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海德格尔《世界图像的时代》的现代性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图像的时代》是海德格尔中期的重要著作,提出了"世界成为图像和人成为主体这两大进程决定了现代之本质"这一观点。"世界"和"图像"是理解此文的前提和关键。海德格尔在使用语言和词汇时遮蔽了很多意义,但同时增加和敞开了许多意义,这里的"世界"和"图像"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理解。他以世界图像为切入点,对现代人之生存境况作了深入的现代性思索。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思想中的现代技术彰显了作为存在者意义上的"有"的世界,同时,遮蔽了大地的大地性;而此一遮蔽性却充分地体现在艺术作品中,艺术作品在建立世界的同时制造大地。决定技术和艺术区别的关键是,是否让大地作为大地显现。海德格尔试图通过对艺术的沉思,显现被遗忘了的存在,以此,期待现代技术回到技术的本质之中。  相似文献   

3.
真理问题在海德格尔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海德格尔思想的转向就是以其20世纪30年代的著作《论真理的本质》为标志的.海德格尔从存在问题出发化解了传统的真理观中的难题.海德格尔真理观的基本观点是:物必须首先作为其自身被敞开(显现)出来,它才能在陈述活动中作为对象出现,而物正是在此在的自由存在中才作为自身显现出来的;而真理的解蔽和遮蔽是在自由存在中直接发生的.此在向来就是行走在解蔽与遮蔽、真理与非真理的道路上,因为作为此在的人向来就在自由之中的.  相似文献   

4.
在对技术的追问之中,海德格尔发现了技术之本质,他溯源而上寻得了现代技术之本质———"座架"。在座架中起支配作用的乃是一种命运,此命运把人带向一种可能性的边缘,即一味地去追逐、推动那种在订造中被解蔽的东西,并且从那里采取一切尺度。由于人被带到了上述这种可能性的边缘,人便从根本上受到了这种命运的危害。海德格尔说认为,如果命运以座架方式运作,那么命运就是最高的危险了。这种危急的情形着实让海德格尔深感忧虑,他深深地为此在而忧。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通过批判雅斯贝尔斯等人的技术观,认为技术其本质,并非中立的工具,也非人的行为,而是促逼着的解蔽,他称之为"座架"。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追问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技术哲学家的技术观原因有三:一是深受自己构建的哲学理论思想的影响;二是从技术本身出发来追问技术;三是他着重探讨技术与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世界"范畴在海德格尔整个思想中有其逐渐演变的一个过程,而海德格尔也正是通过论述用具对世界的"揭示",艺术对世界的"解蔽",物对世界的"聚集"和现代技术对世界的"促逼"等四个方面展现了这一逻辑演变,从而显示"世界"这一范畴在其思想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重新阐释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思想,意欲从整体的视角审视从此在到存在再到座架的演变逻辑,挖掘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思想的演变规律。海德格尔对技术追问的思想逻辑进程可以概括为:存在-此在-此在的存在-此在的用具-此在对存在遗忘-此在的沉沦-自然科学一座架。另外,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思想的阐释更是对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细化和深化,此在、存在、座架等要素在海德格尔技术思想中环环相连,所以海德格尔Ⅰ和海德格尔Ⅱ本质上是统一的整体而不是独立的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8.
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追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德格尔的技术理论在当今哲学界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然而,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评价是否定性的。文章从两个方面对海德格尔的技术理论进行追问:第一,海德格尔哲学是存在哲学而非技术哲学,他对技术有着各种偏见和误解;第二,我们可以尝试利用现象学运动之内和之外的各种资源来走出海德格尔式的技术迷思。  相似文献   

