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时期,围绕变法问题,王安石(公元1019—1087年)和程颢(公元1032—1085年)、程颐(公元1033—1107年)的激烈论战,是在封建社会走向下坡路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这场论战,集中地反映了当时地主阶级中革新派与顽固派之间两条思想政治路线的尖锐对立和斗争。列宁指出:“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宋神宗时,王安石  相似文献   

2.
“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这副对联端立在六榕寺正门两侧,把这座广州著名的寺院同大文豪、大书法家苏东坡(公元1037年-1101年)联系起来。北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拜相,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是地主阶级内部革新与守旧、前进与倒退儒法两条路线斗争的一次大搏斗。这场斗争,前后持续了十六年,对于北宋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今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研究、总结一下这次变法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普及、深入、持久的开展批林批孔运动,是有重要意义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是北宋中期杰出的法家。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他被任  相似文献   

4.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王安石在青年皇帝神宗的支持下,担任参知政事(副相),针对当时发生的社会危机,特别是经济危机和军事危机,对赵宋王室的政治、经济、农业、商业和军事等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这就是著名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主要有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并营法等等。这些多方面的改革,直接关系到当时封建社会各阶级、  相似文献   

5.
北宋时期的著名法家王安石,是一个杰出的改革家和爱国主义者。公元一○六九年至一○七六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一次以理财和整军为主要内容的变法活动,对于抵抗民族压迫,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面貌,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千百年来,王安石的变法活动和爱国精神却受到一切反动势力的咒骂和攻击。大地主、大官僚顽固派司马光之流胡说什么王安石“更法度,开边疆,天下深怨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中进士,其后曾在江浙一带做过多年的地方官。神宗时,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又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也是宰相,神宗改官制  相似文献   

7.
一法家政治家沈括 沈括(公元一○三一年——一○九五年),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一个积极参加王安石变法运动的法家,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从二十四岁起,先后作过地方小官。一○七○年起,在中央政府任要职,积极参加王安石变法运动,一○七一年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公事,一○七二年负责王安石农田水利法的重点项目汴河疏浚工程的调查规划;一○七三年察访两浙农用水利,促进两浙水利和围田工程的兴建;一○七五年察访河北西路,加强了边防军事设施,同年,兼判军器监,使军器质量显著提高,产量成十倍的增长。在此期间他曾任三司使,管理财政,坚持减免下户役钱;他还曾出使于辽,取得外交上的胜利。一○七七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第二年)被贬至宣州(今安徽宜城)任知州。一○八○年,主持延州(今陕西西安)军事,屡立战功,后屡遭贬谪,被迫退出政治舞台,到澜州(今江苏镇江)梦溪隐居,直到六十五岁逝世。  相似文献   

8.
北宋神宗熙宁七年至十年(1074至1077),正当王安石变法之际,辽朝(又称契丹),曾为山西北部的边界划分问题向宋朝提出交涉,并迫其割让了部分领土。反对变法的保守派就以此为由,制造了一个流毒千年的冤案,诬蔑王安石提出“欲取姑予”、“以予为取”的主张,把数百里北宋领土,割让给了辽朝。自此以后,绝大多数史籍都沿用此说。近年来有些史学工作者已根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记王安石有关言论,论证北宋失地之责不在王安石;“欲取姑予”之论并非出于王安石,完全是守旧派邵伯温凭空捏造。但对这次宋辽边界交涉中的某些重要问题还没完全搞清楚。以至最近  相似文献   

9.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绿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苏轼:《浣溪沙》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北宋的苏轼(公元1037—1101年)和南宋的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都是被称之为“豪放派”的词家代表。苏轼在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于公元1071年出任杭州通判;公元1078年任徐州太守,写下了《浣溪沙》五首。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选的是第四首。辛  相似文献   

10.
北宋嘉祐元年(公元一○五六年),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在《赠王介甫》一诗中写道:“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欧公以李诗、韩文自况自勉,并以此勉励王安石.“后来谁与子争先”一句,足见欧对王的殷殷寄望、切切推重.于是王安石答以《奉酬永叔见赠》:“欲传道义心虽壮,强学文章力已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王安石显然置“道义”于“文章”之上,表达了壮心  相似文献   

