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重塑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决策以及评价机制,数据思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充分发挥数据思政的育人效能,要对数据思政在理论和现实层面进行审视,分析数据思政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从数据思政的理论审视看:数据思政是以数据为中心替代以人为中心,以寻求相关性替代因果性,以经验主义替代理性主义;从数据思政的现实审视看,数据思政存在数据依赖、数据风险、数据鸿沟的挑战。要通过确立数据的权力边界,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提升公民数据素养以及健全和完善数据思政工作体系,规避数据思政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推动数据思政高质量发展,使数据思政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实践导向。  相似文献   

2.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要求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内在选择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数字思政”被学界广泛关注和研究。“数字思政”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利用,在数据要素支撑和驱动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与提质增效,进而实现多维度数字化融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数字思政”能够助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构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空间,有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变革。  相似文献   

3.
从时代发展的趋势而言,大数据已然成为社会运行的重要科技力量,通过大数据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对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影响。高校应用大数据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于:有利于进行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时跟踪学生的思想动向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全面更新。针对高校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平台、缺乏智能性和针对性的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构建校园大数据平台、引进AI教学、开展大数据个性思政教育、提升教育者自身网络素养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智媒时代到来,数字智能技术使人类的信任形态发生转向,分别由信任熟人转向信任他者,由人际信任转向系统信任,由道德依赖转向算法计量的数字信任。在此背景下,智媒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深刻的信任困境,具体表现为思政教育主体的角色模糊、思政教育受众的偏听偏信、思政教育内容的范式滞后、思政教育媒介的隐私窥视。为治理信任危机,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信任,应增强思政主体的身份辨识、培养思政受众的算法素养、保持思政内容的话语更新、坚持信任异化的系统治理。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载体,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应大学生普遍的网络文化习惯,满足教育手段更新换代的需求,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更全面的思想教育目标。通过梳理高校新媒体平台发展现状,重点对宣传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发布的200个首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建设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当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建设多类型新媒体平台,并能够通过新媒体平台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校园服务、精准链接校园文化,但仍存在内容同质、缺少创新形式、反馈机制不健全以及实际运营能力不足等问题。对此,可从创新思政新媒体内容、利用平台特点打造品牌活动、提升服务能力和提高队伍业务能力等推动新媒体平台助力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6.
微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精准思维下诞生的概念,是面向特定范围内学生群体或个体的一种网络思政形态,具有小范围和高精准的特点。本文以精准思政为逻辑起点、新媒体为工具平台、大数据为方法手段,搭建起包含任务层、资源层和诊断层的三层多维的微域网络思政精准体系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微域网络思政进行实践探索,通过画像分析、指数分析、预警分析,针对特定个体、特定特征、特定事项挖掘精准问题;通过在共性教育上精准供给教学资源、个体辅导中精准定制帮扶措施,聚焦精准目标,实现“点析”、“点拨”、“点化”,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即时性、前瞻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数字技术是引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结构、功能、价值上的耦合,为数字赋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适切性、可行性证明。数字技术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升级迭代和实效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一是数字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张力失度带来的数字悬浮、数字依赖、数字至上等错误倾向;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呈现出人的自我、人与人、人与教育、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失调和异化倾向;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的过度采集和滥用带来的数据过载、隐私侵犯、数据安全等风险挑战;四是算法不当产生的算法偏见、信息茧房、算法黑箱等问题。针对数字赋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风险挑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即深化理念认识,明确数字技术赋能的战略定位;加强数字素养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加强数字技术规范,促进技术势能的充分释放。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整体规划、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的要求。从整体性视角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完整把握教学目标、合理构建教学体系、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应着重从确立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理念,整体把握本科四门思政课的教学体系,深入理解四门思政课的理论逻辑几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基于短视频在高校弘扬红色文化以及开展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实践,介绍福建省高校应用短视频弘扬红色文化的现状,分析短视频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优势,并从内容过于单一、形式相对固化以及用户黏性不足几个方面提出媒体视域下福建省高校通过短视频弘扬红色文化开展思政教育的问题,并给出优化建议,旨在提升高校弘扬红色文化的效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落实提供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我国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在高校的专业课程特别是研究生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每个环节,有利于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功能。针对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和访谈,厘清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关键问题,力图从高校层面、学科层面、导师层面和课程层面四个层面探索加强新时代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1.
信息时代社会生活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态势。这一态势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环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继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体系的时代化建构提出了崭新的要求:一是要提升思政思维更新能力,实现从“传统思维”向“数据思维”迁移;二是要提升思政模式革新能力,实现从“数据模式”向“区块链模式”迭代升级;三是要提升思政路径拓展能力,实现从“传统路径”向“信息化路径”拓展延伸。总之,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自主自觉地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为国育才,为广大青年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发展资源与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12.
依托教育大数据构建服务于高校精准思政工作的学生画像方法,提出了学生画像的数据资源内容、分级标签体系和模型建立方法.探索聚类分析方法、离群分析方法、关联分析方法在精准思政工作中的应用,提出了大学生个性分析画像、精细化思政宣教画像、孤僻行为地图画像、大学生学业预警画像、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画像、网络成瘾矫正策略画像及其精准思政工作路径.总结精准思政工作模式的关键环节和技术伦理,提出了数据资源建设、深度画像开发、工作实践路径、思政技术伦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杰 《宿州学院学报》2024,(1):10-13+19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和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等有重大价值。基于此,通过文献研究法,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现实困境和实践进路为主要研究内容,分析得出数字化转型面临传统理念对数字思维的束缚、数字技术对价值引领的桎梏、数字素养对教育融合的掣肘等多重困境。为此,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提质增效,应注重理念革新,增强数字化思维;强化价值引领,传播主流价值;提升数字素养,增强数字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以大数据和智能算法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重构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塑造了新型数字生命政治。基于生命活动的数据化和数字生命场域之数字平台的建立,数字生命政治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新的实践面向:一是数字劳动面向,受众注意力和在线意识的抽象;二是数字行为面向,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数据化;三是数字生活面向,智能化凝视与精准化预测;四是数字云帝国面向,数字殖民的全球化。当前,数字生命政治实践的消极性逐步显现,对此需要对其进行理性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积极的数字生命政治实践,通过厘清数字生命政治何以导致自由时空消融、数字行动脆弱性、新型数字鸿沟加剧、数字霸权建立以及主体性遮蔽,探究并改善数字生命政治范式转型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政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战略层面、政治层面、教育层面和社会层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当前,高校思政智库智库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是在国际影响力、决策咨政力、人才胜任力、系统协同力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加强高校思政智库精准化人才引育机制建设,目的是在人才的引、育、用、惠等方面开展精准施策,做到不拘一格、多方联动、知人善任、识才尊贤,通过精准识别、精准滴灌、精准投放、精准优化的方式,精准提升高校思政智库人才的理论输出力、科学决断力、心灵感召力和话语引导力,为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输送素质优良的高校思政智库人才。  相似文献   

