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昊 《船山学刊》2000,(3):63-65,80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极为重视人物品评的人。《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记载大量人物品评言论的著作 ,孔子品评人物的标准、方法、表达方式对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对此 ,前人鲜有论及 ,本文略作探讨 ,以期引起注意。一、孔子品评人物的标准《论语》共有二百多则人物品评 ,约占全书篇幅的百分之四十。孔子品评的对象 ,有历史人物、有现实中的贵族士大夫、有朝夕相处的弟子 ,还有他本人。综观《论语》 ,孔子品评人物的基本尺度就是德与才 ,根据德才的高下又可以概括为四个层次 ,即 :圣人、仁人、贤人、小人。圣人的德、智、才均达到最高境界 ,…  相似文献   

2.
秦汉民间谣谚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谣是人民心声的流露,民谚是劳动智慧与生活经验的总结。因此,民间谣谚是考察社会历史与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以往对汉代乐府民歌的研究收获颇多,而对所谓“散见在史籍中极少数的片谣只歌”的秦汉民间谣谚,则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研究。本文拟对秦汉民间谣谚的内容进行讨论,以揭示它真正的历史价值及其对后世文化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史哲》2013,(1):2+169-170
<正>史论是中国传统学术尤其是中国古典史学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史论中既有对具体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品评及对具体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有对抽象历史运动规律的体认与洞见。它是古人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和解释,是史识的凝聚、历史智慧的结晶。在  相似文献   

4.
谣谚中的宋代科举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丰富的谣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以谣谚为材料、从民众角度阐释和理解历史的机会。散落在各类古籍中数量不斐的宋代谣谚不仅反映出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的特点,展示了科举制下的众生相,昭示着宋人对科举及第寄予的极大热情,折射出因科举产生的种种社会心理,而且也反映出受榜下择婿之风影响而造成青年男女婚嫁年龄过大等社会现象。字句简短的谣谚不经意间保留了宋代科举社会特有的历史信息和时代特征,为我们更真实地把握宋代科举社会提供了生动鲜活的佐证。  相似文献   

5.
彭昊 《船山学刊》2008,(1):52-55
《论语》对《世说新语》人物品评的影响可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认同《论语》人物品评的标准;大量引用《论语》典故;弘扬《论语》追求精神自由和张扬个性的深层意识,从而援道入儒;选择与《论语》类似的体例。  相似文献   

6.
正如何理解人们的言论进而更好地去认识人,是中国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均有所探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船山在继承儒家"言道"基本精神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言与行、言与道等的认识,特别是品评历史人物,探讨知行关系所形成的历史理性和价值理性,较为全面地阐释了自己的"知言"论亦即如何去理解把握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言论及其内在精神实质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艺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劳动人民的自发创作。先民在劳动生活中,某个"艺术天才"偶然创作出的能引起大家共鸣的旋律片段或经验性话语,可看作谣谚艺术的雏形。此"创作者"与附和者共同构成"集体创作"。从文献记载的传说、甲骨卜辞、《易》卦爻辞中我们能体会到谣谚艺术逐渐成熟的过程。"诗"与歌舞艺术以谣谚文化为基础,"诗"可看作谣谚艺术的逐步雅化,适用于文化修养较高的群体;而歌舞艺术则是借助政治的力量从朴素谣谚文化中迅速崛起,应用于统治阶层歌功颂德或享乐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8,(11):143-152
在日益高涨的市民文化背景下,宋代城市谣谚呈现出前代未有的新面貌。受市民趣味的影响,宋代谣谚呈现出时政性、世俗性、非正统性、诙谐性的特点。宋代城市谣谚的传播也呈现出鲜明的市民色彩,民间艺人、商贩、太学生是城市谣谚的重要传播者,瓦市、宴集、市场等公共场合成为谣谚的重要传播地。宋代城市谣谚内容丰富,表现出典型的市民社会特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考察宋代市民文化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9.
于涌  曹胜高 《兰州学刊》2011,(7):124-130
建安士人频繁的迁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表现形态也因人而并。建安文学中的清怨文风与骨鲠之气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士人迁徙的影响。士人在迁徙过程中的交流,促进了地域文学的交融,同时也深化了文学理论的自觉与人物品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 人们认识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品评成败得失,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往往通过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来实现。什么是历史评价?什么是道德评价?在史学研究中如何运用和处理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对此是如何阐述的呢?本文拟就此并结合史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略陈管见,欢迎争鸣。  相似文献   

