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实际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以及应用型人才基本规格定位出发,阐述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并从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搭建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初步探讨了构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相似文献   

2.
市域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以来,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有200多所,其中大部分为市域新建本科院校。市域新建本科院校是推进高等教育地方化、大众化的主力军,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它们的战略发展需要。在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及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市域新建本科院校与一般综合性大学对比,也有其独特的个性。当前,市域新建本科院校可以从转变教育观念、优化专业结构、改革教学体系、走产学研合作途径、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方面构建起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突破。深入剖析应用型转型的内涵,分析新建 地方本科高校所具有的“双重身份”——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从地方高校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探讨如何用足用好中央省市的 高校应用型转型政策。  相似文献   

4.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方向发展,意味着这类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心将放在应用型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这可更大程度地满足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在这种转型发展中,打造一支具有学术应用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学科团队是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基石,也是提升学校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应用型学科团队有别于学术型学科团队,其建设策略,除了要凝练研究方向、形成标志性研究成果、建设规范的学科制度以及构建良好的学科文化等常规外,还应明确并强化其学术目标的应用性研究定位、建立合理的双师型学科梯队结构,为学科专业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5.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全力培养应用型或技能型人才,是由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层次类型、学生就业需求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使命决定的。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关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转型。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路径:以建立应用型专业和专业群为平台,加大应用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以政产学研合作创新为途径,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和知识应用能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全面提高教师从事应用型教学和研究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由高职高专转制而来,面对高校的生源竞争与学生就业的压力,许多高校纷纷提出了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并对高校数学等基础课进行改革探索。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广东培正学院为例,分析了数学课程的教学定位,探讨了新建本科院校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怎样服务于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从高校数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技术人才。本文针对湖南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提出充分发挥新建本科院校的后建优势、明晰教学管理制度转化为现实的路径,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是实施纲要期间展望湖南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正新建本科院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是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为实现上述目标,许多新建本科院校与行业企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的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伴随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张,一大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运而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这批院校在办学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普遍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推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科学发展,既是促进新建本科院校迅速实现战略转型的需要,也是事关新建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程的迫切需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战略转型与科学发展,必须切实遵循转型的基本原则,准确把握转型的总体要素,科学选择转型的战略策略。  相似文献   

10.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关键,以商洛学院为例,研究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现状及"双师型"内涵,从观念、制度、人才引进渠道、实践平台、评价体系、激励措施等方面探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为社会发展服务,出现了一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由于条件限制,面临许多挑战,本文从建立高校和谐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必要性、塑造和谐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原则、地方性本科院校和谐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等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2.
引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国家治理高校结构失衡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和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范类专业来讲,形势的发展使转型成了必然的选择。在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适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类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尽管研究型大学与新建本科院校是不同类型的高校,但是研究型大学的一些办学理念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设有启发意义。新建本科院校要科学定位,明确自己的办学指导思想,要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建立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要与自身发展的历史结合,努力培植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要注重应用型科学研究,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作用,实现新建本科院校的内涵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新建本科高校数量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半壁江山,其转型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战略任务之一。“十二五”期间168所新建本科高校参加了合格评估,合格评估明确提出新建本科高校“地方性、应用型”办学道路。要深入推动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发展,重中之重是教师队伍,出发点在于学校人才培养要体现职业适切性,落脚点在于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要凸显应用型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新建本科院校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需要产生的,承担的主要责任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随着甘肃省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战略的实施和陇东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陇东学院迎来了发展的重大机遇,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实现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提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是学校发展的战略性任务。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有坚持科学发展,立足地方实际,深入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才能在日渐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重点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在社会服务,“就业难”与“用工荒”等方面问题的基础上,深入解构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认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定位为“区域性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并结合赤峰学院的实践探索,提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建设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凸显地方性、区域性、共生性、应用性基本特性,理念先进,特色鲜明,服务力强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实现内涵升本,战略转型,差异发展,首先要明确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转型的动因,其次是深刻认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形势,积极探索其生存的外部环境,全面了解其发展的内部状况,切实把握改革发展方向,第三制定好适应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战略转型的基本路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科学设计,精心施工,强化理论指导,注重实践探索,走特色办学之路、协调发展之路、互动发展之路和人才强校之路。  相似文献   

19.
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基本特点是学科与专业建设的起点较低,发展速度快,招生数量多,管理经验缺乏;办学主要定位于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性人才,但专业结构不均衡。近年来,这类专业希望通过国际化办学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形成特色,提高竞争力。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重视国际化办学的原因主要有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来自于国内外高校竞争的压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国际化办学须做到教育理念国际化、培养目标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教学模式国际化、课程体系国际化。  相似文献   

20.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活力和发展潜力。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转型升级、内涵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上形成了文化多元但专业无优势、有规模少特色、有建筑缺文化的局面。应通过整合文化优势,夯实学校物质文化基础,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凝练创新办学理念,加强与地方合作等措施,推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