠动词的范围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动词重叠是汉语的一大特色,VVX式动词重叠是汉语方言动词重叠式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VV”和“X”相互配合使“VVX”动词重叠式可以独立运用,与其他动词重叠式相比,“X”对“VVX”式的语法意义起到了细化的作用。我们以“X”的性质为线索,来考察不同性质的“VVX”动词重叠式的分布与特点。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单音节动词重叠式VV与V-V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西游记》单音节动词重叠式VV与V -V全部用例考察的基础上 ,从句法功能、表达功能 (从时间特征看 )、语法意义三个方面对两式的差异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V1 V2 O”向“V C O”的演变,可以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来进行分析说明。句法结构中某个成分的语义特征的变化一定在功能上有表现,反过来,功能特征发生变化,必定伴随语义特征的变化。“V1 V2 O”演变为“V C O”,关键是第二个动词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这可以通过对其语义特征变化的分析加以解释和证明。上古汉语有一类“结果自足动词”(“综合性动词”之一种),这类动词具有[ 自主]、[ 可控]、[ 终结]、[ 外向]语义特征,在上古汉语里,它们在句法结构中必须与其受事成分同现,受事成分或位于其后作宾语,或位于其前作主语。只有当这类动词位于“V1 V2 O”结构的V2 位置时,“V1 V2 O”才有可能演变为“V C O”。这是因为到中古,这类动词在一定的句法环境中带宾语的能力减弱并逐渐消失,同时他们的[ 自主]、[ 可控]、[ 外向]语义特征也减弱并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6.
虽然大部分汉语方言中的单音节动词都普遍存在二次重叠现象,但综合比较语音、语义与语法功能三方面的特点,可以发现,它们其实是同形异构的三种形式:重叠后表示情状、用如状态形容词的VV1;表示动作反复多次,不能单独作谓语,后续成分必须出现的VV2;表示动作时短量小,能单独作谓语,也能带宾语的VV3。  相似文献   

7.
温州话动词重叠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州话里的动词重叠形式丰富,句法功能也相当复杂,能充当主语、谓语等各种成分.动词重叠式在紧缩句和话题句里出现频率较高,主要是因为其口语色彩较浓和动作性强.重叠式多以肯定形式出现,也有少量的否定形式.动词重叠式的语用功能也比较丰富,可以用作祈使、叙述、描写和说明.  相似文献   

8.
动词重叠V1V1V2V2式的性质,有动词和形容词之说.通过对近代汉语明清时期的十部小说中所有用例语法功能的考察,发现将其看作动词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9.
动词重叠是汉语的一大特色,ⅤⅤⅩ式动词重叠是汉语方言动词重叠式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ⅤⅤ"和"Ⅹ"相互配合使"ⅤⅤⅩ"动词重叠式可以独立运用,与其他动词重叠式相比,"Ⅹ"对"ⅤⅤⅩ"式的语法意义起到了细化的作用.我们以"Ⅹ"的性质为线索,来考察不同性质的"ⅤⅤⅩ"动词重叠式的分布与特点.  相似文献   

10.
武汉方言的重叠式“VV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方言的“VV神(的”主要是由一部分动词性语素重叠后加词缀“神”所构成的状态形容词。其结构特点与状态形容词相似,但句法功能却不大相同。“VV神”中的“V”要具有[ 持续]、[ 完成]、[-自主]的语议特征,“V”所对庆的主体应具有[-有生]或[ 有生]、[-施事]的特点。“VV神”都是单义词,而且词义的概括性较差。含有“VV神”的句子一般都表示说话者主观上不愿意出现的情状。“VV神”在武汉方言中正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1.
英语动词隐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词隐喻起源于人类对美的欣赏活动,其修辞作用主要在于增强英语语言中动词的形象效果和特点, 体现动词的内涵意义和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汉语致使动词所构成的使役结构可以译成日语的「Nを自动词使役态」、「Nを他动词」、「Nを形容词くする」和「Nを形容动词にする」,并从汉语动词的特征出发分析了各种情况的成因。  相似文献   

13.
对从《复合动词资料集》中抽取的400个复合动词样本进行分类统计的结果是:自动词+自动词、他动词十他动词这两类自他性一致的结合方式约占总数的2/3,自动词+他动词、他动词+自动词这两类自他性不一致的结合方式约占总数的1/3。通过分析自动词与他动词的句子结构解释4类结合方式如何结合成复合动词;并通过自动词的下位分类,将复合动词的4类自他结合方式进一步细化为7类结合方式。  相似文献   

14.
安多藏语自主非自主动词与格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语动词除了及物和不及物、自动和使动外,还可以根据动词与主语的关系,分为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自主和非自主动词与名词的格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谓语动词是非自主的,其主语是通格,如果谓语动词是自主的,其主语是动者格。  相似文献   

15.
重动句的类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不同的角度对重动句进行分类 ,可以立体地、全方位地分析和把握重动句的特点。第一 ,根据重动词是否具有自主性把重动句分为自主重动句和非自主重动句 ;第二 ,根据重动词自由性的强弱和重动句各成分之间结合关系的松紧把重动句分为松重动句、中重动句和紧重动句 ,三者呈现出一系列的等级排列 ;第三 ,根据重动词在句中位置的前后把重动句分为前位重动句和后位重动句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动词的及物性质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以Keyser和Roeper为代表,认为此类动词是及物动词;另一种观点以Perlmutter为代表,认为此类动词是不及物动词.针对这两种观点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大量语言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中动词具有中间性"的观点,并综合认知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的观点对其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7.
"予夺"类是最严格的中国手语予夺方向动词,包括"予"和"夺"两个小类."予"类和"夺"类语义方向刚好相反,语义方向中都包含着施事,施事在这两个小类中不是起点就是终点."予夺"类的方位确定形式为予夺方位,有词形变化.  相似文献   

18.
仙桃方言中有三个“起去”。“起去1”是行为动词,主要作谓语中心。“起去2”是趋向动词,作趋向补语。“起去3”是后附性结果动词,作结果补语。  相似文献   

19.
不及物动词存在句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及物动词存在句特定的结构形式(NP1+Vi+着+NP2)决定了在其语义结构中有一个处于核心地位的轻动词——[存在](EXIST),这个轻动词使动作动词在存在句中只能表示某种存在状态。动态的动作动词要进入静态的存在句,至少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中的一个:其一,可以加"着"表示某种持续的状态;其二,从意义上看,往往跟人或事物常规的生存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20.
英语动词性语义研究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名词的动词性语义,剖析形容词的动词性语义,探讨副词的动词性语义,阐述倒序性动词和否定性动词的语义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