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最近我们在学习中,对哲学的根本问题进行了讨论,大家意见异常分歧,归纳起来主要的是两种意见。一种主张哲学的根本问题应当提两个——除了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外,还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的问题。一种则坚持恩格斯的提法,主张哲学的根本问题只能是一个,我是主张后一种意见的。为什么说哲学的根本问题只能是一个呢?因为这是经典作家无数次肯定了的问题。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写道:“全部哲学,尤其是近代哲学的伟大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列宁在他的哲学著作中也说过:“我们总是毫无例外地看到,在解决哲学问题上有两条基本路线、两个基本派别。是否把自然界、物质、物理的东西、外部世界看作第一性的东西,而把意识、精神、感觉(用现今流行的术语来说,即经验)、心理的东西等  相似文献   

2.
心身二元论不同于心身二分图式。二分图式只承诺心身有本体论地位,而不像二元论那样进一步回答心身的本原、本质等问题。已有的对东西方关于人的概念图式的比较研究大多缺乏规范而标准的心灵哲学视角,流于表面,且有很多未开垦的处女地。心身关系研究的方向应该是,一方面不把心身看作是人身上的唯一的、周延的关系,而把它看作是从多重因素中挑选出来的一种二因素关系,另一方面又不把心与身的关系问题看作是两个并列的、有相同逻辑地位的范畴的关系问题,而把它看作是异质范畴的关系问题。心身没有并列关系也是一种关系,更不用说还存在着其他许多待探讨的更为复杂、隐秘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二分法与马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元对立模式往往在大众思维中得到广泛使用 ,在古代和近代哲学中也是如此。后现代思想家大多把二分法视为与现代性思维须臾不可分的东西 ,尽管他们也在使用某些二分法 ,但对二分法的自觉反思与拒斥的确构成了当代复杂性思维的一大特点。我在拙作《发展视域内的二分法模式 :反思与批判》〔1〕中把二分法分为强一元论式、弱一元论式和二元论式三种基本类型。沿着这一思路 ,我在本语文中探讨马克思对待二分法模式的态度 ,或者确切地说只探讨这一问题的某些方面。我相信 ,这种探讨对于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对于如何界定马克思哲学与传统哲学及现代哲学的关系 ,颇具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经济哲学方法、经济哲学理论、具体经济理论这三个层面对邓小平在经济哲学方面的思想进行了全方位的探析 ,旨在指出 ,邓小平把历史唯物论中的历史本质论与历史运作论这两个层面有效地统一了起来 ,这是他在经济哲学理论方面突破经济与政治、文化等因素之间的二元论模式 ,在具体经济理论方面科学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根本性的方法论前提。  相似文献   

5.
毋庸讳言,哲学界为数不少的同志,长期以来囿于“新东西”与“旧东西”或“新”与“旧”的笼统提法,忽视和模糊了“新旧事物”与事物内部“新旧方面”之间的严格区别。有的同志就因为把事物内部新方面与旧方面的关系,等同于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因而无法将新方面与旧方面之间解释成对立的统一,于是,进而得出了否定事物内部含有新旧两个方面的结论。比如,冯贵贤同志的《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新旧两个方面吗?》一文,(见《国内哲学动态》1980年第7期)就是如此。文章认为: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的过程,新与旧是以否定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它们一生一灭,新东西产生,旧东西灭亡,新东西代谢旧东西;在这个过程  相似文献   

6.
利奥塔开启了犹太人问题的后现代主义研究,对整个西方政治实践传统展开了彻底反思.在政治和伦理、自治和他律相对立的逻辑基础上,他把政治解放看做是消除伦理(他律)的一种尝试.然而,这种尝试必然是失败的,因为伦理(他律)始终作为政治的多余物而存在着.正是政治解放与作为伦理载体的犹太人之间的这种张力给犹太人带来了灾难.但是,利奥塔无意在反犹主义与现代性之间构建一种必然关系,相反,他把反犹主义看做现代性的他者.因此,作为他者的反犹主义无法通过任何现代政治计划而消除,它始终藏匿于欧洲人的无意识当中.也正因为超出政治和有意识的领域,欧洲人才会将大屠杀忘得如此之快.利奥塔的著作就是要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已被遗忘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我国哲学界围绕着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精神能否起决定地反作用展开热烈讨论。有一种观点认为:物质第一性和精神第二性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不能把有条件的变成无条件的东西。(《人民日报》80年10月19日)他们提问道:如果精神也可以决定物质,那么,当着在一定条件下第二性的东西对第一性的东西起决定作用的时候这两个决定又是谁决定谁呢?(《学术月刊》81年第3期)这种观点承认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甚至巨大作用,但否定精神在一定条件下能对物质起决定性反作用。他们认为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相似文献   

