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医学生是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生力军,研究医学院校学生对安乐死的认知水平和态度,对树立正确的医学人文精神以及开展相应的医学伦理教育有很大意义。文章发现,大多数受访者对安乐死有基本的了解,但缺乏对安乐死清晰深入的认知。不同特征医学生对安乐死的态度存在差异。应加强对医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和生命教育,并与临终关怀的宣教相结合,了解安乐死相关法律知识,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死亡,正确看待安乐死。  相似文献   

2.
使用生命意义感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和自杀态度问卷对356名研究生进行调查,并抽取476名本科生实施对比测试。结果发现:研究生总体上能较为客观、理性地看待自杀现象,但也有部分研究生存在生命认知偏差;家族病史、学生干部经历对于研究生自杀态度产生一定影响;性别、家族精神病史、自杀态度、生命意义感和幸福感等因素对研究生自杀意念有重要影响。高校德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改进实践手段、拓展教育空间,让积极心理学在生命教育实践中发挥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181医学毕业生和127名参照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探索医学院校临床类毕业生焦虑、抑郁状况及相关心理易感因素关系。结果发现,医学院校临床类毕业生的焦虑、抑郁检出率分别为21.5%和17.1%,焦虑、抑郁情绪与人格特质、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具有显著相关性。应对医学毕业生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以防止或降低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从而提高毕业生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4.
生命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死观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命教育视野下,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死亡态度量表对北京、苏州四所大学376名大学生的生死观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较高,但死亡恐惧感也较高。大二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低于其他三个年级。独生子女的死亡恐惧感高于非独生子女。生命意义感和死亡态度的部分因素之间存在关联。建议加强大学生的生死观教育,尤其是死亡态度的引导。  相似文献   

