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构建包含预期因素的银行间利率向银行存贷款和债券利率的传导机制,运用NARDL模型实证检验中国、美国和欧元区的利率传导效率。结果表明:即期银行间利率向市场利率谱系的传导效率取决于其对未来银行间利率预期的传导效率;中国银行间利率向短期贷款和国债利率的传导效率与美国、欧元区相似,但向中长期贷款和国债利率的传导效率相对较低,部分利率传导存在短期正向非对称性。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中国银行间利率对未来银行间利率预期的影响衰减较快,是中国利率传导效率偏低的原因之一。建议增强即期银行间利率对未来利率预期的影响以提高利率传导效率,具体措施包括降低银行间利率的波动性、提升银行间利率传达货币政策意图的能力和对未来利率走势进行前瞻指引等。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利率走廊体系得以初步建立。本文通过对我国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DR007比较适宜作为短期基准利率;现有利率走廊体系可以较为有效地传导货币政策意图,引导短期利率的变动;但受利率走廊体系不完善以及央行中长期货币政策操作增加等因素的影响,短期利率的波动有所加剧;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有所增强,短期利率通过国债收益率曲线可以较为有效地进行传导,为利率走廊体系发挥作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我国国债市场化改革与市场基准利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的核心,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速度的加快,市场基准利率的确定成为一个令人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国债利率充当基准利率的客观机理分析了国债市场利率成为利率市场化中最佳基准利率的必然性,指出目前我国国债利率具备了成为市场基准利率的基本条件,但国债利率要真正成为基准利率,还必须在实践中进一步夯实基础条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具体措施:完善国债一级市场;逐步推出国债创新产品,提高国债市场流动性;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加大国债发行计划性和透明性;扩大一级交易商参与主体等,以实现国债利率的基准化和市场化,加速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
从短期利率结构、基准利率的选择以及利率传导机制三个方面分析了美国和日本的短期利率系统,论述了利率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美日利率系统对我国运用利率工具调控经济运行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基准利率的确定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前提,2006年推出的SHIBOR是央行培育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尝试,其近些年作为基准利率的地位也逐步得到了巩固.本文试图从基准利率选择的原则出发,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并采用计量模型对SHIBOR作为我国基准利率的可行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文章认...  相似文献   

6.
股市周期转换与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基于MS—VAR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3—2008期间的国债数据为样本,采用Nelson-Siegel模型对反映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三个模型参数:水平因子、斜率因子和曲率因子进行了估计。在此基础上,假设三个参数序列构成的时间序列向量的演变过程受某潜在变量的支配,且该潜在变量服从二区制马尔科夫链转换过程。本文构建了反映潜在变量影响利率期限结构变化的MS—VAR模型,并用此模型实证检验了该潜在变量转换对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潜在变量是股市周期,我国股市周期的转换对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存在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利率传导效率直接相关。研究从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的利率传导网络入手,掌握我国利率传导效率的状况;理论分析各因素对利率传导效率的影响;利用中国上市公司2007年5月—2018年6月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结果表明:随着利率市场化发展,利率间的联系逐渐加强,shibor和银行质押式回购利率对整个市场利率影响较大,并且对一般贷款利率起引导作用。通过对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利率市场化和短期资本流入能够降低贷款利率,提高利率传导效率;金融市场结构改善会提高贷款利率并降低利率传导效率。同时,贷款期限越长,贷款利率越高;贷款企业资产规模越大,贷款利率越小。  相似文献   

8.
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静态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率期限结构分析是资产定价、金融产品设计、保值和风险管理、套利等的基础。随着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研究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为资金市场提供具有普遍参考价值的利率,是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以上海证券市场国债交易数据为基础,运用息票剥离法和样条估计法来分析国内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可得出如下结论:收益率曲线呈向上倾斜;国债收益率偏低;利率期限结构符合流动性理论;缺少浮动利率债券。  相似文献   

9.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货币政策传导实际利率渠道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基于向量自回归(VAR)的静态协整和动态检验方法,采用中国1998年1月至2006年6月的月度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实际利率渠道.检验结果支持传导渠道中各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不过渠道中各中介变量对最终产出的短期效应不够显著.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给能有效传导至货币市场,但后续传导受到阻滞.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在支持利率渠道传导时滞效应存在的同时,也表明两条实际利率渠道所发挥的作用日渐显著.  相似文献   

10.
货币政策与国债收益率曲线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的经济体,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日显重要,作为反映利率水平和期限结构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在表达货币政策态势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本文分析了货币政策变动与国债收益率之间在理论上的一般联系,并结合我国国债市场发展的具体情况,研究了我国货币政策与国债收益率变化之间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点,并就改进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浅谈利率市场化的利与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率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市场化是在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前提下,由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共同决定的。管制利率已不适应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近年我国正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要顺利推进市场化的进程,就必须充分认识利率市场化的内涵,了解利率市场化给经济带来的好处,同时认真分析其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2.
利率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银行调节经济的主要工具之一。本文剖析美日利率政策的应用特征及效果,并阐明其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利率风险的加大,我国主要依靠利息收入获取收益的国有商业银行将会暴露于更大的利率风险之下。因此利率风险管理显得异常重要。从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利率风险入手,对传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和久期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相似文献   

14.
论述利率市场化改革对资源有效配置起到的作用和经济风险.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减少这些风险对经济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金融市场大多采用单利计息 ,财务管理中一般用复利计算净现值。利用居民储蓄存款利率求出复利率 ,是求复利率的另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利息理论与西方利息理论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马克思利息理论与西方利息理论的比较分析,得出的基本认识是:对于马克思利息理论既要继承和坚持,又要加以丰富和发展;对于西方利息理论,要有分析有鉴别地批判其非科学的成分,吸收其合理有用的成分。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与我国利率政策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释了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中利率决定论的四个主要论点 ,并运用其论点对当前我国利率政策调整的起因、背景和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自主确定利率水平的利率决定机制。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利率管制程度高、利率调整不灵活、缺乏有效的基准利率和利率运作主体行为不规范。为此,我们必须从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主体两方面进行改革,以降低利率市场化改革成本,促进利率市场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9.
在梳理社会折现率相关测算方法的基础上,对全国及各地区的社会折现率进行了测度。测算结果表明,就全国的社会折现率而言,主要有以下5个特点:社会边际时间偏好率虽具有波动性,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中消费因素的作用在提升;资本的边际社会机会成本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投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起作用;2011年是消费与投资利率平均水平变化的"拐点"年份;各地区加权平均社会折现率稳定在6%~8%的估计区间;无论基于哪种测算方法,地区社会折现率都呈现一定的差异性特征。得到中国消费与投资利率变动的6个基本特征,进一步提出根据区域异质性有针对性地选定社会折现率、制定消费与投资的引导政策,实现创新驱动以解决投资冗余问题,挖掘消费在经济结构中的作用,培养新兴产业以提高投资收益率,实现区域间消费与投资的优势互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寿险公司利差损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寿险公司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壮大,保费收入、保险深度、保险密度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承认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寿险公司发生的巨大利差损,因此,对产生利差损原因进行分析,并以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为样本,得出我国寿险业利差损的实证数值,对于认识我国寿险公司状况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