8.
从古迄今,科学与哲学相互关系的演变依次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基本形式,科学与哲学是理论思维的两个维度.同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一样,科学与哲学是人类认识的一个基本问题.在发展中,它常常以知识观念、意识形态的形式标志和见证着科学与哲学、有限与无限的矛盾运动过程.而科学与哲学、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则是真(纯粹理性)、善(实践理性)、美(艺术理性)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关于形式逻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有许多方面,或者说可以分析为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现在只讨论其中的一个问题,这就是:形式逻辑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的专门科学,抑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这个问题是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意义的.目前大家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一致的意见.大体说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些同志认为:形式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一种看法.另外有些同志认为,形式逻辑尽管和哲学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却不能看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这是另一种看法.代表后一种看法的认为:辩证逻辑是高等逻辑,它并不排斥初等  相似文献   

10.
"休谟问题"不是一个有关推理有效性的逻辑学问题,而是理性与规范之间关系的元哲学问题,是指涉社会规范体系合法性的依据和源泉问题。休谟的事实与价值关系的二元论取消了对价值进行理性判断的可能性,波普尔以休谟的事实与价值二元论为基础,进一步深化了对事实与价值关系一元论的逻辑批判,阐述了批判理性主义的事实与规范关系的二元论,为自由传统奠基。历史决定论根本性逻辑错误就是坚持了事实与价值一元论,把"是"与"应当"混为一谈;休谟和波普尔的事实与价值关系的二元论对20世纪西方伦理学、政治哲学甚至后现代主义哲学文化思潮均产生重大影响,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批判与休谟走的是同一条路,它坚持事实与价值关系的二元论,批判和拒斥事实与价值关系一元论的理性主义,对同一性哲学采取批判立场,倡导非同一性、差异性、多样性,以此捍卫人的独立性和自由。哈贝马斯以交往理性守护基于启蒙精神的现代性也不成功。后现代主义试图摆脱"现代性"对人的压迫与控制的消解意义应该肯定。但在思想文化和价值领域陷入相对主义、怀疑主义、悲观主义,导致崇高与意义的彻底失落。  相似文献   

11.
解读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中的三个区分和八种样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作为当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他的前后哲学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对传统哲学的批判,这种批判最后集中于他对私人语言的驳斥.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的三种区分和八种样式的解读,笔者认为:在对私人语言进行定义的方式中,前提性地蕴含了一种身心二元论的语言观:在这种二元论中,语言的作用就是指称对象,它起了一种奇妙的沟通两个平行世界的中介作用;在这样的框架里,"理解"一词的意思也必定是二元论的--说话人的语言在听者的心灵里引起的意义应当与说话人心里的意义一致;也只有在这种二元论式的"理解"意义上,在语言样式H(即维特根斯坦所定义的那种私人语言)中,由于语言指称对象是私人的内在感受--是严格私人的,而且独自使用该语言,这种语言才逻辑地蕴含了"另一个人不可能理解".  相似文献   

12.
心物主客关系自古以来就存在,并由此而成为哲学基本问题,任何一种哲学对之都无法超越。对心物主客关系问题的各种回答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与之相关的二元论、多元论等不同哲学流派,它们都可以被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唯物主义为基础、以主客统一为特征的实践哲学,它与现代西方哲学都是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超越,但二者又有原则区别。否定这种超越势必导致否定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重点批判唯心主义,但都没有停留于一般唯物主义。现实生活和实践的观点是他们的哲学的根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他们的哲学的核心内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其认识论方面。它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种回答,绝大多数哲学流派都反对不可知论。  相似文献   

