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历史哲学的层面上,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包含着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一种两阶段划分形式.以交往从有限的地域性交往发展为普遍的世界性交往为标志,人类历史进入了"世界历史".在经验上,"世界历史"开始于十五世纪.相比较而言,前"世界历史"时代和"世界历史"时代各有其不同的特征,在诸如生产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范围和变迁、文化的民族特性、人的存在与发展状态等方面,表现出两大历史阶段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理论对马克思产生过重大的影响。马克思世界历史科学理论的形成,一方面是继承了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哲学理论的合理内核,另一方面是马克思根据时代的变化发展,运用唯物史观对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理论进行革命性变革,重新赋予其崭新的内容,从而使世界历史理论真正成为了科学。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理论》中,赫勒提出要以历史理论来取代历史哲学。总的来说,赫勒所谓历史理论是对传统的历史哲学的一种修正,是一种未完成的历史哲学,它悬置了历史哲学对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的肯定,而代之以一种对历史的开放性理解。由于以历史理论取代历史哲学,赫勒提出了对社会主义的新理解,即社会主义是市民社会第二逻辑的发展,是历史的乌托邦理论,是多元化的社会主义。但是,赫勒同时又断言,社会主义仅仅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一种社会理念,而不肯定社会主义的现实实现。由此,赫勒的历史理论包含了一种怀疑主义和折中主义。  相似文献   

4.
康有为不仅是一个思想家、政治家 ,而且是一位历史学家 ;他不仅有研究中国历史的著作 ,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进行了阐述。他研究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历史采用了“类比法”,将中国历史的观点和尺度应用于研究外国历史 ,使欧洲、德国等的历史发展成为中国的“镜子”,以呼唤国人学习西方 ,进行改革 ,选择君主立宪的制度。从历史学的角度 ,康氏的历史类比法虽然只涉及到表层现象 ,但作为历史研究从传统到现在的过渡 ,已反映出由旧到新的历史写作形式的转轨。这种新世界历史观 ,不再被视为一种不断循环的历史倒退论 ,而是一种革命性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一、"原创力"是什么 "原创力"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贯穿人类发展历史,引领着每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进步.当前,经济界正在围绕国际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开展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寻找培养企业原创力的路径;文化界在围绕文化软实力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探索文化原创力及其拓展模式;科技发展本身就是"原创力"的一种表达.  相似文献   

6.
韦伯的组织理论,由于主题整体性的纷繁宏大,其内在一致性不是直截了当地论述,但是可以从其概念、相互关系和框架安排去把握.韦伯对官僚制的问题作出了深刻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历史"概念,既是一种新的概念框架、一种新的解释原则,马克思由此超越了传统哲学的视域,使真实的人类历史得以呈现;又是一种把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在对人的真实理解基础上的历史观,由此历史是人类的历史,马克思批判了非历史主义的历史观及其意识形态性质.历史也是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真正的建立在主体间性基础上的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的最高价值诉求.马克思的历史概念是认识论、存在论、辩证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自我意识是元小说基本特征之一,表明了作者从对外部世界和心理世界的"真实"再现转向对小说自身的虚构性和文本创作的揭示和反思.元小说的自我意识主要集中在框架分析、游戏意识、现实的人为建构性三个层面上.然而,元小说并非全然地追求语言虚构,还有一类"编史元小说",既有自我指涉,又有对现实、历史的向外指涉,从而兼具了自我意识和历史、现实意识.这类元小说是一种根植于历史、社会、现实等外部世界的自反模式,既强调自我意识又悖论地彰显了历史和现实的维度.  相似文献   

9.
所谓历史主动,是指中国共产党基于自觉的使命意识,以高度的主体能动性把握历史规律,在准确判断、分析主要矛盾,明确认知、理解时代课题,积极应对、化解风险挑战,主动利用、创造历史机遇中顺应历史大势,引领时代大潮,从而更好推进自身使命的承担与实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重视、强调历史主动,归根结底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是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使命承担的价值主动、问题导向的意识主动、把握规律的理论主动、谋篇布局的规划主动、贯彻落实的实践主动这五个环节构成一个逐步递进、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使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得以全方面地立体地呈现。  相似文献   