11.
前言《辨奸论》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大地主阶级顽固派的御用文人邵伯温,托名苏洵伪造的一篇攻击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谤文,是一株尊儒反法的大毒草。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相似文献   

12.
北宋理学的几个中心人物中,有一对同胞兄弟,当时和后世称为二程。哥哥名颢,字伯淳,生于宋仁宗时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死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活了五十四岁,后人称明道先生。弟弟名颐,字正叔,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死于宋徽宗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活了七十五岁,学生称他伊川先生。程颢、  相似文献   

13.
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一生,恰值北宋(汉族)、西夏(党项族)、辽(契丹族)鼎峙之时,这是我国古代的民族斗争十分激烈的时代。作为政治家、史学家的司马光,对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十分关心,极力反对当朝执政者韩琦、王安石等所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与吐蕃人、回鹘人等建立起来的王国,与北宋并存。宋太宗蔑视党项人为“禽兽”,长期以来对以党项族为主的西夏顽固地实行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党项等西北少数民族,备受宋朝边帅廷臣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以致民族矛盾日趋激化,宋夏战争时有发  相似文献   

14.
张载(公元1020年)——1077年),字子厚,北宋著名教育家。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后定居陕西眉县横渠镇。因自幼生活在这里,又在此长期讲学授徒,故后世学者称他为横渠先生。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出身于中下级官吏家庭,少年时曾度过一段“贫苦患难”的生活,这使他比较接近下层人民。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提点江东刑狱等职。长期的地方官吏生活,使他了解了宋王朝当时吏治的腐败,大官僚、大地主兼并土地以及中小地主破产和农民生活痛苦的种种情况,因而产生了变法主张并逐渐形成了他的变法思想。嘉佑五年(1060)他写了洋洋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相似文献   

16.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是我国北宋时代的一位大政治家、大学者,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在二十岁以前,曾跟随父亲王益宦游过今天的江西、江苏、广东、河南等省许多州县,对官场现状与风土民情有所了解,早具“矫世变俗之志”.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二十二岁登进士第,从这年直到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四十九岁时提升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以前,他先后担任过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群牧判官、常州知州、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皇帝秘书)等职,在同僚中声誉卓著.仁宗嘉祐四年(1059),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即《万言书》)中提出了一整套革新政治、改革教育、开源理财的主张.熙宁元年(1068),神宗召见他,  相似文献   

17.
一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又称《上仁宗皇帝万言书》,是王安石在嘉祐三年(公元一○五八年),任提点江东刑狱返京述职时,写给宋仁宗赵祯的上书。但  相似文献   

18.
李觏(公元1009——1059年)是我国北宋中期一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和进步倾向的思想家.他既是范仲淹所领导的“庆历新政”的积极拥护者,又是王安石所推行的“熙宁新法”的思想先驱者.他的思想在当时和对以后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北宋中期,赵宋王朝,已由开国初期的小康局面而陷入了“积贫积弱”的颓势.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化,因此使当权的统治者无法摆脱内忧外患的惨境. 面对当时的政治危机,一些有识之士和开明的思想家,则要求  相似文献   

19.
自元明以下,论及宋诗者,往往称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杨(万里)、陆(游),很少有推崇梅尧臣的。可是在北宋当时的诗坛上,梅尧臣却是一位声名显达的人物。北宋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及南宋陆游、刘克庄等人都对他的诗歌创作成就推崇备至,十分钦慕。在所有对梅尧臣及其诗的品评议论中,欧阳修的意见尤其具  相似文献   

20.
这封家书是王安石的佚文,在过去文集中没有收集过。最近,江西省抚州地区收集王安石的有关资料时,在本地区东乡县上池大队王旗的后裔所保存的《上池王氏族谱》中发现。原信共两封,这次发表的是第二封。此信写于元丰乙丑(元丰八年,即公元一○八五年)七月十六日,即王安石死前九个月。纯甫系王安石的幼弟王安上的字。题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