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智媒时代算法技术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兴主导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成效产生了重大影响。算法从技术、权力和效度3个方面重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场域,为分析智媒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框架。算法对智媒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在技术层面实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升级和“生产”,在权力层面实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分配和“出场”,在效度层面实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驱动和“赋能”。但从实际运行来看,算法在智媒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依然面临技术扩张、权力失序和效度失守的困境。为此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主流意识形态为遵循、成人成才为目标,不断推进算法在智媒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转型升级发展。  相似文献   

2.
由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诸多问题和局限性的客观要求,而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性转向的理想模式。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思政课教师联系教学班"制度是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该制度包括五项基本内容,体现了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平等、贴近生活、沟通理解、体验巩固和品德共进等...  相似文献   

3.
元宇宙以技术新成就、思维新变革、方法新拓展将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存样态,加速思想政治教育驱动变革和要素重构的进程。具体来说,推动教育主体由单一肉身主体转向多元虚拟主体、教育客体由身体在场转向具身体验、教育载体由平面叙事转向立体叙事、教育环体由物理时空转向数字时空,思想政治教育将呈现新的发展模式。元宇宙在创构思想政治教育新图景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价值失序、技术成瘾、虚实混淆的现实挑战和安全风险。因此,要在匡正元宇宙技术应用边界、坚守元宇宙场域育人之道、规避虚拟现实的补偿效应、构建元宇宙良性数字生态中,理性引导元宇宙技术发挥积极作用,有效规避伦理挑战、技术风险和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4.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智能媒体平台的蓬勃兴起使信息流动更具复杂性、分散性、迭代性和不可控性。数字鸿沟、信息茧房、算法滥用等现象加剧了受众的信息焦虑及其蔓延,信息焦虑已成为智媒时代公众的集体病症。究其原因,数字平台快速发展引发信息多主体化、微短视频流行导致信息碎片化、数据互联算法指向信息同质化以及信息传播内容变革引致轻知识化等共同引发了智媒时代公众的信息焦虑。因此,在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过程中,应从创新拓展主流媒体的正能量引领、促进舆论引导主体的机制建立、构筑缓释信息焦虑的场域空间、提升公众信息素养和舆情辨识力等方面来应对公众信息焦虑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模式向精准思政转变。进入到数字时代,高校应用数字信息技术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让实现精准思政成为可能。与此同时,高校要实现精准思政,必须解决数据获取、数据挖掘、数据应用、数据保护四个难题。为此,从器物、观念、队伍、伦理四个层面提出了高校实现精准思政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塞罕坝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是广泛传承和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的时代要求,也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元素、新思想和新内容。将塞罕坝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高校健全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为主渠道的理论教育平台体系,打造以党的建设为核心和班团学管理为抓手的实践教育平台体系,构建以“三全育人”为依托的大思政格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时代新人的张力。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构筑了网络空间。作为最具当代意义的社会公共空间,网络空间孕育产生了全新的人类虚拟生存方式和虚拟社会的社会存在形式,网络空间及空间转向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网络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充满诱惑和生机的新兴领域。网络空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提供了新的实践环境,网络空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网络空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面临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多重压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网络空间延展困境、大学生思想行为失范等诸多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互联网发展要求,强化网络空间问题意识导向,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从网络空间这一个全新的层面去寻求解决方法,提出更具解释力、影响力和说服力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构图。立足马克思主义系统思想和主体性思想,基于网络空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创新发展体现在系统重构与协同共建、信息生产与供需平衡、秩序调控与活力创造、动态开放与价值对话四个方面,从而分别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理念、方法、路径和机制创新。其中,理念创新是根本,方法创新是关键,路径创新是基础,机制创新是保障。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任形成是由教育主体间的特征型信任发展到相互信任,进而发展到对政治价值观念、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的认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感知、情感的培养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来培育和强化主体间的信任。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信任关系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五人”)是立德树人指向下的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思政课内蕴着重要的价值意涵,承载着重要的时代使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在立德树人共同指向下,思政课与新时代教育工作在受众与对象、实施主体与工作主体、功能与内涵、价值与立场上具有高度的逻辑关联。此关联为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导引思政课发展提供前提依据。因此,基于“五人”框架,分析研判教育现实困境,旨在对标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关键课程”魅力的举措,推进教育工作目标落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互动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时代意蕴,其有助于提升教育者的教学效能、增强受教者的主体地位以及优化思政课的教学环境。同时,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也面临技术至上倾向、数据万能主义、智能推荐算法风险以及智能应用不足等现实挑战。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革新,需要提升教师智能素养,培育智能思政的教育理念;审视人工智能嵌入,调整智能思政的主体认知;利用智能教辅介质,创设智能思政的教学环境;坚持内容为王原则,充实智能思政的教学内容;强化统筹协调能力,健全智能思政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数字技术是引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结构、功能、价值上的耦合,为数字赋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适切性、可行性证明。数字技术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升级迭代和实效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一是数字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张力失度带来的数字悬浮、数字依赖、数字至上等错误倾向;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呈现出人的自我、人与人、人与教育、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失调和异化倾向;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的过度采集和滥用带来的数据过载、隐私侵犯、数据安全等风险挑战;四是算法不当产生的算法偏见、信息茧房、算法黑箱等问题。针对数字赋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风险挑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即深化理念认识,明确数字技术赋能的战略定位;加强数字素养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加强数字技术规范,促进技术势能的充分释放。  相似文献   

