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网络反腐传播出现信息非交互流动及存在群众网络反腐传播参与困境等问题,导致反腐主体之间传播失衡,呈现出网络反腐传播议程设置下的单主体性传播格局,带来网络信息集权弊端。本文从议程设置相关理论出发,论证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反腐传播需要群众作为议程参议主体的回归,提出构建“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双主体传播格局。分析党作为网络反腐议程设置的议程决策主体,应高效激发群众积极参与,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反腐传播,切实做好对线上和线下反腐信息的可控运行,维持与议程参议主体的传播关系平衡,以实现反腐工作实效的双重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2.
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介质,以其信息传播的广容性与共享性、传播世界的虚拟性与速度的迅捷性等天然特质,吸引着人们纷纷“触网”。“90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的烙印,网络渗透到他们学习、生活、交往和娱乐等方面。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90后”大学生,早已习惯从网络上获取信息,网络改变了该群体获取信息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为此,本研究对321名北京邮电大学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归纳出“90后”大学生在网上接受信息的习惯的现状,并对其网上信息接受习惯养成的原因作了探索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数字媒介环境中,网络文艺评论中的网络暴力事件已然成类出现。无论是从现实世界的典型现象还是就其表现出来的关键特征看,生成性媒介环境都是网络文艺评论的总体环境。生成性媒介生态环境凝聚“媒介动能”,重塑文艺评论的“物质性”能量场。文艺领域之所以频繁发生网络暴力,主要是过于偏信“媒介生长论”的价值取向,同时却又在根本上忽略了巴洛克式的“褶皱”场景本来就是网络暴力的温床。在数字传播背景下开展网络文艺评论暴力治理,主要的伦理策略包括:重塑社交健康的自我伦理,超越联结和断联的复杂性伦理,强化“趋势结果”——突显事件伦理,凭借“宏大叙事”增强文艺评论厚度。  相似文献   

4.
弹幕评论是一种不同于其他网络评论的较为独特的评论形式,它紧密依托于视频本身,基于视频时间轴呈现,针对视频中此时此刻正在播放的内容。这使得弹幕评论具有三大特点:不存在固定意见领袖的扁平化传播;粘性强但向外扩散难度大的受众群体;同时承载收视数据与文本评论两种信息,是了解受众对视频接受状况的新途径。此外,虽然弹幕评论可以营造出一种陪伴感,但由于时空的阻隔与用户匿名机制,也经常会产生交流假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总之,弹幕评论的传播过程还存在种种局限,但作为年轻一代所偏爱的新型网络评论形式,弹幕评论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前景值得憧憬。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0年CSSC贵州项目数据,以网络结构观和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为理论关照,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发生了变迁,主要是由作为人情网的“强关系”和作为信息桥的“弱关系”共同构成。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网络的作用形式突破了以提供人情为主的方式,有效地加强了信息的传递作用。而有效拓展和推动进城农民工社会网络的变迁,增加其在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本,将有助于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助推中国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6.
汤景泰  徐铭亮 《社会科学战线》2023,(12):152-160+282
智能技术对国际传播的影响不是简单的“介入”,而是重新组织了国际传播的内在构成要素,再造了传播流程,形成了新型的传播逻辑。从实践模式而言,智能国际传播以数据、算法、算力三大要素为基石,以对受众的精准洞察为起点,通过基于AIGC的人机协同内容生产,实现个性化内容生产智能化,并依据精准议题推荐技术实现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对公众注意力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模式反映了数据算法对国际传播实践流程与关系要素的系统性、结构性改造,体现了国际传播自驱性、生成性、精准性与渗透性等诸多新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7.
“层级性”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语言的层级性不仅可以用来解释语言单位的纵向关系,而且可以用来解释语言单位标记的双重层级性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疑问句类标记的双重层级性最为明显,表“疑”的内容标记与传“问”的形式标记各具层级性特征.这是英汉朝三种类型语言间的共性.三种语言间的不同点体现在表“疑”的内容标记与传“问”的形式标记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上.这为三种语言疑问句式的生成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媒体的兴起,催生了网络新闻评论.网络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新的评论形式,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以人民网为例,从网络新闻评论的出现、类型、特点、作用意义、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力图对网络新闻评论标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网络平台包含着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传播形式。网络交流沟通类应用形式的出现集中代表了“面对面”人际传播方式在网络世界中的移植和复制。网络人际传播应用是互联网介入真实生活的重要渠道.这种方式正深刻改变着现实中人的思维特征和行为模式,集中呈现出“思维碎片化”、“信息自我暴露”、“时间自由选择”、“关注议题公共性”等一系列新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对“决定论描述”、“因果描述”、“概率描述”、“互补描述”的严格分析性定义作出评论。二、简要介绍了决定论的不同形式,强调了严格决定论、决定论、非完全决定论等概念间的区别。三、借助于生物学哲学背景,分析了偶然性作为自然运行一种机制的本体论地位,表明了作者既非严格决定论又非绝对偶然论的立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王夫之在三本诗选中评诗用“声情”达二十余次这一基本诗学文献事实出发 ,力图对“声情”范畴作文化语言哲学的阐释。作为与“辞情”相对的“形式情绪” ,“声情”既体现了诗歌声韵在形式功能上的表现性或情感性 (音可显情 ) ,也体现了诗歌语言在情感表现方式上的形式性 (情以音生 ) ,从而最终昭示了诗歌的表现性与形式性的高度统一。置于汉语古典诗学形式范畴系统中 ,“声情”是堪与“意象”相提并论的重要诗学范畴。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从未满足于对“情绪”作一种心理学的规定。在前期哲学中,海德格尔对情绪现象作了现象学的分析,把情绪规定为此在之实存论环节;在后期思想中,海德格尔从“存在历史”意义上对我们时代作了一种“基调”分析。海德格尔认为,希腊哲学的基本情绪是“惊奇”,一种让存在者之存在自行开启的“倾向”,一种“调音”。进而在近代哲学中,存在者是什么之问演变成“确定之物”的追问,“怀疑”成为哲学的基调。存在历史的“另一个开端”的基本情绪则被规定为“既惊恐又畏惧的压抑”。如果说“惊奇”是开启性的、扩张性的,那么“压抑”就是持守性的、收缩性的。“惊奇”趋于创造,而“压抑”则归于守成。作为我们时代的基调,“压抑”并非全然消极,而是指示着思想之重量,呼吁着实存之定力。  相似文献   

