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自由"是弗洛姆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借助"自由"概念,弗洛姆完成了社会批判理论与精神分析学说的结合,即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结合。弗洛姆赋予"自由"概念的这种"纽带"功能,是该概念涵有社会理论与精神分析学的双重维度",自由"既是伦理学、政治学中人的本质和权利,又是精神分析学中人的心理"孤独"。在弗洛姆的理论中,"自由"概念的显性是心理学的,但同时又潜含着社会理论的价值蕴意,由于这两个维度的意涵之间缺乏明确的厘定和界说,而使得弗洛姆从"逃避自由"和自我"实现自由"有明显的理想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问题的讨论,涉及到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理论的不同理解,这里至少有两个难点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一,如何解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贯讲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是物质生产中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而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又讲凡能提供剩余价值的劳动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第二,马克思的生产劳动概念和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的两个定义之间是什么关系?本文就这两个“难点”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  相似文献   

3.
拉康认为,欲望堆积到一定程度,就造成欲望的剩余,也就是剩余欲望,剩余欲望给主体带来剩余快感.在消费社会,资本家通过刺激主体的消费欲望,让主体获取剩余快感,在主体获取剩余快感的时候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工人的剩余劳动带来剩余价值.因此,在拉康的剩余快感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用的一个专有名词,也是资本主义剥削特有的形式,从而把剩余价值纳入了资本主义的特有范畴,赋予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属性和剥削的本质,进而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存在,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思想认识的混乱.本文试根据对马克思<资本论>中有关论述的理解,理性地思考剩余价值这一范畴.  相似文献   

5.
剩余价值论具有超越意识形态性,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商品生产的一般性经济规律。在剩余价值论中,剩余价值一般概念指证剩余价值与商品生产的关系的普遍性理念;基础剩余价值则是一个逻辑性的概念,它是剩余价值的计算和再生产成为可能;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则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式。这四个概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这种逻辑关联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揭露资本剥削现象的同时,把资本合理盈利完全归为剥削所得的观点是不成立的,其一般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皆存在内在缺陷。这些理论缺陷是怎样存在于马克思严谨理论体系中呢?本文将用“超质劳动”“集成劳动”等概念给予合理解释。文中将重点结合马克思发现的“商品价值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成反比”规律、“相对剩余价值与生产力成正比”规律,在肯定相对剩余价值理论合理内容同时,指出其否定资本家创新劳动的片面性以及“先进生产力‘天然具有’论”的错误。  相似文献   

7.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否弃了马克思思想当中的一些经典概念,以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批判为切入点,可将马克思思想的核心精神还原为"批判"与"革命"两个概念。在与青年黑格尔派的鲍威尔思想的对比当中,凸显了马克思思想的"批判"所带有的康德色彩。马克思与康德的"批判"哲学的契合点在于:一是强调了主体的有限性;二是拒斥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思维与存在的分裂,导致了理念与现实之间存在永恒张力,革命的行动及其激进性需要保持这种张力。因此,马克思对于统一性原则的破除成为其革命理论合法性的哲学基础。正是这一哲学诉求决定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任务:一是凸显必然性的断裂;二是基于偶然性,对革命主体的批判及其重构。  相似文献   

8.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概念。虽然在他1844年后的著作中也能找到其表述,但已不再作为核心概念使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可以借助“异化劳动”概念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但是到了《资本论》,马克思却是以剩余价值为核心概念。为什么马克思要放弃借助“异化劳动”概念阐明经济学范畴的计划?沿着这一问题出发,可以发现马克思不再借助“异化劳动”概念的四重根据。厘清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核心概念的转换历程,是研究“两个马克思”问题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正> 前一段时间,在理论界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马克思讲的'异化',是现实的人的异化,主要是劳动的异化.关于'劳动异化'的思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一哲学手稿》中有详细的论述.后来,他把这个思想发展为剩余价值学说.这在《资本论》中说得很清楚.那种认为马克思在后期抛弃了'异化'概念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很显然,作者认为:(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从异化、特别是劳动异化思想"发展"而来的;(二)马克思后期没抛弃异化概念的事实可以证明他这种看法.马克思是怎样创立了他的剩余价值学说呢?能否说这一学说是从劳动异化思想"发展"而来?马克思后期没抛弃异化概念,这能够证明剩余价值学说是从异化"发展"来的吗?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变迁,法兰克福学派第一和第二代理论家们所进行的批判理论工作似乎过时了。但实际上,对于当今的社会批判领域来说,这一工作中三个相互联系着的环节依然是值得继承的,它们分别是合理普遍者的规范性主旨、理性社会病理学的理念和解放兴趣的概念。合理普遍者观念最初来自于黑格尔,在批判理论中它被理解为完好的社会性形式的保证和人的不变的行为方式的潜能。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丧失了这种合理普遍者即社会合理性,社会病理学发生了,这一结论由以得出的解释框架,来自于卢卡奇对马克思和韦伯的结合。为了克服社会病理学,重新建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批判理论采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形成了指向理性的解放兴趣概念。  相似文献   

