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政治体制内部专司监察言谏的部门(简称台谏),对当权者的腐败,包括在皇帝怠荒政务,生活奢糜;朝廷吏治浊腐,士风颓废;横征暴敛,鲸吞民资等方面,发挥了监督与制约作用。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统治集团的权力作为监督的中心,击中当权者腐败的要害;反腐败的斗争坚持不懈,具有一贯性;台谏队伍中不乏具有忠于朝廷、敢于谏诤、顽强抗争素质的官员。因此,台谏的反腐败斗争在明代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北宋一代为加强君主集权、限制相权,防止内重外轻的局面,实施台谏合一的监察制度。遂使台谏权力扩张,参预朝政、弹劾百官、针砭时弊、纵横捭阖,不仅对新政变法起到推动作用,而且造就出一批直言敢谏的名臣。其中,包拯在台谏“举刺不避权贵、犯颜不畏逆鳞”,惩贪倡廉、奸邪必摧、安民固本、体恤百姓,深得朝野赞叹。然而台谏虽对朝政改革有积极作用,但有恃无恐、肆无忌惮、党同伐异、干扰君权,终滑向朋党泥潭漩涡,为皇帝所不容,最终导致庆历新政、熙宁变法举步维艰、前功尽弃。而包拯之所以能成就一代台谏名臣风范,皆因其绝不攀附援引、营私舞弊,“故人亲党,一皆绝之”。故能受到皇帝青睐信任和同僚好感,以至黑脸包公形象留传青史。  相似文献   

3.
宋代的监察制度在中国古代监察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具有承上启下的特征。中央监察系统通过强化皇权、削弱相权和御史台权、扩大御史监察范围、精简谏官人数、扩大监察职能、御史机构与行政机构相互监督、封驳官与台谏共享监察权 ,将秦汉以来的御史纠弹百官与言官谏诤君主合二而一 ,形成台谏合一体制。在地方建立了监司与通判两级监察体制 ,使监察体制更为严密 ,并为其后的元、明、清代多层次的地方监察体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秦代开创的监察制度成为中央集权制度的重大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但由于秦制的价值取向是效益最大化,其于终极价值领域的悬空为后代监察制度的德治取向留下了成长空间。西汉以降,监察制度的运行,除了遵从“政”之原则,还有兼具“教”的意义。宋代监察对隋唐体制有了重大突破,实行台谏合一,台谏制度成了党争的催化剂;明代以六科为代表的监察官员位卑而权重,在“癸巳京察”事件中出现的重大政治风波显示出明代监察体制“政”与“教”的失衡;清代的监察制度一度陷入以密折专奏为核心的异化监督,其根源在于君主极权的单线治理格局。“政”与“教”成为中国传统监察制度价值取向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传统监察制度之流变亦映射出二者间极为微妙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台谏制度是中国古代颇具特色的监察制度,完备和成熟于北宋,尤以宋真宗朝为关键。天禧元年(1017年),宋真宗颁布了天禧诏书,这不仅标志着台谏制度走上了新的轨道,也使"台谏合一"有了制度上的保障。诏书还对台谏官的建置、事权、待遇诸方面作了明确规定,成为日后台谏官要求扩大事权、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宝。天禧元年后,台谏官的事权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6.
我校历史文化学院古籍所副研究员刁忠民著述的《宋代台谏制度研究》一书,系“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已由巴蜀书社于1999年5月出版,全书约20万字。 宋代的台谏制度是我国中古时期的一特殊政治制度。它将秦汉以来的御史制度和谏官制度合而为一,并形成了御史和谏官的集团势力,成为与宰辅并列的两大政治势力,是宋代皇权与相权这种天平上最重的砝码。而既往的研究往往将其列入监察制度的范畴,这显然是有局限的。在《宋代台谏制度研究》一书中,作者从“建置”、“事权”、“选任”三个方面,分三章十六节对宋代…  相似文献   

7.
北宋前三朝台谏制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台谏制度是我国中古时期颇具特色的政治制度。所谓“台谏”,乃御史(御史台官)与谏官(两省谏官、谏院谏官)的合称。自秦、汉以来,御史为监察制度的主要执行者,而御史台是一个纠弹百官、肃正朝仪、鞫治诏狱的事务丛脞的职能机构;谏官职在规谏人君、议论朝政得失...  相似文献   

