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写实小说,向我们展示了当下人情感天地的“沦陷”危机:爱情在消亡,亲情在沦丧,人间真情发生了变异。新写实小说中的情感叙事是作家们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情感体验的审美表达,是内心深处的现代性焦虑的压抑性表露。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末期,文学自身的发展需要和文学期刊、媒体等多方势力合力运作,共同促进了新写实小说思潮的产生和传播。新写实小说在还原日常生活灰暗面之余,也描绘出凡俗人生的脉脉温情,其背后是作家、读者和叙述者共同的温情观照。考察新写实小说中的温情书写,有助于反拨学界关于其“零度情感”的定论,对其进行价值重估,更加接近新写实小说的“真实”面貌。另一方面,新写实小说也是对五四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情感书写的突破,体现出作家对人生存状态的温情关怀。  相似文献   

3.
崛起于80年代后期的新写实小说对当时的小说创作理念进行了大胆的质疑与反拨,但这种反拨有一些矫枉过正了。90年代的社会现实变化要求新写实作家从困惑彷徨的精神状态中走出来,重新扛起现实主义精神大旗,积极借鉴小说叙事艺术探索的成果,对新写实小说叙事进行调整。90年代,新写实作家在保留新写实小说叙事合理性因素的基础上,拓展了小说的叙事空间,强化了小说的故事性特征,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4.
崛起于80年代后期的新写实小说对当时的小说创作理念进行了大胆的质疑与反拨,但这种反拨有一些矫枉过正了.90年代的社会现实变化要求新写实作家从困惑彷徨的精神状态中走出来,重新扛起现实主义精神大旗,积极借鉴小说叙事艺术探索的成果,对新写实小说叙事进行调整.90年代,新写实作家在保留新写实小说叙事合理性因素的基础上,拓展了小说的叙事空间,强化了小说的故事性特征,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的湖北女作家池莉,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语言风格体现了新写实小说的“新”。本文通过对池莉作品中大量的语言例子的列举,分析了池莉作品在修辞格的运用上所体现出来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情感的零度介入"是新写实小说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实际生活中这些新写实小说作家们就是不含感情的"冷血动物".从专业的文学艺术角度来说,"情感的零度介入"只是作家在创作文本时所采用的一种文学创作技巧,此时作为叙述者的作家和现实生活中的作家本人并不是完全等同的.  相似文献   

7.
“新写实”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文学思潮,它以世俗化的新“写实主义”,疏离政治,视点下移,使现实主义文学从崇高跌落到世俗,以凡俗众生为叙述主体,选择下层百姓的世俗生活作为表现对象,展示人们的琐碎生活和生存烦恼,还原了生活原生态。“新写实”小说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社会转型期的嬗变,表现出从典型化转向世俗化价值取向,以作家主观情感的隐匿,颠覆了被长期奉为经典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8.
方方虽然是新写实小说作家之一,但是她的创作风格却有别于新写实小说作家的整体创作风格,有较大的独特性。本文试图从精神向度、创作方法和结构方式三方面分析方方小说的创作风格,即在表现与隐藏之间。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池莉小说独特的审美价值,即对普通人爱情和婚姻生活的关注,分析了池莉小说创作的艺术风采,从而对新写实作家在当代文学创作实践上的得失和地位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0.
九十年代初期,新写实小说由于它先天的不足,很快地走向了衰弱.而作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池莉无疑是聪明的,在九十年代,她很好地抓住了这个时代读者的阅读需求,通过增强小说的故事性以及运用多样的叙事技巧,为自己的小说创作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本文以池莉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代表性小说文本为参照对象,结合她九十年代的代表性小说文本,着重分析了池莉九十年代小说在叙事上所发生的各种转变.  相似文献   

11.
知识分子是作家们持续关注的对象,随着时代环境的改变,当代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也发生了变化:从50年代执着于理想的挑战者林震,到70年代痴迷于事业的奉献者陆文婷,再到80—90年代向世俗妥协的庸碌者小林。揭示这种变化对知识分子认识自身具有启迪意义。知识分子形象演变的原因可归结为两大方面:一是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出现危机,二是作家叙事伦理的悄然变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价值-组织-制度的逻辑框架中,寻求危机治理的范式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价值判断决定了危机中群体和个体的行为取舍,是政府与社会在危机中作用发挥的基础。确立适合时代特征的危机治理核心价值理念,有助于优化政府应对危机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并维护社会良序。  相似文献   

13.
文学的忧患意识,是作家对现实人生、社会现状的深邃思考,是历代进步作家对国家兴亡、人民苦难深切关怀的艺术表现。中国文人自古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瞿秋白的忧患意识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更来自俄罗斯文学的影响。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往往是忧世之思的大忧患,与其不同,瞿秋白散文集《饿乡纪程》中表现的是个人之忧的小忧患向忧世之思的大忧患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留下论述正义问题的专门著作,但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没有自己的正义观,也不意味着正义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属于边缘性问题,更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产阶级正义观的批判中得出马克思主义是拒斥正义问题的结论。正义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者说人们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存在着是否正义的问题,正义并不仅存在于社会的分配领域。正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人们对正义的理解与阐释通常是多元并存与相互竞争的,不存着一个普遍同意与普遍有效的正义观念,任何正义观念都不是“永恒的真理”。但多元并存与竞争的正义观中也存在着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那种符合历史现实性与必然性的正义观才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相似文献   

15.
价值多元化视阈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危机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急剧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出现了许多认同危机,特别是核心价值认同危机。然而,核心价值认同是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和文化因素。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和潜在力量,因此,考察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危机的表现形式,分析产生核心价值认同危机的原因,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塑大学生价值认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全面的人民自治思想同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机联系起来,强调社会主义社会中管理必须是为了人民利益的管理,而且只能由人民自己来管理。而推行人民自治必须辩证地处理好人民自治与国家管理、民主以及党的领导的关系。从价值论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人民自治思想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劳动群众自己管理社会事务的重要理论依据,以这一思想为指导逐步推进人民自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方向和实质内容,在社会治理中切实践行这一思想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后,正强化社会已有矛盾、激活社会潜在矛盾、滋生社会新的矛盾。文章提出发挥运用"粘合剂"功能,引导第三部门并通过第三部门帮助党和政府多做稳人心、得人心、暖人心、聚人心的好事实事;推动第三部门并通过第三部门勇于面对危机后新的挑战,推动中国经济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8.
明中期,为矫正时弊,拯救吴中文学传统,吴中士人发起一场规模浩大的“古文辞”运动。这场运动重视学植,既师古又师心,强调作品应抒发作家的真情实感;但终因阵营松散,取法不一而失败。“古文辞”运动与七子复古运动不同,它与政治无甚关系,更注重个性与情感的张扬,但其组织、观念皆比较松散,不能构成一个真正的文学流派。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却对公安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侗族作家袁仁琮的小说创作有明确的价值追求。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为界,前期的作品一体化的痕迹比较明显,后面的作品则有独立的价值追求。尽管九十年代后作家的创作环境宽松了,但袁仁琮没有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在他的小说中,他关注弱势群体,致力于社会和谐,严以律己,脚踏实地地以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奉献才智,自觉地充当着和谐社会守望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人们评价各种行为与事物以及在一定环境中确定目标取向的基本准则。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传统价值观也要向现代价值观转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朝鲜出现全面走向殖民地化的严重民族危机,朝鲜各界爱国志士积极献身于民族救亡运动,在思想上不仅追求实学经世,而且进行西学启蒙,从而实现了其传统价值观的现代化转变。这个转变对于朝鲜民族的现代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