11.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从抽象到具体的概念运动的系统论述,对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思想,做了全面而系统的规定和论证,形成了剩余价值(剩余劳动)理论,实现了其异化思想的实证化和系统化.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资本雇佣劳动关系的异化性质,称为一条"看不见的线",即:抽象劳动--异化劳动--雇佣劳动--(剩余劳动←→剩余价值)--资本.其中,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异化关系是这条异化线上的"七寸".异化劳动在成就资本的同时,也异化了资本.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斯蒂文森情感主义伦理学之间的内在关系——元伦理学与实践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的关系,论证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伦理方法之一是斯蒂文森情感主义伦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资本主义条件下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是万富之源,也是万恶之源。由资本剥削所产生的严重人道灾难,早在马克思理论诞生之前就已存在,且延续至今。我们反思并重释马克思剥削理论丝毫不会改变这一历史事实。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缺陷,是把资本剥削视为资本私有制、雇佣劳动及市场经济的本质产物,把资本家的正当盈利也归于剥削范畴。本文修正了马克思的理论,指出资本剥削是市场经济在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并重新阐述和界定了绝对、相对剩余价值概念,其目的是建立新的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以便更彻底地消除资本剥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说马克思有两个重要发现,一是唯物史观,二是剩余价值论。马克思的第二个重要发现在于揭示劳动同资本的对立关系。从理论层次上说劳动同资本的对立关系,比剩余价值更深入、更根本,因为没有劳动同资本的对立关系,就不可能生产出剩余价值。明确这一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今社会现实的许多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政治经济学史上,马克思是科学分析剩余价值生产形式的第一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即使如李嘉图,在剩余价值理论上,也“只知道相对剩余价值”,不知道绝对剩余价值。因为李嘉图从来没有考虑到剩余价值的起源。他把剩余价值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东西,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他看来是社会生产的自然形式。”“马克思还进一步研究了剩余价值本身,发现了它的两种形式,即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并且证明这两种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发展中起了不同的然而都是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在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学说的过程中,究竟占有什么地位呢?它与五十年代以前的马克思经济学著作和经济学手稿比较,有些什么新的贡献呢?本文拟对手稿在狭义剩余价值理论上的新贡献、新进展作一分析。 (一)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的起源问题上的新贡献,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发展了劳动力商品的学说,剖析了劳动力商品的特点,阐明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第一次明确区分了劳动与劳动力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这就为研究剩余价值起源问题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而在1861——1863年手稿中,则对劳动力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理论经济学的三大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经济学理论的创新都必须建立在前人已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之上.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可以为我们创新现代中国理论经济学,提供一种比西方经济学更具包容性的基础.这具体表现在:马克思经济学有西方经济学的交换价值概念,但西方经济学却没有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概念;西方经济学一般把资本定义为适用于一切社会和时代的生产工具,马克思经济学则认为资本既有适用于一切社会的自然属性,又有仅适用于不同时代和社会的不同社会属性;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发展理论只将劳动者定义为可以发出某种自然力的有用物,马克思经济学则认为劳动者除了可以发出自然力以外,还拥有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分析了剩余价值的源泉、生产和分配,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在新时代的中国,尚存在有生产剩余价值的现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坚持我们国家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企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是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规律,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经济理论根基.然而,自它诞生之日起,就遭到资产阶级学派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诋毁和攻击.他们流行的一句口号,就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过时了”。今天,在我国有一些在经济学上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重弹剩余价值理论过时的调子,为全盘西化制造理论根据.对此,必须进行分析批判,并对在我国历史条件下,应用和发展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主体问题是近现代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后结构主义思潮和精神分析理论都是打着反对先验理性主体和存在主义主体的旗号而发展壮大的。但是,以福柯为代表的后政治主体和以拉康、齐泽克为代表的精神分析主体之间仍存在着难以弥合的差异。齐泽克精神分析视野下的幻象主体和驱力主体是用一种分裂的主体理论彻底打碎了和谐、完满的古典主体观,而福柯的主体观却不知不觉回到了这种古典思路。齐泽克和福柯在哲学主体观上的根本差异,同时也意味着二者在主体的异化及其解放这一问题上的不同思路。研究这一差异将有助于深化对现代主体的理解,也为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哲学的重构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