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是宇宙间普遍的规律。地球物质运动遵循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进行物质循环、能量转化。虽然,物质运动是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但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它有不同的发展形式。地球发展的前生物阶段,地球物质运动主要以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形式,地球物质发生化学进化。地球物质自动发展,主要由于化学变化过程,产生了生命。地球发展进入生物阶段,这时地球物质运动的特征是有机界与无机界之间以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动”过去我们的哲学教课书在讲什么是运动时,总是这样说,运动是物质的最大特性,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这种讲法固然不错,但是运动到底是物质的一种怎样的特性?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存在基本形式?人们从运动是物质的“最大特征”和“存在的基本形式”这样...  相似文献   

3.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的形式。无论河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设想的。”——这是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指出过的。正因为这样,运动总是与物质体系和物质形态联系着,并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因而认识运动形式并对其进行科学分类,就直接关系着科学体系的建立以及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进程。随着人类对物质体系和物质形态认识的深入,接触的运动形式愈来愈多。二十世纪以来,科学的迅速发展不仅更深刻地揭示了运动形式的统一性,而且也愈益显露了其形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样,就对运动形式的分类提出了新的要求并赋于了更多的意义,从而构成了当代自然辩证法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继武 《齐鲁学刊》2004,4(3):12-16
从元哲学维度看,宇宙是以大宇宙和小宇宙的统一作为具体存在形式的、在时空中按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宇宙无限性规律可以归结为:具体事物把自己"规定为有限物并超出其限制"进而展现出的物质在时空中存在和运动的永恒性、无极性和平衡性。宇宙无限性规律具有客观矛盾的根源性、自我限制性、扬弃有限的无限性和无限平衡的趋向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掀起了以信息革命为中心的技术革命的浪潮,它冲击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必然给人们对于某些哲学理论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带来新的认识。近年来,由于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的发展,以及控制论、信息论的应用,使人们开始揭示人类思维现象的奥秘,并提出了建立思维科学体系的要求。思维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把思维作为物质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加以研究的课题。但现在理论界对宇宙间物质运动分类的传统观点,是将物质运动归纳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基本的运动形式,这是很值得进一步商榷的。  相似文献   

6.
在概括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把结构范畴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已显得十分必要了。如果从本体论上把结构作为揭示客观事物属性的哲学范畴,必然会遇到它与物质、运动、时空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这是必须探讨和阐明的。现发表几点浅见,以供商榷。 (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思议的。而物质总是存在在一定的  相似文献   

7.
1.在我们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我们主要或者说仅仅强调了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显然,把时空仅理解为物质运动的形式是有局限性的,但是这种局限性在于它仅仅承认时空的自然属性,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其他重要方面。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著作中,他...  相似文献   

8.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空间和时间也是物质的存在形式。那么,物质的运动与空间时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弄清这个问题,会使我们对物质运动的认识有所加深。物质世界处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在微观世界,原子在不停地运动,在基本粒子内部仍然存在着更深层次的运动。在宏观世界,从地球到银河外更大的天体,也都各自具有特定的运动。生物机体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新陈代谢和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它就会解体、死亡。同时,微观客体以至一切天体都有自身演化形成的历史,生物则是物理、  相似文献   

9.
一、什么是物质的承载属性 物质世界没有绝对独立存在的物质,任何物质都必然地载于或存在于它物质中。大到星系运动,小到粒子运动,都要依托一定的承载形式才能够完成。 物质世界中没承载的物质及其运动是没有的。这就是物质的承载属性。 二、关于物质的承载形式 1.从物理学意义上分析,物质的承载形式就是引力吸附。牛顿关于万有引力的定律,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引力吸附是世间一切物质间最基本的承载形式。 2.构成直接承载关系的“载”与“被载”的双方,从表象上看,分为支撑承载、镶嵌承载、悬浮承载和溶解承载四种形式。  相似文献   

10.
运动与场     
一、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自然界中的一切客观实在都是物质,一切物质都在永恒不息地运动着,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物质的运动形式是极其多样的,复杂的、一般有匀速运动、变速运动、手动、转动、电磁运动、核子运动、生命运动等等。生命的运动尤其复杂、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各种不同的运动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服从普遍规律,也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运动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运动既然是物质的基本属性,而物质又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因而物质的运动也是存…  相似文献   

