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作为柳宗元诗的"第一读者",苏轼的意义与其说是对柳诗风格之审美阐释和历史地位的评判,不如说是关于陶柳同流、韦柳并提这一接受方向的开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历宋元明清数百年的柳诗接受主流,一方面突破了苏轼设定的框架,而呈纵深掘进的态势以清淡许柳诗,突出其峭的个性风格;以本色论柳诗,突出其精工的语言特色;以创作论为核心,着力探寻柳诗风格的成因,从而使得柳诗通过代复一代的接受,不断丰富和完形.另一方面,苏轼开启的解读方向及其对柳诗"清淡"风格的总体定位,在被发展、补充的同时仍然得到了顽强的传承,从而形成并强化着柳诗接受史的主流.这种从后世阅读活动尤其是接受主流来反观"第一读者"、判断其突出贡献的做法,应是理解"第一读者"之地位和作用的另一途径.  相似文献   

2.
于清惠 《船山学刊》2011,(1):148-150
本文试图从诗话角度,以《石林诗话》为例,浅析宋诗时柳宗元诗歌的接受的表现。柳宗元诗歌对宋诗有影响,而作为宋代诗话中叶梦得的《石林诗话》又是对宋诗研究的重要著作,《石林诗话》中对宋诗人的评价,符合柳宗元诗歌的一些特点,体现出柳诗对宋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郭弘 《兰州学刊》2004,(4):242-243
文中对柳宗元的山水诗进行探赏,柳诗不是单纯客观地再现自然,而是于山水中融入身世遭际,抑郁情怀与幽静的反思,内含着骚怨精神与悲凉气韵,从而使其笔下的山水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丰厚的现实内蕴与情感深度,形成一种文化品格.因此,融入强烈的现实观照与人的现实精神的柳诗,在思想上与艺术上具有深厚的创获.  相似文献   

4.
龚玉兰 《学术论坛》2012,35(2):197-200,210
韦应物和柳宗元一直并称为"韦柳",他们都承继了陶渊明的诗歌风格,形成了陶、韦、柳的范式体系。而"韦柳"的并立,形成了学界的误解,认为两人风格相似或相近,其实他们二人的生活旨趣、人生经历和诗歌追求并不相同。文章着重辨析"韦柳"并提的过程和原因,从"韦柳"的"本色"诗风中分析韦诗高雅平淡的风格、柳诗幽怨旨远的特点,并客观地评价"韦柳"在文学史上名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是诗、文兼擅的文学大家,然在唐宋时,其诗歌和散文的接受命运却截然不同.这表现为:在中晚唐和五代时,柳宗元主要以散文闻名,其诗歌处于默默无闻的境地;在两宋时,其诗歌和散文出现接受的分野,有着不同的接受轨迹,他的散文在北宋立国之初就迎来了接受史上的春天,而他的诗歌直到北宋中期的苏轼才"发明其妙",同时,对于柳文和柳诗的历史评价也存在着诸多相异之处.作为同一作家的诗歌和散文,却经历了不同的接受命运,这是文学史上比较独特的现象,有着深刻的接受语境.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以卓尔不群的深刻见解,简劲俏丽的笔法赢得人们的喜爱,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是,对于他的诗作,历来评论尚有不同的看法。章士钊在《柳文指要》中说:“韩柳文之高下,议论不一,独于诗也,似一例右柳左韩。”他认为柳诗在韩诗之上;苏东坡评价柳宗元的诗说:“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清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也。”苏轼之说只从艺术风格着眼,论及高下,并未作深入探讨。柳宗元作为一个文学家,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上,他的诗歌创作,收集在《柳河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文本阅读求证柳宗元种植诗中"种植时空"的文化喻意.从某种意义上说,种植诗可以成为柳宗元眨谪生涯的文学风标,是书写柳宗元贬谪生活的独特体裁.本文分析了柳宗元永州、柳州种植诗的异同,认为永州诗多为"秘境"探访的个人私思,同时也是柳宗元自我调整、主体价值凸显的一个记载;柳州诗则"公私有间",由"秘境"而至公共空间,抒发了造福惠民的长安理想但仍有哀怨.柳宗元种植诗风格上屈陶兼有,陶隐之淡中屈怨暗结;多以借物自喻、用典巧指等方式运思,独柳州种植诗能够"以谐传之".  相似文献   

8.
论贬谪文人研究“三突出模式”之二——以柳宗元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历来关于贬谪文人的研究形成了一个"三突出"模式:突出罪人身份、突出险恶环境、突出健康问题.这一模式其实是存在偏差的.以柳宗元为例,因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那里就成了"蛮烟瘴雨,榛莽荒厉"之地;因为柳宗元住过龙兴寺,该寺就成了"破旧荒凉"的庙宇.实际上,永州是一个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所在;对柳宗元及其全家而言,龙兴寺则是最理想的居住之处.  相似文献   

