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墨子“贵生”的道德追求,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或者寻求一种对生命应当如何的“生”之规范,他还试图在诸侯相战不已的非常态社会状态下,努力确证“利生”的功利意识在道德意义上所具有的“善”.从目的论意义上来看,“利生”之善既要符合“兼相爱”的天下之“义”,又要利于“生生之道”,“利生”的功利指向既是“生”之规范,又是何以“善生”的具体行为.对“贵生”在道德实践意义上的推崇,突显了墨子“义利统一”的社会伦理精神的世俗特色,此于身处社会变革与转型过程中的芸芸众生而言,确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生命关怀.解读墨子生之和谐的伦理观照,对反思时下执政功利化取向,当有补益  相似文献   

2.
墨子“贵生”的道德追求,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或者寻求一种对生命应当如何的“生”之规范,他还试图在诸侯相战不已的非常态社会状态下,努力确证“利生”的功利意识在道德意义上所具有的“善”.从目的论意义上来看,“利生”之善既要符合“兼相爱”的天下之“义”,又要利于“生生之道”,“利生”的功利指向既是“生”之规范,又是何以“善生”的具体行为.对“贵生”在道德实践意义上的推崇,突显了墨子“义利统一”的社会伦理精神的世俗特色,此于身处社会变革与转型过程中的芸芸众生而言,确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生命关怀.解读墨子生之和谐的伦理观照,对反思时下执政功利化取向,当有补益.  相似文献   

3.
张栻以性为本体,以儒家人伦道德及其政治治理的根本原则为标准来界定佛老、杨墨、词章之学、霸道之学为“异端”。对“异端”展开批判,以维护儒家正统学说,指出佛教理论虚妄不真,杨墨之学偏离仁义,词章之学、霸道政治走向功利。这反映出湖湘学派的价值评判标准:即重视经世致用,强调对儒家伦理的躬行践履。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先生以人们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将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划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为获得人生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而对宇宙人生的全面了解、追求高层次的人生境界的倡导,突出理性、强调道德行为的自觉原则,强调公利、维护社会利益和民族利益等观点都是值得肯定的;存在的主要偏颇是将“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对立起来,在义利之辩上表现出抽象的道义论性质。  相似文献   

5.
穆勒作为功利论者的代表,其功利基本原理——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理是普遍的指导原则。功利是正义的基础,权利从属于功利原理。通过对道德权利与功利和道德权利与正义关系的梳理,旨在倡导人们重视道德权利,肯定功利,在协调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中突破个人利益的限制,去服从社会整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关于道德价值的五大流行定义:“需要”说、“应该”说、“情感”说、“意义”说和“关系”说等。分析发现,这些观点均具有真理性,也有进一步完善之必要;如果把道德价值界定为:“道德事实与人之间特有的社会关系,它标志着道德事实对人的本质之确证和完善”,或许会更加接近道德价值的内在特质。进而认为,道德价值是以实践-精神、功利-道义、个人-社会、自律-他律、相对-绝对相统一的方式来把握,并通过认可正确道德价值、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互动转化、形成内在道德素质与外在道德习惯、坚持个体道德价值取向与社会道德价值要求相统一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7.
“耻”是中国传统道德“八德”之一,被认为是“立人之大节”“治世之大端”,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被儒家所重视。在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社会大环境下,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逐渐将耻感文化纳入儒家学说体系。主要涉及个人的道德修养、人际交往等为人处世的道德原则,并且积极发挥着知耻在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洁身励行方面的重要作用。儒家耻感文化以其自身鲜明的特征,深刻地影响并融入了人们的道德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8.
明朝的灭亡,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政治危机的总爆发,而且也是道德危机的总爆发。顾炎武以一种历史的自觉,深刻反思明王朝覆灭的教训,致力于探寻中国社会道德文明之重建的道路。其道德伦理思想具有三个重要特点:第一,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对传统社会的负面国民性作了全面而系统的批判,发近代学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之先声;第二,不像宋明道学家那样讲玄之又玄的高妙道德“境界”,而只给人们预设了一个“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第三,他反对朱熹所说的对“狂者”要加以裁抑的观点,认为“大凡高迈亢爽之人易于入道”,主张带有个性解放意味的豪杰精神。这一切,都是顾炎武的道德伦理思想中的值得重视的近代性因素,是中国传统伦理学从道德理想主义向着经验主义或现实主义转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五四”后的文化保守派和新文化启蒙者一样,都把民族的现实危机与民族的文化精神直接联系起来。但文化保守派认为,“西学”的输入打破了传统道德体系,致使道德堕落、世风日下。因而,他们从各个层面用各种手段来维护传统文化,并试图用民族文化精神作为对抗西方的最后一击;在处理历史功利与道德情感二者的关系上,强调后者。  相似文献   

