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国债市场还处在发育阶段,在发行规模和方式、持有者结构和期限结构、国债利率、流通市场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为此,必须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国债市场:适当控制发行规模、实行发行方式的市场化改革、调整和优化国债的所有者结构和期限结构、进行发行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丰富国债交易市场格局、加强国债市场的基础设施和法律体系建设、建立国债市场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2.
我国国债市场化改革与市场基准利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的核心,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速度的加快,市场基准利率的确定成为一个令人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国债利率充当基准利率的客观机理分析了国债市场利率成为利率市场化中最佳基准利率的必然性,指出目前我国国债利率具备了成为市场基准利率的基本条件,但国债利率要真正成为基准利率,还必须在实践中进一步夯实基础条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具体措施:完善国债一级市场;逐步推出国债创新产品,提高国债市场流动性;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加大国债发行计划性和透明性;扩大一级交易商参与主体等,以实现国债利率的基准化和市场化,加速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
关于国债发行规模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恢复了国债的发行。从我国国债发行的基本状况看,1994年、1998年以来,我国国债规模迅速扩大。从国际上衡量国债规模的各项基本指标来分析,我国国债的规模接近国际警戒线。从长期看,我国的国债发行规模应适度发展,保持与GDP同步增长;从近期看,我国国债的发行规模还要考虑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做到优化国债结构与调整国债规模相结合,使储蓄有效的转化为投资。  相似文献   

4.
一、对中国国债规模现状的分析自1981年我国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国债规模逐渐增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从与国债规模关系密切的诸因素的角度,如:国内生产总值、居民储蓄存款、财政收入和支出、国债期限结构及国债利率来分析国债规模,是正确认识国债规...  相似文献   

5.
国债发行规模应适度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在阐述国债发行对于我国经济所产生的重要作用的同时,运用国际通用的各项指标对现阶段我国的国债规模是否适合国民经济现状进行了数量分析,提出了我国的国债规模在近期应该适当控制的观点。最后,对国债收入减少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债发行规模的扩大,国债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工具。进行国债投资具有以下三个优点:第一,收益率高。目前我国国债的票面利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国债的投资收益高于银行储蓄收益。第二,安全性好。国债与部门、金融机构及工商企业发行的债券相比,具有很高的安全系数。第三,流动性强。随着我国国债现货、期货市场的开辟,国债同时又具备了很强的流动性。所以国债不失为一种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俱佳的投资工具。从1996年开始,国债发行的品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又为国债投资者提供了跨品…  相似文献   

7.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否畅通决定了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基于预期理论与流动性升水理论,分析了国债市场在利率传导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基准利率对不同期限国债利率的影响程度、时滞和持续性为衡量标准,运用我国2006—2019年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和美国1982—2008年的联邦基金利率(FFR),实证分析了中美两国国债传导的有效性.研究发现,SHIBOR和FFR均对不同期限的国债利率有显著影响,但SHIBOR的影响明显小于FFR.同时,我国国债利率对基准利率的脉冲响应水平和持续性低于美国.此外,对长期国债利率预期因素的分解结果显示,我国基准利率对短期国债利率预期的影响弱于美国.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国债市场在利率传导机制中发挥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弱于美国.适度增加国债市场体量、提高短期国债的发行规模和频率、改变当前国债市场的分割状态、改善投资者结构和做市商制度有助于提高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债发行规模的经济计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国债发行规模及相关影响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确定了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主要因素 ,并应用协整理论对国债发行规模及主要影响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与协整关系检验 ,建立了长期均衡方程和短期误差修正模型 (ECM) ,解释了国债发行规模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国债发行规模短期变动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应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确定了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主要因素。然后对国债发行规 模及主要影响变量进行单位根ADF和PP检验与协整关系Johansen检验,建立了中国国债发行规模的长期均衡方程和短期误差修正模型(ECM),此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国债发行规模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国债发行规模短期变动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表明 ,该模型具有很强的预测功能。  相似文献   

10.
国债为平衡财政收支、支持国家重点建设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发挥了很大作用。文章通过对中国国债规模的回顾、国际通用衡量指标的介绍以及对中国国债规模的实证分析认为中国的具体情况降低了国债的应债能力,加重了国债的偿债负担,应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遵循谨慎、客观、实事求是的原则,保持国债的适度增长,以防债务危机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通过发行国债来为政府筹集建设资金和弥补财政赤字是当今市场经济国家的一般做法。我国于1981年开始重新起用国债,国债的使用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但近年来国债规模的急剧扩张相伴随的潜在财政风险问题今人担忧。本文从国债规模的主要衡量指标以及我国国债规模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认为适度控制我国国债规模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的必然选择,并提出适度拨制我国国债规模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债是各国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虽然其在经济运行中有着诸多负面效应,但是在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定性分析了影响国债发行的多种因素,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定量分析了国债发行规模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认为居民储蓄和国民生产总值是影响国债发行规模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回顾我国利用国债的历史并与发达国家作比较入手,说明了利用国债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分析了国债筹集建设资金、弥补财政赤字、调控经济运行、刺激经济增长、促进资金融通的职能。最后,文章分析了用好国债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主要是逐步使国债发行制度化、规范化;合理安排国债的发行数量;完善国债发行方式,发展国债流通市场;切实用好国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我国国债回购市场利率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指出了我国国债回购利率的统计特征,为人们对利率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给出一些基础性结论。  相似文献   

15.
国债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 ,随着财政赤字规模的增加和我国国债数量的迅速增大 ,如何防范国债风险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运用静态的方法测算 ,我国目前的国债规模远远小于世界公认的警戒线。从动态的角度看 ,通过测算得出如下结论 :在未来防范我国国债风险的根本办法是将每年的基本赤字控制在 GDP的 3 %以内 ,同时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低于经济增长速度的真实利率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国债,是国家财政金融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吸收社会购买力,调节社会货币供应量,加强对宏观经济进行财政金融调控的政策工具。本文在阐明新中国国债沿革的同时,重点论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债发行的规模与特征,分析论述了新时期的国债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与局限性,并对影响国债发行规模变化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中的协整和ECM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协整理论和方法,对1979年以来的我国长期宏观经济变量的数据序列进行了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建立了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长期均衡方程和短期误差修正模型(ECM),依据于此模型较好地解释了我国国债发行规模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国债发行规模短期变动的影响因素,同时结果表明该模型也具有很强的预测功能.  相似文献   

18.
国债发行规模的研究离不开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如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笔者以回归分析为枢纽,将经济统计和计量经济相结合,通过分析国债发行与数学的关系,建立了两者间的紧密联系,并指出在国债发行的研究中统计数学方法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国债作为一种国家信用行为,其发行规模的适度性会引发国债的规模风险、市场风险和使用风险,衡量国债风险的指标包括政府财政的应债能力和国民经济的应债能力.为评价国债风险对政府财政能力和国民经济的影响,通过建立经济学模型分别使用公共部门偿债能力法和新古典偿债能力法对中国现阶段国债赤字率、债务率及其可持续性进行测算、分析,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关于我国国债规模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债政策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我国自 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 ,国债规模逐年增大。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对影响国债规模扩张的动因以及当前我国国债规模是否适度的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