16.
数字游戏作为当代大学生主要的文化消费和娱乐休闲方式,已经成为形塑大学生社交关系和价值序列的关键变量,映射了当代大学生数字化生活的诉求转向。数字游戏是积累多源、异构、海量数据的有效载体,促进场域融通的持续性资源和链接多维场景的技术手段,具有升维数字化转型的独特优势。然而,囿于数字游戏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嵌合张力,数字游戏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之间存在的观念裂痕与理论缺位、技术错位与治理异步、话语冲突与叙事困局等困境,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数字游戏形成被动静默形象,遮蔽了数字游戏的数据潜力、技术价值和场景优势。因此,数字游戏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耦合共生的基本要义在于转变思想观念,主动开辟数字游戏新阵地;驱动数字游戏内嵌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演变逻辑,释放耦合动力;将主流叙事的认知图式嵌入数字游戏文化的新范式,通过情景叠加的叙事触达学生生活世界,在数字游戏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耦合共生中释放共创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17.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是摆在思政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政治参与的视角考察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有助于进一步做好思政教育工作,并取得实效。通过掌握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可以知晓学生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使思政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学生通过政治参与的方式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通过掌握大学生毕业后的政治参与状况来检查思政教育的实效,促进思政教育工作与时共进。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加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坚定“四个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课教师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强化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学识水平、服务意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管理,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字化社会发展,数字韧性教育被纳入全民教育体系正在成为重要议题。二者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上的有机统一是数字韧性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依据。数字韧性教育作为优质的教育资源,蕴含丰富的教育价值,能够促进个体适应外部变化,不断主动进行外部干预与自我内在调节。以整合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增设实践基地三个方面丰富二者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0.
从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环境等四个供给要素渗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继而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阶之径:空泛声势向精准高效转变、普适浅显向前沿精深转变、单向灌输向互动渗透转变、孤立平面向综合立体转变,以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