11.
<正> 整个物质世界的总体存在状态、状况以及呈现出来的面貌都表现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无限多样、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总是要通过各种不同的存在形式来体现自己的丰富内容以及自身的发展规律。人们对物质存在形式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的。人们对物质存在形式的认识越充分,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就越深刻、越彻底,对物质运动规律的把握就越正确。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上没有绝对孤立存在的事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指出:“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采取了哲学和宗教的形式。在这里,观念同自己的物质存在条件的联系,愈来愈混乱,愈来愈被一些中介环节弄模糊了。”文艺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在通过“一些中介环节”反映和认识客观存在这一点上,与哲学和宗教等其他意识形态并无二致,所不同的是,哲学主要以概念和思辨为中介环节,宗教主要以幻想和信仰为中介环节,而文艺主要的中介环节是审美意象和表象运动。文艺反映和认识客观存在的中介环节审美意象和表象运动等等,就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在《矛盾论》里说,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又说:对于每一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它各种运动形式酌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它运动形式质的区别”。 当人类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后,事物的质变往往表现为一种新的特殊形式,这就是渐进性质变。随着社会主义在各方面的深入展开,渐进式愈来愈成为主要质变形式。  相似文献   

14.
<正> 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在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基本原理时,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物”。但是要正确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物”是不容易的。因为社会运动做为一种物质运动形式,比其他物质运动形式要高级得多,社会的发展不仅以自然物质条件为舞台,而且离不开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运动静止观、特别是静止观 ,存着着严重弊病 ,因而物质的运动静止间的辩证关系未能得到真正揭示 ,其地位也未予以应有的重视。运动、静止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可以构成运动静止规律。它既是唯物论与辩证法联系的桥梁 ,又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最高规律。这条规律可以表述为 :运动是事物质的变异性 ,静止是事物质的稳定性。运动是静止的内容 ,静止是运动的形式。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和静止的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最终源泉和动力。  相似文献   

16.
再论信息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信息作为物质与能量的存在和运动的形式及其表征,既是客观环境中事物的物质与能量的存在和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及其在自组织系统中的反映,又是自组织系统产生的用以规定环境中对象事物的物质与能量的存在和运动的形式的东西.自组织系统的处理信息的控制程序把上述客体的被动的信息(输入)和主体的施动的信息(输出)连接起来.控制程序作为有组织的整体化的主体信息,通过归纳整理在处理个别的零散的信息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而形成,并变动和发展.根据处理环境信息得出的控制信息能否实现预期的行为目的,自组织系统认识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着自组织的生存活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自由观的再解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  人是从动物界进化、分离、提升出来的 ,但人一经完成从动物到人的进化、分离、提升的过程 ,使人作为人存在时 ,便不能再还原为自然界中的人了。这正如物质世界的运动 ,较高的运动形式是从较低的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 ,较低的运动形式是较高的运动形式的基础 ,但不能将较高的运动形式还原为较低的运动形式。人作为人存在时 ,尽管在人身上动物性自然特征仍然依稀可见 ,但人已不是纯粹的自然存在物 ,而是双重的存在物 ,既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物 ,同时也是一种族类的存在物。人作为一种族类存在物 ,其特性与本质较之纯粹的自然物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思维形式是思维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逻辑工具,是思维加工、改制和把握物质运动的“精神模型”。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一切认识成果,都要借助于思维形式形成为科学知识。人们通常把逻辑学定义为研究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的科学,但直到目前为止,对思维形式还基本上是从形式逻辑角度加以研究的。数理逻辑研究思维形式取得了重大成果,然而,它不仅是从量化形式逻辑开始的,而且它的基础也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辩证逻辑研究思维形式拥有全新的原则。本文试图结合思维、思维形式的发展,谈一点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对思维形式研究的想法,以求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9.
社会空间·场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空间是自然空间的一部分,它是以人的生存、活动和交互作用为主要内容的部分。社会空间在外延上是有限的,在内涵上则是无限的。社会空间既不是三维也不是四维,而是多维的,它以差异性、独特性为表现方式和存在形态,是非连续的,具有无限拓展的条件和可能。社会空间以场的形式存在着;社会场具有动能和势能,其动能主要产生于物质形态及其运动,其势能则是由人们社会地位的不同而产生的。社会场的势能在总量上是守恒的,势能和势能差是社会场的基本结构形态,它的运动构成社会生活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辩证唯物主义在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对人类的精神现象作了更为深刻的探究,认为精神运动是一种以物质为载体的特殊运动形式,精神现象虽不直接占有时间和空间,但它可以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而在时空中运动。这种运动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一、互补式同步变化过程。精神运动在反映物质运动的基础上,精神运动又有自身相对独立发展过程;二、协同化有序上升趋势。物质运动是有序和无序相交,并由无序向有序转化的双向运动;三、物质为载体的能动运动。精神运动离不开物质载体和物质运动过程。但精神运动自始至终充满着活力;四、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发展动力。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