10.
从"摄影作为艺术"到"艺术作为摄影"--视觉文化问题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视觉文化史上,摄影理论一直围绕着"摄影作为艺术"而展开.然而,摄影作为艺术的辩护是以屈从于传统艺术观念为代价的失败的辩护.对此,本雅明提出应将"摄影作为艺术"的思考方式转换为"艺术作为摄影"的思考方式.这一转换带来了摄影理论的革命性变革.本文从哲学、文化学、主从关系三个方面阐述了"艺术作为摄影"的理论内涵.如何理解这一转换的真实内容,是理解摄影及其当代视觉文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笔下女性人物伊丽莎白.班纳特的人格魅力在于她唤醒并凸现了女性沉睡已久的觉醒意识,击碎了长期以来文学作品中"男性优越"的神话,解构了男性中心话语权。同时,这一全新的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折射出当时英国社会一些不满现实的女性渴望获得自身的独立、自我价值得到肯定的强烈呼声。  相似文献   

12.
基于企业家魅力在新经济时代日益凸显的重要性,本文从企业家的魅力来源和企业家魅力的扩散和传递途径两个方面讨论企业家魅力的内涵,据此分析影响企业家魅力强弱的因素,并提出增强企业家魅力形象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浅析韦伯的"卡理斯玛"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韦伯理论中,“卡理斯玛”是一个相当活跃的,因而充满歧义和使用混乱的概念。要对它这些多元内涵进行分类,并厘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回到其发生学本义中。从其起源及发展来看,该概念有三种基本的意义:“个人品质(能力)”,“社会革命力量”及“法理的根源”。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神圣性和不稳定性。其目的与手段之间存在着内在张力并发展为“卡理斯玛悖论”。  相似文献   

14.
经方家是指以善用经典处方为特色的名中医群体。他们大多性格直率,敢于直言,嫉恶如仇;他们俭朴自安,急病人所急,忧病人所忧,医德医风高尚;他们做学问从不人云亦云,敢于怀疑,敢于创新,重视实践;他们的医案质朴无华,无空话套话,不做表面文章;他们用药不分古今,惟对证是取,无臆测之见,且胆识过人。经方家的身上透发出超越时代的非凡魅力,代表着中医学的灵魂和希望。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以来,由高新技术引发的“人才竞争”导致新的世界性“教育竞争”的序幕已经拉开,这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振兴教育、师资先行,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人格内涵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教师的心理品质、知识智能结构及对教育对象的影响力。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具有的特征是:(1)乐观开朗有亲和力;(2)良好的道德修养;(3)用心来关爱每一个学生;(4)诙谐幽默的性格特征;(5)坦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实自我的展现;(6)兴趣广泛并有自己的特长;(7)具有丰富的知识。  相似文献   

16.
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历史既是人类被动的继承过程,也是人类主动的扬弃过程。它不是一种纯粹的决定论,即将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完全交给生产物质方式或技术本身的自然演化力量。人类的劳动力是历史演变的最主要力量。物质生产劳动过程不仅是生产财富,也是人类自身创造力、潜能和尊严的实现和提升过程。因此在唯物史观的代际视阈中,推进人类这些实践能力的生产方式才是道德的,才值得向往,而且在劳动过程中由劳动者形成的道德具有优先性。唯物史观的道德主张在当代仍然具有感召力。  相似文献   

17.
马克斯·韦伯经过系统论证,从合法性角度提出三种权威类型,即传统型、个人魅力型和法理型。其中,法理型权威是我们的治国理念,也是司法遵循法治的基本要求。但是,法官在司法过程中,自由裁量权的运用不容忽视,它会动摇法理型权威的根基。因此,必须在法理型权威中整合进个人魅力型权威,即加强法官个人魅力的建设,这样才能充分保障司法权威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礼服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应用范围和市场前景一直都是十分令人瞩目的,但对礼服造型设计的研究和探讨大多集中在技术层面。文章力图从美学和机能性两个方面探讨当代礼服造型设计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对女性体型魅力的分析和从身体自由活动的本质要求出发,提倡摈弃无谓的形式主义、过于繁琐的结构变化和束缚机体自由活动的庞大而繁重的造型设计理念。提出当代礼服造型设计应以塑造女性魅力形象和提供肢体活动自由为原则。  相似文献   

19.
运用政治学的有关理论,结合历史学、历史心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基于政治文化视角,从个性因素出发,深入阐析毛泽东权威领导的形成、性质及其对中国社会历史产生的深刻影响;认为任何一个政治体系都需要权威,个性魅力型权威具有双重效应,个人魅力型权威需要向法理型集体领导权威转换。  相似文献   

20.
早期普罗小说"革命-恋爱"模式通过爱情"得"与"失"的叙述来体认和确证革命的超验性和权威性,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无处不在的革命"克理斯玛"信仰,因而充满了"布局的欲望"。恋爱话语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表述功能,这既是"革命的艺术化"叙事理念展示,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渴望再生的普遍文化心理再现,更有隐身其后的现代文人追求"圣道"传统心态的在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