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在当今世界的民族主义新浪潮中,宗教民族主义已日渐成为引人关注的一种民族问题现象。宗教民族主父和世俗的民族主义的区别在于宗教的认同是其价值皈依的载体。它凭藉共同的宗教信仰为联系纽带,以相似的理念为思想中心,以同一宗教的信徒为民众基础,推行带有明显政治目的的主张或政策。  相似文献   

2.
法的价值冲突是指不同法律价值间存在的一种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状态。它主要体现在自由与平等的冲突、自由与秩序的冲突、秩序与正义的冲突等方面。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法律的价值目标之间必然会产生各种冲突,而造成这些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体原因、社会原因和文化原因等。只有深刻理解了法律内部各价值目标之间冲突产生的来龙去脉,才能在法的运行中克服法律价值目标之间的矛盾,实现法律价值的外化。  相似文献   

3.
邻避冲突是民众与政府认知分歧和行为不合作的一种外化表现。主体差异、价值冲突、认知模式、利益分配等因素对民众与政府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分歧—对立—共识"体现了主体认知变化和双重建构的过程。摆脱邻避冲突的困境,推动主体从认知分歧向共识转变,需要推动主体价值观念变化、政府与民众之间双向信息沟通以及决策过程改变。  相似文献   

4.
法律价值是指人们普遍对法律的具体愿望和要求在法律实践中得到的实现或满足。法律价值主要有自由价值、秩序价值、正义价值、平等价值、效率价值等。法律主要价值之间冲突主要表现在秩序与自由,效率与公平、效率与安全等价值冲突。不同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人们对法律价值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中东富产石油,又是宗教冲突此起彼伏,种族仇视难以平息的热点地区,长期以来资源(水、石油)纠纷、领土争端持续不断,以暴制暴只能加深种族仇恨,加剧宗教冲突,伊拉克战争、伊朗发展核武器并不能带来中东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分析中东国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价值观冲突是指价值主体因价值取向不同而造成双方的碰撞、摩擦、对立和对抗,表明了价值主体的利益诉求、文化等不同。其产生的根源,从主观角度看,主要在于价值主体的认知存在差异;从客观角度看,主要在于社会结构变革、文化差异和利益驱动等因素。价值观冲突往往体现着社会进步,是社会发展过程的必然。对价值观冲突进行合理管理,有助于社会发展和不同文明的互融。解决价值观冲突应采取三种方式:有差别的协调,统一融合,降低冲突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长期对立和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领土、资源、宗教、政治、经济、军事等,但毫无疑问,宗教矛盾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由于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对立,使两国间的边界成为冲突频发的"文化断层线"。为何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宗教矛盾如此之深,并成为频繁引发印巴冲突的一根导火索,本文拟对其原因进行粗浅的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8.
精英员工和普通员工的分化特征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工作认知、行动思维、关注焦点和个人发展四个层面。隐藏其后的则是冲突及不配合而导致的员工分化风险,具体包括工作资源配置冲突、薪酬待遇发放争议、合作行动容易受阻和对抗引发组织环境紧张等。整合两种类型员工的价值,必须在组织中强化竞争合作思维,鼓励员工更加聚焦组织发展目标,在工作中交叉安排不同员工,做好组织利益分配工作。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第一款的基本内涵引入,说明了宗教对美国的广泛深刻的影响,着力论证了宗教赋予了美国宪法以其精神、方向及其获得尊敬所需要的神圣性。由此,说明了中国的宪法实施必须与本土文化的互动,才能培植起中国宪法文化,也才能解决中国宪法信仰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中国社会科学院吴云贵近十余年来,随着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勃然兴起,宗教作为影响国际政治的重要因素,正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美国和西方的政治学界甚至冒出“伊斯兰威胁”论,其显著特点是试图用文明方式或价值取向的冲突来解说国际政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中等职校的实践与个案研究,发现职业中学阶段是师生冲突的高发期,尤其是青年教师最易与学生发生冲突。从中等职校学生与青年教师特点入手,分析师生冲突的具体形式,给出处理师生冲突的具体建议,从而减少师生冲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促进职业中学教育、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恢复性司法是指与特定犯罪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共同参与犯罪处理活动的司法模式,其社会价值在于恢复和整合因犯罪和被害造成的社会关系的破坏,恢复原有的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秩序。恢复性司法的公正、效率和人道价值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冲突解决方式的要求基本一致,体现了我国刑法追求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早期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总要审慎地选择一袭更庄重的宗教或哲学的大衣,与其保持着三分内在关系和七分外在关系--这种外在关系使他们得以拥有某种特权,以便在自由地拨弄自然界元素的魔方的时候不被世俗视作魔鬼。在蒙昧的社会中,还有什么比科学更神秘呢?这可能就是伟大的歌德揭穿的浮士德的秘密之一。在经典名著《浮士德》问世之后,科学家的地位、科学在传统宗教哲学与世俗生活之间的独立地位,终于水落石出,拨弄大自然元素的魔方的科学家,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热爱生活的自由创造者、勇敢冒险家的人格形象,受到前所未有的欢呼与拥…  相似文献   

14.
宗教与法律是处理社会关系的两个不同的方式,但它们所追求的理念与价值以及表现形式上,却存在着一些共同之处,没有宗教精神的法律,会退化为机械僵死的教条;没有法律性质的宗教,则会丧失其社会有效性。我们应该借鉴宗教中的有利因素,完善法律制度,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各自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公证的价值是公证活动能够满足国家与社会需求的积极有益的功能和效用。笔者认为,所谓公证的价值,是公证本身所固有的满足价值主体需要的属性,也是指公证基于其属性发挥其功能与作用的理想状态,它体现了公证对价值主体的某种效用,也反映了公证与价值主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即"价值关系",同时公证的价值具体体现在社会生活中。一、公证的价值目标公证的价值目标是国家与社会通过公证活动所追求的结果。价值的属性要求满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交易行为逐渐增多,我国城市房屋交易中因价值不等或者不能有效体现价值而引发的冲突逐渐凸显。房地产估价行为的引入,有效的解决了这一关键性问题。房地产估价作为一种经济活动行为,受法律调控影响。新物权法的出台为房地产估价行为提供了法律上的支点,为社会矛盾的解决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人们会发现一个意味深长的现象:康有为这样的变法人物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但却极度缺乏讲究实效的世俗理性。众所周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这些戊戌变法志士都是具有相当强烈的宗教信念的人,他们多半是好佛学的。在从事政治之前,他们曾立志以宗教作为救世的事业。梁启超曾这样记述道:“吾辈以  相似文献   

18.
刘新宇 《领导文萃》2009,(23):43-46
反观印度,宗教和政治在正义性的定义上,却是南辕北辙。政治道德和宗教道德的冲突结果一定是社会道德的撕裂,这种内耗将大大增加整个国家前进的成本。  相似文献   

19.
一个时期以来,关于要“发挥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的呼声日高。毋庸讳言,同时也有不少人对此说一时难以接受或心存腹诽。这也难怪,在世俗人眼中,宗教始终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甚而一度被视为“精神鸦片”,忽然间又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从宗教信仰到和谐社会,如此大的跨越与反差,势将导致逻辑上的断层和认知上的盲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法的价值出发,通过对法的价值冲突与价值整合的论述,分析城市小广告的法律状态,为其违法性提供法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