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蒙文通与中国史学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蒙文通是20世纪一位杰出但被忽视的中国史学史研究者。他的中国史学史研究自觉地区别于梁启超等人的模式,具有主通、明变、贵识的特色。蒙文通与同时代中国史学史研究者的异同以及他本人思想的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史学观念的更新对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上半期中国史学史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上半期是中国史学史学科逐步形成并获得较快发展的时期 ,特别是在史官、史家、史著及修史制度、断代史学史和史学通史、史学流派、史学思想史以及中国史学史的起源、分期、特点等研究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该时期中国史学史研究的突出特点是 :教学带动科研 ,教材建设促进学科建设 ;重视当代史学史总结 ;重视历史观和史学思想史研究 ;勇于立说 ,敢于批评。存在的主要局限有 :关于学科基本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 ;政治立场和学派之争产生消极影响 ;与历史学其他分支学科和中哲史、文学史的发展成就相比 ,中国史学史稍显逊色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文献学与中国史学史是现行历史学一级学科下的两个二级学科,二者之间既存在交叠又形成分野.二者的交叠主要发生在研究对象上,即历史文献学的典籍和史学史的史籍之间形成了部分交义和重叠.由于这种交叠,研究主体常常一身而二任,即中国史学史专家某种意义上又可算作是中国历史文献学家.然而,两个学科间的差异和分野也十分明显:历史文献学基础层面的研究对象是历史学的各种文献或典籍,而中国史学史基础层面的研究对象是历史学中比较成型的史书,其底座较中国历史文献学要小一些,即使是相对于狭义的历史文献学来说,也是如此;两个学科在基础层面即底部(史籍部分)形成交义和重合,而越往上差别越大,越朝各自学科的本体方向发展,形成两个既有联系又自成体系的学科;两个学科还在历史学科内部形成了相应的专业分工,历史文献学为历史研究提供阅读史料的基础和技能,而中国史学史则提供从事史学活动的参照和指南.总之,中国历史文献学与中国史学史曾经拥有共同的客观对象和研究基础,即史籍,然而,在学术主体的主观介入下,两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日趋分途,不断朝本学科的本体论方向引升,导致二者分野加剧,面貌愈益不同.这一现象表明,人文学科的体系并非恒定不变,而是不断受到研究主体的主观影响的.  相似文献   

4.
金毓黻撰写的《中国史学史》,可以视为中国史学史学科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此书甫一出版,各种褒贬之词纷至沓来,影响及于今日。赞誉者将其称为"第一部比较完备的中国史学史的著述",批评者指责此书不明"史学之义",甚至还有学人据此质疑史学史的学科价值。回溯金毓黻的学术脉络,他以记注与撰述来区分史料、史著,认定中国旧史皆为撰写新通史的材料。这种学术理念与当时整理国故运动一脉相承,决定了《中国史学史》的写法、取材及其旨趣。整理旧史,以考据学的方法考辨史籍、估量其史料价值与史体演变,以为编撰新史的借鉴。金毓黻所撰《中国史学史》、《宋辽金史》,实践着他改造旧史、编纂新史的探索。考察金毓黻撰写《中国史学史》的来龙去脉及其学术反响,可以彰显民国学术发展的多元路径,为突破分科治学的局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重点是讨论西方中国学的传承和新潮,侧重分析西方学者如何研究和解释中国的历史。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学者的中国史研究著作,不断在中国翻译出版,引起了许多注意。一般而言,中国学者对于西方同行层出不穷的新颖观点,颇感兴趣。作者认为,西方研究中国史的学者之所以擅长推陈出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虽然研究中国史,但其历史研究的观点和方法,则常常受到中国史以外领域的启发。二是他们在材料的开发上面,其实还常常受惠于中国学者和出版界,比如中国档案的开放和编辑出版的原始史料等等。换言之,全球化的高歌猛进,使得学术交流比以往更为便利,因而造成了国际中国史学界新潮迭出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中国史学史上的正史与野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史学史上,“正史”与“野史”是两个常常被人们提到的名词,但由于它们的意义颇为含混,并且不断变化,很少有学者进行专门的研究。“正史”与“野史”的问题,关系到中国思想史与学术史上的一些重要问题,因此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的探讨。顾名思义,“正”即正统的、...  相似文献   

7.
瞿林东先生的《中国史学史纲》不是简单的史学发展史著作,而是关于中国史学理论和历史理论进行缜密思考与系统总结的会通之作.通过多条线索齐头并进的方式,在阐释不同阶段各类史学著作丰富内涵的同时,彰显同一时期诸种史学思想与历史理论的发展演变脉络,使读者在接受各类史学史知识时学会反思与总结.  相似文献   

