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勤苦耕耘的农人与辛勤育苗的园丁都十分珍重入时的春雨,认为“春雨贵如油”,对大地万物起着滋润的作用。伟大的人民诗人杜甫则更形象地赞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似乎懂得人事的“知时节”的“好雨”为人不知晓地“随风潜入夜”,静悄悄地滋润着万物,难怪为人们喜爱、珍重.而语文课对  相似文献   

2.
~~好雨知时节 润物细无声——武汉市将军路中学荷尖文学社简介~~  相似文献   

3.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图书是人们的精神食粮。人们从好的图书中获得丰富的知识,获得思想的启迪,获得情操的陶冶,这种在人们的精神领域中所发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的确如杜甫的诗句所形容的——“润物细无声……”然而,对于好的图书,人们对他的评价,社会对它的反响,却又是有声的,是实实在在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文艺美学从书就是属于这样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4.
我爱听雨     
我爱雨,我尤其爱听雨。 温柔娴静的是春雨,她是一位文静的小姑娘,悄无声息地抛洒。诗圣杜甫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样的春夜里,你什么事也不必做,只需要捧一杯香茗,呷一口香茶,闭上眼——脑子里就出现这样一幅画:大地是一张好大的宣纸,春雨是一支饱蘸了绿的笔,只需轻轻一点,  相似文献   

5.
之五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相似文献   

6.
锦里古街     
马婧婧 《社区》2014,(21):46-47
每一座城,都有历史,每一条街,都有故事。传说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一提成都,大家第一想到形容她的词,便是安逸了。杜甫在《春夜细雨》中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一个城市能被“锦”字形容,该是怎样的色彩斑斓和温软安逸?  相似文献   

7.
好雨知时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晶莹的春雨,播下绿色的爱心;这是可爱的精灵,送来收获的福音。春雨总爱在夜里悄悄地走来,淋透我湿漉漉的梦。在静静的深夜中听雨,我有一种美丽的心情。享受无限的春韵,我的眼前也总会浮现出一片葱绿的景象,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时,我会沏一杯清新的茶,让几滴春雨滴落茶水中,再轻轻地抿上那么一小口。茶的清香,连同春雨的韵味儿,一起滑过喉咙,扩散了,便成了一种身与心的愉悦。用心听雨,用平淡的心态去塑造一种梦幻,春雨便会因此而更加津津有味儿。雨敲在屋顶的红瓦上,回声有些空灵;雨…  相似文献   

8.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一场雨好像选好了时候,正当植物萌发生长需要雨水的节气,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要是天亮后看看这春雨后的锦官城,那将是繁花盛开的世界。好雨:指春雨。乃:就是发生:指植物萌发生长。花重:花沾(zhān)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春夜喜雨!唐@杜甫  相似文献   

9.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上引《春夜喜雨》,是杜甫的一首名作,稍微涉猎过一点唐诗的人没有不熟悉的。下面再引一首曹植的《喜雨诗》: 天复何弥广,苞育此群生。 弃之必憔悴,惠之则滋荣。 庆云从北来,郁述西南征。  相似文献   

10.
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了唐代大诗人的这首诗的时候,就想到清明节快要到了,只剩下了一步之遥。  相似文献   

11.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是杜甫在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七六一年)春天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在经过几年的流离奔波之后,于一年多以前,来到了成都,到成都不久,他便开始在这里的西郊营建一座草堂。上元一年春天草堂终于建成,对于经营了几个月所完成的、在里面可以暂时  相似文献   

12.
“清明节时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此诗脍炙人口,吟咏不绝。清代著名学者,《四库全书》总编篡纪晓岚却有不同看法。他说此诗“不够简炼”,说既是“清明时节”。自然“雨纷”,何须多言?“行人”定在“路上’,不在“路上”,何谓“行人”?“借问酒”,不“借问”也有借问之意,无须指明。  相似文献   

13.
宋代杰出女词人李清照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绿肥红瘦”被世人称为奇句。长期以来,“绿肥红瘦”一词,一直被解释成“绿叶的肥硕茂盛与红花的零落稀少。”笔者深知此说稳重效磐,仍冒大韪而不敢苟同,非为寻奇觅异,只欲远虚就实,还其本来面目。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人们普遍认为,这首词是作者青年时代的“饮酒惜花之作,反映了作者极为悠闲感伤的生活情调,体现了女词人灵魂的空虚和内心寂寞的精神状态。”缘何得出如此结  相似文献   

14.
清明杂思     
暑假闲暇,教儿背诵唐诗宋词,偶吟到韩栩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又吟到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由勾起对清明的杂思。  相似文献   

15.
小巷的外衣     
朱文杰 《社区》2014,(17):53-53
民间有谚语说:“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江。”在这个多雨的时节,湿润而闲适的环境里,最容易滋生的东西恐怕就是青苔了。落的雨多了,青苔便会无声无息地在水里、雾气里滋长。早或迟,淡或郁,一夜之间它们就可以爬满角角落落。  相似文献   

16.
文宗 《新天地》2011,(12):487-488
初冬时节,京城已是寒风凌厉、花草凋零,数百名观众在北京世纪坛却感受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第三届艺术与和平书画作品展”在这里隆重开幕。进入展览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装裱在银色镜框里的藏头对联:“和风红树花含雨,平野青林月染霜。”这幅骨力洞达、气韵清新的作品便出自著名书法篆刻家何永泽先生之手。  相似文献   

17.
根据杜甫对苦难民众一贯的情感态度,以及他在作咏雨诗时的惯常思路,其《喜雨》诗“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句,表现出诗人虽心喜蜀中这场雨,但仍心有不足而“忧思”:不仅忧“巴人”也忧因旱灾引起的吴越“盗贼”。因此他盼望再有一场滂沱大雨,不仅彻底解除蜀中的旱象与“气”,而且解除吴越的旱象与灾,从而缓和吴越地区的政局。  相似文献   

18.
关于《庄子》“甚雨”,历来释义分歧,主要释义有三种:或以为义即“骤雨”、“大雨”、“暴雨”;或以为当作“湛雨”、“淫雨”,义即“久雨”;或以为“雨”与下一句中的“风”应互易,“甚雨”当为“甚风”。联系“甚雨”的具体语境和“甚”的语义情况,《庄子》“甚雨”当释为“骤雨”、“大雨”或“暴雨”。  相似文献   

19.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在哪里?历来众说纷纭。纵观几十年论争,无非南池北汾而已。代们依据史实,主张“汾阳说”,认为杜诗所咏的,当是我国著名的汾酒产地——山西汾阳杏花村。怀疑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在山西汾阳的作者,一个主要根据是“杜牧未曾来过山西。”我  相似文献   

20.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战国策·燕策二》)朱星主编的《古代汉语》认为“雨”是名词用如动词。查《说文解字注》:“雨,水从云下也。段注:引申之,凡自上而下者称雨。”按:雨,甲骨文写作“(?)”,上象云,下象雨滴。用作名词,指所下之雨,如甲骨文(南明四二六)“有大雨”;作为动词,则指下雨,如甲骨文(京三六五)“甲子不雨”、甲骨文(佚一一○) “壬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