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南北朝时期,天师道提出了"佐国扶命"的政道观,形成了"神圣即世俗,世俗即神圣"的"道俗合一"政道价值取向,主张以"尊王""尊礼"来解决天下"长治久安"与个人"长生久视"之间的紧张和冲突,承认王权在"神圣"和"世俗"两个领域中的至上性,这一主张适应了王权的政治和儒家的伦理道德要求,标志着道教从此摒弃了原始道教那种试图建立自己理想社会的政治主张,为天师道获得合法性社会地位及道教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与政治正统开辟了道路,并为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形成以君权至上为基础儒释道三足鼎立的社会文化模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南北朝时期,天师道提出了"佐国扶命"的政道观,形成了"神圣即世俗,世俗即神圣"的"道俗合一"政道价值取向,主张以"尊王""尊礼"来解决天下"长治久安"与个人"长生久视"之间的紧张和冲突,承认王权在"神圣"和"世俗"两个领域中的至上性,这一主张适应了王权的政治和儒家的伦理道德要求,标志着道教从此摒弃了原始道教那种试图建立自己理想社会的政治主张,为天师道获得合法性社会地位及道教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与政治正统开辟了道路,并为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形成以君权至上为基础儒释道三足鼎立的社会文化模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是我国吏治形成时期,吏治权利的合法性是由王权加天命共同构筑演变而来。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政治家与哲学家不断为吏治权利的道德合法性进行辩护与论证。中国古代吏治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古代吏治的政治理论基础为儒家道德政治学说;古代吏治的实质为人治;下级官员对君主绝对忠诚,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吏治。  相似文献   

4.
"论证汉家统治的合法性"是西汉代秦后急待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故以方士和儒生为主的西汉知识份子分别依据"五德终始论"和"天命论"两种论说方式从不同角度论证着这一问题,从而初步论证了汉初至汉武帝时期政权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君权合法性包括王朝的合法性和君主自身的合法性。早期国家的出现也就意味着王权的诞生,君主制度的建立,君权合法性论证的开始。君权合法性理论随着君主制度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完善,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王朝"正统"观和以"天命"、"道德"、"民意"为支撑的君权合法性论证体系。  相似文献   

6.
政治思想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其工具性,"王权至上"作为一种政治思想观点和政治实践,是商王通过一定的强制方式赋予其合理性和政治合法性,并胁迫臣民服从而完成的。"王权至上"固化了当时整个封建社会民众的自身价值认知,催生了封建皇族大统的传承规制,影响了农民政权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权力的合法性基础着手,分析了英国王权的发展历史。指出,王权作为一种古老的政治统治权力,能够成为今天英国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关键在于王权的合法性基础随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不同的时代为王权提供了不同的合法性基础。在立宪君主制下,王权的合法性基础是国民意志,它是根据基于国民意志而产生的宪法而存在、发展的。在这种制度下,国王依宪法享有法律上的巨大权力,但同时这些权力的行使又受着宪法的限制。由于王权虚有其表,很多人对其地位和作用产生了怀疑,但这并未削弱王权在英国政治生活中的独特地位,只要它赖以存在的宪法基础没有改变,它就不会过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权力的合法性基础着手,分析了英国王权的发展历史。指出,王权作为一种古老的政治统治权力,能够成为今天英国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关键在于王权的合法性基础随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不同的时代为王权提供了不同的合法性基础。在立宪君主制下,王权的合法性基础是国民意志,它是根据基于国民意志而产生的宪法而存在、发展的。在这种制度下,国王依宪法享有法律上的巨大权力,但同时这些权力的行使又受着宪法的限制。由于王权虚有其表,很多人对其地位和作用产生了怀疑,但这并未削弱王权在英国政治生活中的独特地位,只要它赖以存在的宪法基础没有改变,它就不会过时。  相似文献   

9.
战国国君不断改变称号直至最终称王体现了战国王权的形成过程.国王通过赋税征收制度、符节制度、官僚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并辅以神权来加强王权.王权的强化与相权产生了矛盾,因而国王利用俸禄选士、严刑峻法和设置大将宠臣等手段来分化控制相权.与诸侯的君权、周代王权及秦代皇权相对照,战国王权具有自身的时代特点.战国王权是诸侯君权的扩张,其专制性与西周王权有本质区别,其不成熟性则是与秦代皇权的主要差异.  相似文献   