8.
本文评述了以R.H.Robins、Esa Itkonen和Goran Malmqvist三家为代表的中国语言学史著述。西方语言学史家基于自身的语言观,其关于中国语言学史的论述往往有独特的发现。这三家对中国语言学研究学术态度的变化也反映出了西方学者认识这一研究传统的历程。梳理当代西方的中国语言学史研究具有语言史、学术史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9.
胡宝华先生的《20世纪以来日本中国史学著作编年》一书,2012年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该书共收录了近百年来日本学界关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相关学术著作1200余部。作者在书中以“章目提要”的方式介绍了20世纪以来日本中国史研究的成果,为我们客观掌握原著的基本信息提供了可能。同时作者在编写此书时,审慎参考了大量相关书评,为入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语法学史研究是中国语言学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其研究的意义、目的、对象、方法、分期、特征、不足和终结原因等重大理论问题尚未有深入的探讨。通过对中国传统语法学史上各语法概念的系联和归纳,能够构建出概念的历时发展、演变线索及其整体面貌和内在发展逻辑。学科史的研究与学科研究存在良性互动关系,构建科学的中国传统语法学史具有理论上的充要性和时间上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史是海外汉学研究的焦点之一。访谈中,史学界知名学者谢元鲁教授对海外中国史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海外对中国史的研究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兴起于晚明;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成熟于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兴盛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同时,对每一阶段的研究特征以及由此而折射出的深层社会背景进行了分析。了解海外中国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上世纪20年代梁启超明确提出中国史学史的概念和学科创建主张直到今日,中国史学史的发展经历了近百年前赴后继的建设和发展,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学者和杰出的著作,使得这一学科逐渐由幼稚走向成熟。谢贵安教授的《中国史学史》作为近代的一部史学史著作,也在前辈学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史学研究的重心是四部典籍,特别以正史为中心。清末民初以来,文书档案的出土和运用使中国前近代史研究有了原始资料,促进了中国近代史学的形成。一直以来,在中国史史料学中,没有形成专门研究文书档案的学问,这是中国前近代史研究的缺点之一。通过对古文书学由来的考察,可以看出古文书学的重要性,有必要借鉴外国的古文书学,建立中国古文书学并使之体系化,成为中国史史料学的一个分支,以促进中国前近代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教育秉承“文史不分”的学术传统,直到近代,历史课程、历史教科书才随时代变革而出现。论文以“清末中学中国史教科书”为切入点,从清末新学制与中国史课程的设置、清末中学中国史教科书的出现及特点等方面,简要探讨了近代中学中国史教科书的渊源和早期历史教科书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先贤李大钊为此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60年代前期是它的奠立时期,至中国新时期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了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的开拓创新,当下必须重新认识它的重要性,即它的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注重史学思想、并重历史观与史学观、关注西方史学史之史、重视中西史学交流史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的研究等项,是本文作者近年来思考或正在付诸实践的建设路径。在这行进过程中,当然需要唯物史观的指引,反之唯物史观也应充分汲取西方史学的学术成果以丰富自己,在互动与回应中实现各自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修辞学史的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中国修辞学史的分期是研究中国修辞学史的一个重要问题,各家意见不一。分期应该坚持本体论和简单化原则,可分为孕育期、初生期、成长期、成熟期。  相似文献   

17.
石剑峰 《今日南国》2014,(12):21-21
这些年,太平天国研究并非国内史学界的热点,而如何为太平天国定性,在国内史学界至今争议仍然很大——到底是农民起义、革命还是叛乱?但在美国的中国史研究学界,太平天国突然成了一个热点,过去两年,两个视角新颖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版,巧合的是,两位作者都是中国史研究专家史景迁的学生。  相似文献   

18.
研究汉语语法学史应该从语法学史的共性和个性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汉语语法学史的研究,特别是在本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这个研究领域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古代或在《马氏文通》问世以前有没有汉语语法学,根据什么标准评价汉语语法学史实,元代卢以纬的《语助》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等。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并逐步取得共识,必将进一步推动汉语语法学史这个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体育史学史研究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体育史学史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体育史学自身发展的历史。我国体育史学史研究涉及众多学科门类,形成了以体育学和历史学为主线,以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为辅助的综合化研究理路。论及中国体育史学史研究的中心论题,这既来源于对我国体育史发展不平衡的归因分析,也涉及体育史学史建构的基本问题。我国体育有没有自身运动发展的历史脉络,关键在于探讨体育史学史研究命题缘起问题;我国体育的实践禀性是否拥有史学的居所,重点在于围绕中国体育史学史归属作出研判;当前体育学科发展史能否代表体育史全部,任务在于观瞻中国体育史学史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古至今的评点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修辞学内容,宗廷虎先生和李金苓先生最早从修辞学史角度深入开掘这一宝贵的学术资源。当前已有多篇研究宗廷虎先生和李金苓先生的学术思想与成就的佳作问世,但对他们在评点修辞研究方面的贡献还少有专论。宗廷虎先生和李金苓先生为中国修辞学史研究开辟了评点修辞研究领域,评点修辞如今已成为修辞学史研究的新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