8.
朋党之争与宋代政治息息相关,且贯穿了整个大宋王朝的政治发展史。仁宗时期的党争是宋朝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党争,对后来熙、丰时期的党争产生了较大影响。两宋时期,随着中央专制主义集权的加强,监察制度也进一步发展。宋真宗时御史台与谏院合二为一的趋势逐渐形成,这使得宋朝台谏的职能远远超过了唐朝,面对党争——宋朝政局动荡的最直接反映,台谏在党争中的作用亦不能被忽视。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萌芽于先秦 ,尤其是西周的监察制度为中国封建监察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依据。监察立法的尝试、专职监察官员的设置、监察的措施与方式、监察官员的法律惩治功能等构成了西周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的行政监督制度,创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强化于明清,建制周密,历史悠久。追溯历史长河,通观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监察监督历史,历代封建君主皆极其重视监察制度的创建和对官员的监督。  相似文献   

11.
唐宋中央监察制度变迁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唐朝创立御史台三院制、御史六察制,宋朝御史台三院出现合并趋势、六察制发展;唐朝谏官隶属于中书省和门下省,宋朝谏官逐渐脱离中书省和门下省;唐朝御史、谏官职掌分明,宋朝出现了台谏合一;唐朝门下省主封驳,宋朝给事中地位提高,逐渐脱离门下省。唐宋中央监察制度的这些变迁对元明清各朝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监察制度前后两期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12.
风闻监察是中国封建法政体制下的一项重要监察制度,是封建社会监察百官、纠举不法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风闻监察扩大了案件信息量,缩短了案件侦破的过程,从而节约了行政成本,也能很好地保护纠察者.但受封建君主专制体制性质的制约以及各历史阶段政治体制的完善程度和统治者的重视程度、监察人员素质高低等因素影响,风闻监察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的作用有着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北宋司法监察制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司法监察制度由独立监察机构的监察、中央行政的监察以及司法体系内部监察三道监察网构成,其设置内含不少合理之处,对合理司法,提高效率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但观其具体实施则弊端重重:整个体系中没有一个单一行使监察职能的监察机构,司法职能与其他监察职能往往相混;司法监察实际分为两套几乎不相干的体系——地方监察与中央监察,使地方监察受不到中央控制;行政对司法的监察使得司法监察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沦为行政的奴婢.而这一切的最终症结在于封建专制,封建专制体制使监察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相似文献   

14.
宋代台谏合一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是御史台,“谏”是谏官。在前代,台谏职事不同,御史主纠弹百官,谏官主谏正皇帝,分职很严。而到宋代,御史得兼言事、谏正,谏官也任纠察、弹劾,开台谏合一之端,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一大发展。对此,前人也曾有论及,但皆未深入细究,多语焉不详。有不少问题如“言事御史”的问题,台谏职权混同的问题,“不相  相似文献   

15.
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中带有根本性的制度 ,是封建国家用以维护国家统一 ,促使社会安定 ,加强皇权的基本手段 ,它的完善程度与否 ,执行情况如何对封建国家的兴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它吸取了历代监察制度的精华 ,集历代监察制度之大成 ,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有所创新和发展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整套相当严密的监察制度 ,不仅在中国监察史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而且在世界监察史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以古鉴今 ,研究清代监察制度的利与弊 ,总结其经验教训 ,对于我国当前的反腐倡廉 ,加强社会主义监察制度的建设仍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吴潜为南宋名臣,关心国事,节用爱民;为人豪迈,不附权要.屡次上奏,表达对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形势、军事策略及用人方法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措施,因而在理宗后期曾两度为相.但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及君臣、臣相间复杂的关系与争斗,吴潜的一些建议并未实施,或是实施而效果不大.他罢相的原因主要是同僚的排挤、台谏的攻击及自身的性格等.  相似文献   

17.
略论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运行机制和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的监察运行机制和方式是提高监察效能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实现对官吏活动的全过程的监督 ,精心擘划了一套事前、事中与事后相结合的严密的监察方式。文章根据“古为今用”的治史原则 ,集中探讨了古代监察的运行机制和方式的可鉴之处  相似文献   

18.
两汉监察制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监察制度述论罗成富,田爱民封建国家除了以皇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之外,在统治阶级内部还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皇帝与百官的矛盾对立关系。为了解决这些至关重要的矛盾,治民先治吏,御史监察制度就应运而生了。我国古代的御史监察制度滥筋于秦代,汉承...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雏形是在秦汉时期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以后才确立起来的。这一制度经历了魏晋的发展、隋唐的成熟、宋元明清的强化,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作为巩固封建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在加强中央对地方、政府对官员的控制和调整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作为封建政治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监察制度的运行及其作用的发挥总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同其他上层建筑一样,是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监察机构的设置,监察官员的配备,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皇权统治。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证明,虽然古代监察制度是建立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基础上且服务于以皇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专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