11.
孙立涛 《兰州学刊》2013,(8):74-80,89
我国古代谣谚文化发展至汉代已较为兴盛,对其做出研究有助于深刻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形和文化形态。我国古代谣谚文化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先秦至隋唐是文人著作对古今谣谚的自觉引用时期;宋元明清是文人对历代谣谚作品系统地搜集整理时期;民国时期至当代,谣谚的性质、文化功能、社会属性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研究,但尚不完善。文章在此三个阶段的框架内,着重概括了汉代谣谚文化在历代的情形,以便为汉代谣谚文化的断代研究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2.
谣谚作为典型的民间文化类型,其传承与繁荣却与文人有深刻的内在关联.宋代文人不仅积极参与日常传谣,而且将其融汇于文章诗词,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学术探讨.在中国古代谣谚从口耳相传到与文人创作融合进而出现学术批评的进程中,宋代文人发挥了关键作用.宋代文人积极参与谣谚传播与批评,一方面使谣谚文化进一步繁荣,拓展谣谚内容并提升其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对宋代文人的文风、旨趣发生深刻影响,对创作风格的整体趋俗发挥重要作用.谣谚文化与精英文化实现内在融合.  相似文献   

13.
徐小立 《云梦学刊》2001,22(3):125-126
谣谚与舆论、舆论与新闻、谣谚与新闻以及谣谚、舆论、新闻三者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小说《儒林外史》把德行置于品评人物的首位,但性情描写却在小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小说通过对马二先生游西湖与杜慎卿游南京的描写所形成的二人性情的鲜明对比,表明作者极力通过对性情的描写烘托主题的用意。  相似文献   

15.
众多有影响的甘肃历史人物 ,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宋以前甘肃历史人物数量多 ,级别多 ,影响大 ,宋以后人物数量大为减少。元以来随着藏传佛教的兴盛和中国回族的形成 ,甘肃产生了一大批藏、回族民族宗教人物。人物集中于世家大族及武将多是甘肃历史人物的又一特点。  相似文献   

16.
品评形式最早来源于东汉班固的《汉书》。《汉书·人表》把所传人物分九品列表区别对待,具体方法是由上、中、下三等中分别再列出上中下三品,故合为九品。魏晋取效仿班固的品评体制,分九品作为鉴识人物的标准,产生九品官人法郎九品中正。品评人物这种形式的影响,很快波及到文学艺术领域,被借以品评文艺作品。梁朝就出现了多部品评体论著:绘画领域有谢赫的《画品》,以六品论画;书法领域有应肩吾的《书品》,以九品论书法;诗歌领域有钟峻的《诗品》,分土中下三品论述汉代以来百余位诗人优劣。此后品评形式论著在诗、书、画领域仍层…  相似文献   

17.
评价历史人物,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过程,是通过两个层次即事实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来进行的(参看拙文《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认识规律》,载《华中师院学报》1982年第4期).对历史人物所进行的价值认识,是一个历史的认识,它是具体的,是发展变化的.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在他评价历史人物的专著《藏书》、《续藏书》里,对战国至元的八百名历史人物,以及神宗以前明代的四百名人物进行了品评.他宣称要"颠倒千万世之是非",以"予李卓吾一人之是非"为标准,去重新评价历史人物.李贽到底是以一种什么价值观去评价历史人物的,他的价值认识具有什么特点?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李贽在《藏书》和《续藏书》中对历史人物的事实性认识,主要是根据以往的官修史书;其价值性认识,则主要渗透在大大小小  相似文献   

18.
略论魏晋“自然”观由哲学观向文艺观转换的多重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晓青 《江淮论坛》2007,(3):160-165
“自然”一词起源于先秦道家,但老庄论“自然”主要局限于哲学观或人生观的角度。殆及魏晋,思想领域的“自然’,与“名教”之争、审美观上人物品评标准的转变、率性放达的自由之风,以及质性自然的人格追求,都成为“自然”观实现从哲学观到文艺观转变的多重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19.
赵瑶丹  陈敏思 《东岳论丛》2023,(3):61-71+191+2
在中国古代,常以“童谣”指称政治化的谣谚,在正史中又冠以“诗妖”“妖言”之名。童谣神秘化不仅体现于称呼,还集中体现在“童谣荧惑说”的演变与发展中。探析童谣创作者,揭示童谣被称为“诗妖”的历史,阐析“童谣荧惑说”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构成讨论中国古代童谣神秘化问题的几个侧面。中国古代童谣与中国古代政治相交织,其神秘化的过程,不仅与政治相互影响,亦构成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无法回避的一类重要现象。童谣神秘化问题的讨论,对推进中国古代谣谚向纵深发展,对丰富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理解,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相人信仰在两汉时期风靡于朝野,并对本时期历史散文产生了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相人信仰的流行造成了汉代历史散文的一种特殊的写人方式,即通过相术判语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又使其中一般的人物形貌描写体现出或隐或显的相术寓意,也就是说,汉代历史散文往往借助对人物外貌的祥正、凶邪或奇异之处的刻画来暗示人物的品性或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