10.
知识产权本质上是一种垄断权,其制度本身也因这种垄断而存在一定的弊端。目前,国际上已经出现了三股反知识产权思潮,其争议的焦点是知识产权对社会效果的“正负和”博弈之过程;其争议的原因是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已经从前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逻辑结构“知识+道德”,转换为“知识+效率”,其本质是“权利”与“功利”之博弈。  相似文献   

11.
坚持以人为本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辩证地分析把握这一课题,师德建设才可能取得应有的成效。这就需要我们在师德建设过程中:遵循教育和管理的基本规律,充分认识师德建设的基础、前提、核心、要求和保证,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关键作用,坚持以人(教师、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积极探索一套人性、科学的工作方法,树立辩证的道德教育和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12.
清代著名易学家焦循的道德学说别具特色,注重功利。它以“迁善改过”、“情感旁通”和“用命于天下”为主要内容,以性善论和发展变通论为哲学思想基础。焦循的道德学说对于当今人们加强道德修养,乃至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醒世姻缘传》是明代历史章回小说的典型代表,它对明代中下层社会生活进行了共时性、整体性的展现。以《醒世姻缘传》反映的厨婢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小说描述与各种史料的相互印证认为,明代厨婢呈现出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的时代特征,这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奢侈之风的盛行息息相关。奢侈之风拉动了社会对家庭服务类厨婢的需求,而商品经济的逐步深入使这种需求成为现实,它一方面健全了厨婢买卖的市场运行机制,另一方面改变了社会上的思想观念,物质生活条件的考量冲击着传统道德的良贱分野。这一现象的背后也透露出明代社会女性生存空间的狭窄。商品经济尽管为明代下层民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存空间和谋生机遇,但女性却被儒家两性体系中的“男外女内”原则所阻碍,她们不得不在家庭内部的有限空间中寻求适合的生存方式,明代厨婢的大量出现正是有明一代这种经济社会以及思想文化整体变迁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生态科学与生态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总结20世纪生态道德教育的得失入手,提出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是“理”和“情”;生态科学不仅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理性基础,也是培养生态感情的认知基础。鉴于此,认为在新世纪应加强生态伦理学与生态科学的联盟;生态道德教育应与生态知识的普及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探索了新形势下高校德育教学需要坚持的“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以及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德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庄子·外物》中的重要概念"两陷",并非指"陷入利害两端",而是指陷入是非善恶两端的价值偏执,从而造成选择上的困境.庄子试图消解善恶是非观念的偏执,"不谴是非",摆脱人们所面临的道德困境.这虽然满足了一批隐逸之士的精神需要,但就社会整体而言,和谐的社会秩序必须以良好的道德关系为基础,只有重树道德主体的自觉意识和价值信念,才能真正解决"两陷"问题.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的有效性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这也是一个千古话题。人们不断追问“道德是否可教”?其实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不同的语境下设问的,所问的不一定是同一个问题。因此德育研究首先是梳理“问题”背后的学科立场和话语背景;有了清晰的视野和思想脉络,才能推进道德教育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8.
论汉代特进     
汉代特进是一种主要加于列侯的位阶,体现的是身份和道德,可以出任其它官职。部分列侯通过特进加入朝廷秩序。特进是汉代君臣权势格局调适的结果,反映了汉代官僚等级制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主要阐释了经济道德的性质及其得以维系的经济、法律制度基础。着重指出 ,一个人的道德或非道德行为是行为人出自某种成本和收益预期作出的选择。在道德的发育中 ,产权的主要功能是使交易人的成本和收益内在化 ,以稳定人们的预期 ;而法律的作用是使失信者受到制裁和他人的抵制 ,增加非道德行为的成本。此外 ,建立完善的信誉信息传递系统 ,也有助于人们树立良好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20.
雷锋精神对中华民族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它已成为高等学校德育教育的生动素材,而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是践行雷锋精神的有效契机.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基本情况良好,但仍存在着市场经济与无私奉献、物质丰富与道德崇高、社会价值多样化与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因此,可以从长效性、立德树人和人文关怀三方面推进新时期学雷锋常态化建设,为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