12.
人本化时代的到来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转向,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重新回到实践论域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回归,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前提。确立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研究价值的阐述、主体特殊性及内在结构上的分类、主体对客体施加的影响分析,试图为有效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思政教育主体的功能发挥、健全思政主体系统提供些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要求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内在选择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数字思政”被学界广泛关注和研究。“数字思政”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利用,在数据要素支撑和驱动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与提质增效,进而实现多维度数字化融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数字思政”能够助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构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空间,有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变革。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构是新时代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方面构建理论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建设方面构建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育人效果和改革效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方面构建制度体系与机制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工科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倦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阵地。思政教师教育作用的发挥至为关键。但思政教师却弥漫着职业倦怠的气息。对教师自身、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以及整个社会都产生负面的影响。现以工科院校思政教师为主体分析其职业倦怠的危害、成因,探讨预防及缓解对策。  相似文献   

17.
ChatGPT基于跨模态深度学习模型获取了参与思政教育对话的能力,从而在现实中直接实现思政主客体与人工智能的交流。具体而言,依托特征关联技术精确识别思政教育问题和答案的对应机理后,ChatGPT通过反馈强化学习机制,在与思政主客体互动交流中,聚合语料知识,转化数据意义,生产文本内容,修正并输出答案,实现对思政教育的技术介入。然而ChatGPT介入后所生产出的思政教育话语却导致了主客体关系失衡、主体间性的推测性价值解构和主体情感功能消解等问题。ChatGPT的技术瑕疵以不能准确分辨信源真伪和不能充分理解语言内涵为甚,两大瑕疵对输入输出内容的影响可能会强化思政教育客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误认知,并破坏客体已经成型的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结构。由于对ChatGPT的不当利用会导致意识形态渗透和错误思潮传播等安全风险,因此思政教育主体应积极解析ChatGPT的底层算法技术,研究其生产思政话语的规律和特点,建构正向的思政传播与接受机制,使思政主客体由被动适应技术介入转向主动识别智控技术,从而实现守正创新、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18.
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重塑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决策以及评价机制,数据思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范式。充分发挥数据思政的育人效能,要对数据思政在理论和现实层面进行审视,分析数据思政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从数据思政的理论审视看:数据思政是以数据为中心替代以人为中心,以寻求相关性替代因果性,以经验主义替代理性主义;从数据思政的现实审视看,数据思政存在数据依赖、数据风险、数据鸿沟的挑战。要通过确立数据的权力边界,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提升公民数据素养以及健全和完善数据思政工作体系,规避数据思政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推动数据思政高质量发展,使数据思政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实践导向。  相似文献   

19.
后真相时代人际信任弥漫着深度焦虑,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中各种不实信息导致的轻信盲从和网络舆情更凸显出后真相时代信任的异化.思想政治教育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中应发挥出思想引领、政治引导和心理疏导的功能,但当前网络去中心化、信息茧房、网络民粹主义等对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关系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有效应对后真相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面临的困境,需要从时间维度上实现一体化接续教育,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链;从空间维度上实现协同联合教育,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网.  相似文献   

20.
科技伦理治理升级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对课程思政背景下科技伦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时代吁求。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内容拓展和精神涵育对新时代科技伦理教育加以拓展补充,是新时代科技伦理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塑坚守科技向善的创新人才的实践路径。当前,我国课程思政在科技伦理教育中面临不同步、不系统、不协调等提升困境,应当立足课程思政要求和紧扣课程思政导向,从深化教育理念及目标、培植育人能力、深挖育人资源、完善课程规范、健全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构建有机互融的协同育人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