13.
相对主义和一元论的客观主义直接对立,它有着在二元论和多元论两种哲学基础上的差异性理解。相对主义认识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其进步性甚是明显;但这仅是相对主义这一历史中的哲学观与批评观的一个方面的表现,其局限性也是明显存在的。唯物辩证法的相对的认识论是一种科学的认识论。我们反对的并不是文学批评或其他思想文化中的相对性认识,而是把这种合理性的相对认识无限夸大的哲学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4.
<正> 把二元论哲学归结为唯心主义,这是我国哲学界长期流行的观点。我们认为,把二元论哲学简单地归结为唯心主义,进而把本来属于二元论的哲学家统统归类于唯心主义哲学家行列,不仅在理论上讲不通,而且也不符合哲学史上的事实。 首先,从理论上看,二元论同唯心主义并非等同,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哲学学说,分属于不同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意识在先,物质在后,前者派生后者;世界  相似文献   

15.
李秀林同志在《哲学的最高问题是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新探》(见一九八○年六月十九日《光明日报》,以下简称《新探》)一文中,提出并探讨了一个值得人们重视的问题。本文也想这就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并与李秀林同志商榷。哲学基本问题是否两个方面?应当肯定,《新探》一文提出的“把世界本原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第一方面’规定为哲学的最高问题;不再把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第二方面’包括在哲学最高问题之  相似文献   

16.
哲学基本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学界探讨的问题之一,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追问是否存在哲学基本问题;其二,如果存在基本问题,是否仍然被归结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理解哲学基本问题,首先要把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观的关系厘清,两者之间的思辨关系表现为:哲学观被表征在哲学理念之中,而任何哲学的哲学理念和解释原则都是在反思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任何一种哲学观在本质上表征了哲学最高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7.
符号与语言符号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符号的界定、符号的分类和符号的特点.本文从狭义符号角度,把任意性看做符号的根本属性;区别了征候、信号与标志,论述这三种现象与符号的区别;从感知角度把符号分为视觉符号、听觉符号和触觉符号三类,并说明具体科学符号、科学术语与自然语言词语的区别;认为符号有四个特点:(1)符号产生于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2)任意性、(3)约定性和(4)系统性;并重点论述了语言符号在约定性、系统性方面与其他符号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当代心灵哲学中的自然主义和二元论除了延续原来的对立、攻讦的关系之外,还出现了相互靠拢、吸纳、融合的新趋势,乃至诞生了融两者于一体的自然主义二元论。查默斯认为,意识是一种自然现象,其产生和存在既离不开物理实在所表现出的功能组织,又根源于物理实在隐结构中存在的心原。意识一经产生,就有自己不同于物理实在的独立存在地位。自然主义二元论尽管还只是一种猜想,但完成了对传统二元论的许多超越,在承认意识有依赖于物理实在的一面的同时,还把意识结构与大脑结构的同型关系、意识与功能组织的协变关系概括成心理物理规律。由于不完全对立于科学,因此有助推人工智能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前些年,在我们国家里,伴随着政治上左的东西的发展和现代迷信的盛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也越来越严重,唯意志论和形而上学的东西泛滥成灾。其表现之一,是把一些有确定内涵的哲学概念,离开它本来的含义,离开它适用的范围,主观地、任意地加以应用。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的概念,就是被经常滥用,以至被弄得面目全非的突出例证。一元论、二元论的本来涵义和列宁对滥用这些概念的驳斥我们知道,作为哲学概念的“元”,是指天地万物的本原。一元论,是认为世界只有一  相似文献   

20.
自从围绕着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问题(简称“两变”或“两从”)开展讨论以来,大体上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两变”既是哲学认识论,同时也是哲学唯物论,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表述;二是认为“两变”只是讲认识论,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不包括关于世界本原问题;三是认为“两变”的命题是不科学的,既不是认识论,更不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概括,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唯物论。”这些看法对我很有启发,促进我思考,经过一再探索,我还是坚持和赞成第一种意见①,尤其是赞成这样的观点,即认为:从物质到精神,从精神到物质和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既表现了物质和精神的第一性第二性的关系,又表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同一性。“两变”确实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科学的表述,把它说成是“典型的二元论”,“必然要导致唯心主义”,这是很错误的。全面地准确地领会“两变”的观点,很有现实意义。下面把我的一些想法提出来,进一步向同志们请教、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