9.
当人们陶醉于人为自然立法、人对自然的胜利的同时 ,现代技术越来越表现出异化的特征 ,这迫使人们重新思考现代技术的本质、现代技术与自然、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 ,海德格尔的思想发生了转向 ,对现代技术的沉思成为其哲学的主题。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本质的追问 ,深刻地揭示了在现代技术统治下 ,人与自然所面临的真正危险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关于技术的追问,首先从批判传统的技术观入手,通过分析其不足提出自己的技术观。他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在于其“座架”思想,并且指出现代技术的座架本质并不是由人的主体性决定的,而是来自于一科不可抗拒的东西——“解蔽的命运”。他的这一思想对于现代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选择技术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产生的双重效应进行了深刻反思,在批判工具性和人类学的肤浅理解基础之上,他提出了自己对现代技术的理解: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是对人与世界的技术展示和构造。座架造成了世界的物化、齐一化、主客二元对立等多方面后果,要克服现代技术就必须抛弃控制论的思维,确立超越主客对立的生存论思维,从而展示出人与世界本质相通、天人一体的哲学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认为,世界的空间须由此在的空间性来说明,而此在的空间性源出于此在的时间性。时间性被看作是本真操心的意义并为空间性奠基,似乎空间、空间性不如时间、时间性那么“源始”。但海德格尔却同时又向我们指出,说空间性基于时间性或时间性较空间性具有优先地位,仅在对此在时间性结构的准备性分析工作中暂先有意义,以后仍要将两者的关系明确“平等化”。在《存在与时间》之后,空间问题逐渐从侧重于对此在日常生存论层面的空间性研究过渡到对空间存在本身的研究,这种过渡自然使得空间与时间在作为领会存在意义的视域这一层面上“对等”起来, 在《时间与存在》中海德格尔甚至直接将这种视域称为“时间-空间”,认为只有在这种源始的时间-空间的敞开状态中,物与此在本身的存在、“本有”才能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3.
语言思想是海德格尔后期存在论思想的重要方面。海德格尔承继了前期对传统语言思想中将语言视为言说工具的观点的批判。但同时,与前期相比,海氏后期的语言思想不再以"此在"为中心,从此在的生存论层面展开探讨;而把关注的重点投向了存在,认为语言之本质具有命名存在者、使存在者入于其自身所是的本真力量。本质性的语言即是诗。在诗与言的关系上,两者彼此规定,各自成其本质。海德格尔的这种诗性语言观,使得语言回到其本有的基础上,真正成为人类存在之"家",从而对我们当下回归到诗意的生存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实际上是一部有关存在论的哲学著作。它既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批判海德格尔,又以海德格尔哲学透视乃至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将海德格尔哲学社会历史化,更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存论暨存在论化。它在卢卡奇“总体”思想的基础上展开的具体一伪具体之辨,实即海德格尔本真一非本真之思;作者以后者为比附,力图建构起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在试图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四种含义加以统一的过程中,海德格尔逐渐认识到,或许只有“真理”意义上的存在(是)才是“存在(是)”的基本含义。而这也正是在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读中,海德格尔对真理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的原因。这种关注使真理、“实际生命”(此在)、存在者自身的显现(即存在者之存在)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逐渐显现出来。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此在及其逻各斯具有不同于世界上的现成之物的存在方式,它是在与存在者打交道的过程中对所遇到的存在者的存在起显示或揭示作用的存在者。这就是说,如果“存在”有某种统一意义的话,那么这种意义就在于“存在者的存在在此在中并通过此在的明察显现”,换言之,不同存在者的存在意义的统一性在于它们都是在此在的生存着的理解中显示它们的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批判扬弃了现代技术是作为工具性和人类学规定的"流行观点",他运用现象学的方法,深入到技术的本质层面,认为现代技术是世界的构造,即展现."框架"是现代技术的本质,它的强索性规整已使事物没有其存在,而成为"立刻到位"的在即性东西.本文着重分析了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并对其作了扼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从他的"基础本体论"出发,接触到了"物化"问题.他通过对工具的深入思考,找到了现代技术迷失的根源--笛卡儿的主体哲学.他认为,近代主体哲学采取的抽象化、形式化和合理化的思维方式是"物化"的根源,现代技术和它的体现物--工具,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物".通过对词源学的探究,海德格尔引出了"座架"一词,从而把他的"物化"理论深入到了对现代生活的整体批判上."座架"的思考方式在当今已经统治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只有"诗"与"思"才能摆脱"座架"的辖制.  相似文献   

18.
执着于存在问题的海德格尔同时也在深思人的本质,在他的思考中,"存在-此在"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在后期,海德格尔跃出了早期思想以之为前提的存在论区分,通过对"此在"学说的具体深化,其思想道路从"超越-境域"转变为"本有-存在历史"模式,对"存在-此在"、人之意义的阐述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后期更为本源与自由的视野中,人与存在呈"归属-需要"关系,人应和存在的呼声、守护存在的真理,从而达成人本身的澄明。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从生存本体论出发,追问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本质,指出了现代科学技术异化的形而上学根源,认为科学研究的企业化、商业化和技术解蔽的座架化使科学研究及现代技术走向了歧途,主客体的分离和世界的图像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异化的哲学根源,要使人类摆脱科学技术的异化、座架化,就要批判形而上学知识论思维,借助于诗与思方能使人类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终其一生对形而上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传统形而上学忽视了存在与存在者的差异而误把存在者当做存在的做法提出了要从“此在”出发去把握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他也认为“此在的形而上学”并非完美,从而他又提出了“世界之四重整体的形而上学”理论来进一步阐明他的哲学观点。他的思想对拯救人类精神的危机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而由于他未能跨越哲学与政治之间的断层,因此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是,他的思想引发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引起了人们对现代技术的追问,对当代人文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