5.
导游是"旅游业的灵魂",其幸福感知关乎导游队伍的稳定性、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旅游目的地形象。文章基于导游主观幸福感调控命题展开,引入"导游自我认知"和"领悟社会支持"内外部因素变量探讨主观幸福感的调控策略。实证环节通过路径分析及假设检验探析自我认知、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自我认知对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自我认知对领悟社会支持存在显著正向预测作用;(3)自我认知可以直接预测主观幸福感,也可以通过领悟社会支持的完全中介效应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间接影响。最终,据此提出导游岗前执业风险预判,构筑导游良性人际支持与和谐主客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医学生生命认知现状,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并探讨生命教育的有效对策。方法:采用自编医科院校大学生生命教育调查问卷,对704名学生进行调查,通过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多元逐步回归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年级学生对生命本身认知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516,P=0.002),不同性别学生对器官捐献的意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3.149,P<0.001),不同专业学生对临终关怀的了解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637,P<0.001),不同性别( χ2=23.246,P<0.001)、专业( χ2=23.445,P<0.001)、年级( χ2=19.788,P=0.019)的学生,在获取生命的认知来源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医学院校应重视生命教育,培养医学生更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实现“救死扶伤”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7.
领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以及相互关系有助于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行为方式、行为习惯及行为心理。使用领悟社会支持评价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状况,提出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教育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医学本科生网络社会支持、电子健康素养和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关系,采用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以及高校学生电子媒介健康素养量表对安徽省三所医学院校的2 3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医学本科生的网络社会支持得分为(70.63±17.95)分,电子健康素养得分为(74.96±11.89)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得分为(117.38±21.03)分;网络社会支持与电子健康素养及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且电子健康素养在医学本科生的网络社会支持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之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作用,中介效应量为33.19%。电子健康素养可以作为提升医学本科生健康促进方式的有效切入点,建议医学院校结合专业的特点,将干预重点放在教授学生有效的检索方法上;还可发挥同伴效应和榜样示范作用,提升医学生群体的电子健康素养水平,进而促进其建立积极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类文明和医学科学的进步,人们意识到生命质量的重要性,临终关怀得到一定的发展。在我国临终关怀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着界定临终阶段的伦理问题;现代的医学伦理、护理伦理与临终关怀理念的冲突;死亡观念、教育与临终关怀的发展不协调;医疗体制改革下市场经济的竞争求利性与生命伦理的公正平等相矛盾;医疗保护的隐瞒病情与知情同意的自主原则的伦理矛盾;医务人员素质的培养不能满足临终关怀的伦理需求等一系列的伦理问题。要解决相关伦理问题,不仅要有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类文明和医学科学的进步,人们意识到生命质量的重要性,临终关怀得到一定的发展。在我国临终关怀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着界定临终阶段的伦理问题;现代的医学伦理、护理伦理与临终关怀理念的冲突;死亡观念、教育与临终关怀的发展不协调;医疗体制改革下市场经济的竞争求利性与生命伦理的公正平等相矛盾;医疗保护的隐瞒病情与知情同意的自主原则的伦理矛盾;医务人员素质的培养不能满足临终关怀的伦理需求等一系列的伦理问题。要解决相关伦理问题,不仅要有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福建医科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827名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医技本科生在选择目标方面得分最低,不同年级、政治面貌、家庭居住地、月生活费、父母亲教育程度、兼职经历的医技本科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存在差异,其中年级为医技本科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提出提高选择目标能力、提高低年级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经济和心理帮扶关注农村生源本科生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450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应对效能、领悟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压力应对的关系。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具有较高应对效能感和较高领悟社会支持感的大学生倾向于采取解决问题和求助等问题指向的应对方式;反之,则倾向于采取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等情绪指向的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既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方式,又通过应对效能对应对方式产生间接影响,应对效能在领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之间起中介效应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正在起步阶段,民众的临终关怀意识有待提升。基于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的临终关怀意识及其与死亡态度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学生临终关怀意识水平不高,89.6%的大学生不知道临终关怀如何实施;68.3%的大学生处于不镇定的死亡态度;病情告知、继续治疗、临终关怀认知、临终关怀接纳、死亡态度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性别、是否配合家人假装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以及生活满意度对死亡态度得分有较为显著的预测性。引导大学生参与临终关怀志愿活动,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临终关怀意识,这对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上海市社区戒毒康复服务中的同伴教育为研究案例,重点探讨同伴教育辅导服务对担当同伴示范员的个体实现戒毒康复的功效。本研究发现,同伴教育小组及同伴示范员的角色,使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自信心、自我效能感、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助己、互助及助社会的目标,建构了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新的生命意义。通过研究,笔者归纳出了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同伴教育辅导服务的核心要素应包括:第一,以建构生命意义为同伴教育辅导服务的核心目标。第二,建构意义的三个途径为:(1)开展就业辅导服务和各类公益助人活动,体现个人的社会贡献,实现个体的社会价值;(2)开展各类体验活动,感受真、善、美,感受爱,体验价值;(3)修正认知和态度,以实现最深和最高意义的态度价值。第三,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搭建政府、社会服务机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社会志愿者的互动交流平台,创建社会支持的环境资源。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的家族主义与生活满意度等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家族主义认识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576名大学生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家族主义的城乡差异以及家族主义与领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繁衍家族因子上,农村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家族主义与领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通过回归分析发现,领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对家族主义与生活满意度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低年级医学生对老年人的态度及影响因素,对安徽省三所医学院校二年级医学本科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信息、对老年人的态度、医患沟通倾向、职业精神、对相关课程的评价等。结果显示,医学生对老年人态度量表的总评分为(3.32±0.43)分,态度量表的四个维度中为老年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得分最低。女性、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倾向、良好的职业精神,均对老年人态度有正向影响,提示对医学生紧扣职业精神塑造、提高医患沟通技巧,将对老年人积极态度起到联动推动作用。医学院校应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增强大健康人文类课程的吸引力,同时也应关注隐性课程的影响,提升医学生对老年人的积极态度,提高其从事老年医疗服务的意愿。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了解基层医院肿瘤患者、家属、社工、临床医护人员及社区护士对死亡态度及临终关怀知信行情况,探讨基层医院肿瘤患者临终关怀实施的模式。方法采用自编的一般资料问卷、死亡态度及临终关怀知信行调查问卷对基层医院358名不同人群(93名肿瘤患者,96名患者家属,21名医院社工,34名社区护士、32名临床医生及82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不同年龄的患者、不同学历的临床护士在死亡态度和临终关怀态度行为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学历的患者、不同工作年限的临床护士在死亡态度和临终关怀态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学历的患者家属在临终关怀的认知和态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家属及社工三者,临床医生、临床护士及社区护士三者在死亡态度和临终关怀知信行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层医院肿瘤患者、家属、社工、临床医护人员、社区护士的死亡态度及临终关怀的知信行总体是积极的,但患者与家属及社工、社区护士与临床医护人员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建议继续引导普通民众树立正确死亡观,加大吸收和培养社会工作者力度,进行临床医护人员特别是社区护士的专业化培训。  相似文献   

18.
阐述医学院校开展体验式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构建"生命健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生命成长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生命关怀教育"的生命教育体系,从教育基地、课堂潜能、心理辅导、生命安全、素质拓展、学习典型、角色扮演、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和临床实习等教育途径进行探索和实践,为医学院校普及实施体验式生命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人文素质大致可分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其本质。医学的实质是对人的尊重关怀,对生命健康的珍爱。医学既是一门科学,需要科技进步,又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滋润,求真、求善二者缺一不可。文章通过介绍国内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现状,对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做了界定,阐释了人文素质教育途径主要有更新教育理念、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医德教育、提高社会认知、注重环境育人。指出人文精神常常可以通过一定的人文知识来体现,但人文知识不等于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树立和强化人文信念,涵养人文精神,多层次、全方位培养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20.
课程参与度是衡量本科生教育质量的过程性指标,明确课程参与度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可为提高本科生课程参与度提供参考。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两维五要素的课程参与度构成模型,其中个体参与维度包括认知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环境感知维度包括课程内环境感知和课程外环境感知,各要素间及各维度间的交互作用动态揭示了课程参与度的构成机理。基于课程参与度构成模型进一步构建了课程参与度影响因素模型,认知内驱力、认知负荷、高阶思维等影响着学习者的认知参与度;学习满意度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等影响着学习者的情感参与度,笔记、讨论、实践等影响着学习者的行为参与度;课程资源媒介、学习氛围、学习活动等影响着学习者对课堂内环境的感知;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影响着学习者对课堂外环境的感知。各影响因素间及各维度间的交互作用动态影响着课程参与度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