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7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5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儒家修辞思想的特点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修辞思想很丰富,从系统性上看,体现出如下五个特点:鲜明的伦理色彩,强烈的使命意识;极端的二元对立,明确的精英取向;辩证的文质一体,单一的根本标准;零散的叙述模式,缺序的结构体系;直觉的断言推理,乏力的逻辑论证。  相似文献   
2.
五十年汉语同义词研究焦点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近五十年来大陆汉浯同义词研究作了概要疏理及归纳,将它们划分为四个焦点方面:其一,同义词确定标准的研究;其二,同义词认定方法的研究;其三,同义词的下位分类及研究范围;其四,同义词的认定与词性同异问题。  相似文献   
3.
温州话动词重叠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州话里的动词重叠形式丰富,句法功能也相当复杂,能充当主语、谓语等各种成分.动词重叠式在紧缩句和话题句里出现频率较高,主要是因为其口语色彩较浓和动作性强.重叠式多以肯定形式出现,也有少量的否定形式.动词重叠式的语用功能也比较丰富,可以用作祈使、叙述、描写和说明.  相似文献   
4.
枟左传枠共出现可活用作动词的名词 89个 ,使用次数共 227例。名词的意义类型有军事、制度、器具、服饰、人伦、植物、方位等 11个大类。活用与本用在意义上的关联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并在语用上满足了先秦文本表达的特殊需要。由此可见 ,在古汉语尤其是先秦汉语中 ,活用是一个常见而有特殊价值的言语现象 ,也是训诂学以及古汉语教学应该重视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周易》是一部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哲学文献,其中也包含了不少话语行为方面的重要论述.相关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言语与效果的关系上,认为话语修辞是建立诚信等良好品德的重要手段,是君子实现功业的重要因素,肯定了<易>"辞文"而"旨远"的特点,同时,也看到了言语行为有"不尽意"的局限;在话语与语境的关系上,认为话语行为与社会状态紧密相关,不过也要注意话语的时机,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最后,强调了话语行为要言而有物、有信,认为话语形式与言者的品德有密切关联,批评了"不仁"而"佞"的现象.这些都充实了儒家话语思想中诚信、仁义等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对汉语同义词研究重要分歧的再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近五十年来大陆汉语同义词研究重要分歧的本质进行了剖析和评价。文章第一部分讨论了汉语同义词研究存在的重要问题:一是理论表述上的多元、摇摆;二是认定手段上的主观、随意;三是术语、概念上的游离、朦胧。第二部分则是对同义词的产生、研究价值以及确定标准、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举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传统认为的现代汉语代动词"来"应该分为两类:代动词"来1"和"来+宾语"中的泛义动词"来2"。"来1"在不带宾语并在具体的语境中替代唯一可以被确定的具体动词时是代动词。"来+宾语"这一结构中的"来2"不是代动词,而是语义泛化了的位移动词。两者在性质、来源、语义、语法特征及语用功能等方面都呈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8.
让步连词“即使”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即使”是一个让步连词,表假设是它的语境意义。“即使”明代初步语法化为连词,在现代汉语中基本完成语法化的过程。它由假设让步连词“即”+使役动词“使”演变而来,大致经历了三个语法化的步骤。“即使”语法化的动因主要有句法结构、语义的变化及语用表达的影响。“即使”的语法化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语法化不断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相声作为颇具民族特色的喜剧表演艺术,其成功效果的获得与其内容得以传达的语言符号应该具有密切的联系.本文阐述了相声利用汉语(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层面)及汉字自身特点构拟成的“包袱”,从而揭示了相声艺术与汉语言文字符号间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0.
同义词使用的特殊修辞功能在《史记》中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其一,体现儒家等级伦理文化规约;其二,表现西汉王朝本位意识;其三,记录先秦历史发展印记;其四,显示人物语言和物件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