13.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人们将网下的生活移居到网上,习惯于通过网络来进行社会资本的积累。然而,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平台的大众传播特征使得社会资本容易集中流向网络场域中的强势话语阶层。而微信的“生成”式结构所形成的信息过滤机制,使得每一条信息必须跨过圈与圈的屏障才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传播,这不仅有利于还原信息本身的价值,同时有利于消解网络核心话语节点的话语权力。在此基础上,经过层层过滤的“序参量话题”不仅对人们的生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也让微信场域中,基于话题本身价值的人际交往更加平等和理性。文章试图从微信朋友圈的“生成”模式入手,分析朋友圈的结构形式,通过描绘朋友圈的话语传播机制,探索在基于内容价值的传播条件下的人与人的关系变化。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强调“时间性” ,却以此在结构说明时间性。从表面上看 ,是在各种矛盾的陈述中东奔西突地把时间引入了存在 ;但从深层看 ,这是与海德格尔力图突破传统哲学的纯理论态度 ,在“以……让显示”的情绪现象学去追问存在的意义相一致的 ,在情绪现象学的观照下 ,人与时间、空间的关系就是定居 ,时间、空间 ,不再是“存在的框架” ,不再是无声的 ;它们对我们述说着什么 ,“在同一房檐下的不同时代的人穿越时间之旅”的黑森林农舍意向是海德格尔对人类存在的空间性时间性规定的存在论诠释  相似文献   

15.
“谈话类”电视节目,是90年代才出现于中国电视荧屏上的一个全新的节目形式,它通过各种手段在现场传播多重信息,扩大传播领域,具有显著的优越性。然而,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这类节目还必须在“新闻的真实性”、“节目的事件性和故事性”、“故事的人文性”等方面下功夫,彰显自身的魅力,使之成为中国电视节目的主体样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在网络购物中,消费者往往会参考在线评论及其从中得到的有用信息制定购买决策。基于这种认识,文章从归因视角下对消费者和评论者心理控制倾向给消费者在线评论及其感知有用性带来的影响展开了分析,以找出影响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国内学术刊物附英文标题目录,对于国际学术信息交流大有益处。不论是汉语标题还是英语标题,都应具有文献检索的功能,即从标题本身就应得知文章的主题,或能得知其研究范围的细目。这是信息社会以及现代科学研究的必需。但有些汉语论文的标题并不直接点出论文的主题,而是曲径通幽。如某刊物上的《老来思乡情更切》一题,丝毫看不出该文的文献归属。查阅原文才知是评论诗人纪弦的思乡诗的。某刊物中有一标题《黄土高坡的动听花儿》,英文标题是“TheBeautifulFolkSongs(Huar)ontheLoessPlateau”,查阅原文却发现该文与回族的民歌形…  相似文献   

18.
情绪智商(EQ)——当前我国情绪和情感研究中的谬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根据当前我国情绪和情感理论与应用研究领域出现的一些混乱现象 ,从概念、理论、应用三个方面分析了所谓“情绪智商 (EQ)”存在的谬误 ,指出 :“情绪智商 (EQ)”在概念出处、概念比较等方面存在概念谬误 ;在理论来源、理论与假设的关系、理论存在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等方面存在理论谬误 ;“2 0 %IQ 80 %EQ =1 0 0 %成功”公式在成功因素的界定、对成功的认识等方面存在应用指导谬误。作者认为 ,情绪和情感研究领域出现的这些谬误 ,与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严肃性与规范性是不相容的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小说标题的审美之维已颠覆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传统小说标题对小说本文的统治,消解了小说标题自我权威,使之以平等的话语姿态在接受者面前出现。它们在传达本文内容信息上,其能指/所指,叙述/隐喻等二元对立项紧密的线性联系被打断;在阅读期待上标示小说文本为“可写性文本”来期待阅读的“增殖”;所指向的阅读经验是“不确定性”经验类型;语言生成方式是“自发”和“原创”。  相似文献   

20.
有关网络舆论的说服传播,包括社会心理、个体情绪等感性因素和专业知识、论证说理等理性因素两个方面。通过对三次“舆论反转”事件中公众“态度转变”的分析,发现行为理由“解释力”的变化规律,可以体现为“原因/辩解”的双向运动,而公众从何种角度、以何种方式看待行为理由则是“解释力”发生变化的关键,相关的感性或理性因素都以公众的代入感为前提。具体而言,公众的代入感包括“人物代入”“事件代入”和“视角转变”三种情形,在不同的代入情形下,“议题设置”“人物形象”和“说理资源”在说服传播中的功能也有所不同,并影响到公众对“考虑事项”的界定与接收,从而最终决定了“说服性信息”的生产。因此,网络舆论的“说服”传播是以激发受众代入感为前提,代入感的产生方式不同,其说服效果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