9.
柳下惠是中国柳姓的得姓始祖,有"和圣"之美誉,柳宗元在多篇诗文中对其人品、思想赞誉有加。柳下惠的"三黜"经历与柳宗元长久贬谪南荒具有相似性,这引起了柳宗元情感上的共鸣。柳宗元思想也多承柳下惠而来,如"和"、"仁"等就是如此。但特殊的外在环境和独特的诗人个性使得柳宗元在接受柳下惠思想之同时,又有所发展,因时制宜的求变思想与"和"之思想相辅相成,构成了柳宗元思想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在散文理论方面多有卓见,"文以明道"是其理论核心.柳宗元所明之道是孔子的儒家之道,他强调道的实践性,主张文道并重;他提出了以"诚"为内质的作家修养论;他论述了诗文两体的基本分界;他提倡"卓然自得"的创新精神,并以自觉的美学意识丰富了其散文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李辉 《船山学刊》2015,(1):51-55
柳宗元对《国语》的文学价值有高度评价,同时,以"中道"思想为标准,柳宗元对《国语》中"不概于圣"之处也做过深刻批判,这集中体现在《非〈国语〉》中。以柳宗元对《国语》一书的接受与评价为线索,论析柳宗元撰述《非〈国语〉》的目的与原则,可以加深认识柳宗元的"中道"思想,并进而了解"中道"思想对柳宗元经学、文学、史学等思想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试论屈原对柳宗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宗元深受屈原的影响。屈原的辞赋是柳宗元在文学创作上学习和借鉴的范本,屈原的"美政"理想是柳宗元政治上孜孜以求的目标,屈原的学术思想是柳宗元自然哲学思想的重要源头,屈原的执著意识是柳宗元坚持操守、不入流俗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3.
龙国庆 《船山学刊》2010,(1):114-116
自唐末韩柳并提以来,比较其二人就成了文坛的热门话题。宋代以后,对韩愈的评价远高于柳宗元;清末以来,对柳宗元的褒扬又盖过了韩愈。造成其大起大落的主要原因究竟何在?本文拟从"民本"的角度尝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韩诗外传》与孟子诗学存在承传关系。主要表现为:在韩婴的诗学传承谱系中,孟子被置于一个仅次于孔子的重要环节;在诗学观念上,韩婴接受了孟子的"王者之迹熄而《诗》亡"的诗学观,并将这一观念应用到诗学实践;在用《诗》方式上,韩婴继承了孟子的"引《诗》证事"特点,使得《韩诗外传》在传《诗》方式上,颇"殊"于齐、鲁两家诗。  相似文献   

15.
查尔斯·伯恩斯坦是美国语言派代表诗人和重要理论家,他的诗学思想对美国乃至西方诗坛产生了重要影响。伯恩斯坦追求"诗学作为诗歌的其他形式延伸"的实用性和"拒绝一致性"的多样性。伯恩斯坦诗学在认知论上表现为美学与政治统一、形式与内容统一、解构主义语言观;其方法论的核心在于反叛,具体表现为"以语言为中心写作"和"反吸收诗学"。他的诗学思想提供了一扇洞察语言诗的视窗。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以来,王夫之诗学的研究不断趋于广泛和深入,也出现了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其诗学著述疏于文献学角度的考察,不了解其流传和存佚的情况,以致在谈到后世影响时陷入了想当然的境地;在利用其诗论文本时,只注重"论"而忽视"选"和"评",无法避免"割裂"式的研究;用普遍性的概念强制阐释其诗学的范畴,忽视了其历史语境;在评价王夫之诗学的历史价值时,缺乏切中肯綮的批评。上述问题的产生,其根本原因皆在于研究者缺乏"了解之同情"。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作于永州不同时期的两首渔翁诗,其创作风格和渔翁形象都大不相同.前后的不同,折射了作者不同时期的心态变化.柳宗元诗中的渔翁,不仅包蕴了中国文学史上"渔父"形象所特具的象征性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作者本人的自喻性形象.其笔下渔翁的精神面貌和生活面貌,可视为柳宗元在永州期间精神与生活的折光.因此,考察柳宗元渔翁诗,有助于进一步探究柳宗元在永州期间的情感状态和心理轨迹.  相似文献   

18.
陈勇 《船山学刊》2017,(2):36-44
上世纪以来,王夫之诗学的研究不断趋于广泛和深入,也出现了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其诗学著述疏于文献学角度的考察,不了解其流传和存佚的情况,以致在谈到后世影响时陷入了想当然的境地;在利用其诗论文本时,只注重"论"而忽视"选"和"评",无法避免"割裂"式的研究;用普遍性的概念强制阐释其诗学的范畴,忽视了其历史语境;在评价王夫之诗学的历史价值时,缺乏切中肯綮的批评。上述问题的产生,其根本原因皆在于研究者缺乏"了解之同情"。  相似文献   

19.
《柳文指要》是章士钊在晚年撰写的一部研究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学术名著。在《柳文指要》中,章士钊在解析柳宗元作品的过程中,讨论了与礼乐相关的问题。他吸收了柳宗元的"礼乐为虚器"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礼乐观。他指出,旧社会时期的礼乐,从本质上来看,它专为统治阶级服务;从内容上看,它空虚无聊;从"道"来看,它是枉道的;从产生来看,它是一个积非胜是的过程。章士钊虽然极力抨击旧社会时期的礼乐,但他并不否定礼乐的价值,认为新社会时期,还是需要新礼乐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20.
西方诗学的"希腊化问题",深刻地揭示了"希腊传统"对西方诗学发展的内在影响,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不断继承与挑战古典希腊思想。以浪漫派为中心的西方诗学思潮,将希腊传统与基督教传统有机地综合在一起;以现代派为中心的西方诗学思潮,则通过否定希腊理性传统而选择以个体为中心并关怀自我的路向。未来的西方诗学,将是"艺术精神的希腊化",而不会是"艺术形式的希腊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