10.
对于最高权力的合法性问题,在先秦时期已引起了儒家巨擎的关注。本文对儒家思想中的名分之礼与王权的合法性问题进行探讨,认为礼通过对名分观念的讲求,从符号到意义全面指引人的内心与行为,激发民众对最高权力支配地位这一既成现实的内心认可,从而奠定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1.
儒家学者对宗法和君子概念的问题意识是一方面批判和牵制特定的国王变更和侵害王权的宗法纪律,使得王权具有公共性和客观化进而使王权得到安定;另一方面作为国王的教正者同时也作为礼治的实现主体,想确立儒家的政治作用和地位。这样的问题意识通过儒家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君权强化的回应表现出来,并且成为以后东亚历史中儒家学者抵抗王权专制的基础,对东亚政治的安定给予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专制王权的依附型合作者——论儒士政治角色的自我体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附型合作"是笔者借鉴政治社会学中的社会交换理论而构建的一个概念,它为我们分析儒士在传统社会的政治角色与政治功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古代中国,儒士自始至终对王权的合法性、神圣性高度认同,但与之同时,儒家又认为自己是王权政治良性运作的支撑力量,是王道政治得以实现的决定性因素,从而是专制王权当然的合作者.专制王权的依附型合者是儒者对自身政治角色的基本定位.  相似文献   

13.
《白虎通》建构了丰富的意义世界,对早期儒家的天命观、王权论及纲常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该书还通过天道、经典对其所建构的意义世界进行了权威论证,并从文字训诂的角度进行通经释义,为各种社会事务的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语言文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左传》的"一统"思想是先秦早期"天下一家"观念的延续与反映。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作者对"一统"核心的认识上。虽然拥有王权的周天子和施行霸政的诸侯在当时都无力担当这一核心,但与这一核心有关的"德"与"礼"等因素在《左传》中得到了强调,表明了作者对理想政治核心的勾勒与向往。《左传》这种对伦理因素与政权相结合的体认,不仅体现了天命人事化的进步,而且诠释了一种新型的"一统"政治观。  相似文献   

15.
试论商代王权的专制主义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泰 《南都学坛》1999,19(2):16-19
商代初步建立了专制主义王权。商王权对中央政府和王畿内的贵族官僚享有生杀予夺的权力,而贵族官僚对王权却没有制约的权力。商王权在诸侯国里虽然受到了限制,但王权对诸侯国的土地甚至对诸侯的人身( 在入朝做官时) 都有任意处置之权。专制王权是在征服战争中产生的,但也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在中日两国古代社会都曾存在一个士人阶层,并且共同拥有儒学这一文化土壤。从"仁、义、忠、孝、勇"等儒家道德规范对中国士人与日本武士的人生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等进行探讨,指出中国士人信奉的是道,道义高于王权,捍卫道义是至高无上的使命,讲究志同道合,道不同则不相为谋,相反,日本武士讲究对天皇和主君的效忠,且将之与"义"(即情义)联系在一起,对主人尽忠,珍惜武士名分,崇尚勇武。  相似文献   

17.
自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二千多年来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统治的指导思想。儒家思想有着极强的适应性和兼容性,在朝代的更替中,不断地充实和调整自己,使自己处于正统思想的位置。在这个适应与调整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错位和混乱,西汉末年的新莽时期就属于这样的状态。汉末的动荡为王莽专权提供了机会,王莽没有抓住儒家统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将儒家经典中的"器"当作治世之道,"奉古改制"迅速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18.
从“孔颜乐处”思考儒家的伦理幸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纯 《东方论坛》2010,(6):19-22
"孔颜乐处"是宋代儒家提出的一个带有原则性的伦理学命题。它的核心内涵是儒家伦理取向的幸福论,论证形式是具有儒家人文特色的宇宙论、认识论和人生论的三论合一,是先秦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宋代顺应道家的宇宙论、佛教的认识论和人生论的挑战而产生的新的哲学形态,它的宗旨是"圣人之道",以具有宗教情怀的宇宙观和直觉意识的认识论表达儒家伦理观的超越性,其幸福论的真谛在于"超越苦乐",而不是"以苦为乐"或"苦中作乐"。  相似文献   

19.
荀子关于大一统王权政治的构想反映了儒家学说为适应战国末期的社会转型而发生的理论变迁。荀子提出了礼法互补、王霸并用的系统理论,为大一统王权政治提供了最佳的治国模式。关于大一统王权政治的制度建设,荀子论述了他的王政和王制的思想。荀子主张尊君,以树立和维护君主的权威,同时又主张以儒家的道统与民本思想为主,建立起对君主的权力与意志的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20.
儒家的理想政治形态是王道政治。王道政治一般被理解为仁政德治。这是一种治道意义上的王道政治。王道政治具有政道含义:它由天道提供正当性来源、由王道保证合法性基础、由王权供给实体化建构,从而将现实政治权力置于严格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审查之下。王道政治是一体三维的立体化政治理论,不是一种平面化的治道设计。王道政治的道德资源丰厚。霸道政治是儒家所轻视的政治形态,但霸道政治的政治建构能力似乎高于王道政治。在王道政治与霸道政治之间,不同文明形态相互之间的矫正功能得以浮现,王道政治应当为人们所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