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5 毫秒
1.
[摘要]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是实现各民族团结、和睦的重要方式和基础。民族高校很重视民族团结教育的显性课程建设,但影响民族团结教育的因素早已突破课堂内的教学以及相关活动,隐形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民族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要将显性的课堂教育和隐形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的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尤其要注重民族团结教育的隐性课程建设,民族团结教育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新疆是个多民族省区,在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统一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因此,民族团结不但是做好新疆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民族团结的核心和关键。本文通过论述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对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学校教育的职能和特点,总结出学校教育在维护民族团结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部分大学生民族团结知行分离的现象,创新实践民族团结的有效路径十分必要。大学生民族团结的心理结构包括民族团结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要素,促进大学生民族团结知行合一,就是使大学生的民族团结认知、情感和行为协同发展,保持一致。通过思想教育、心理辅导、环境创设三个路径,通达民族团结教育总目标。以课程路径和实践路径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民族团结认知、增进民族团结情感、激励民族团结行为;以心理辅导路径实现大学生个体的民族团结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和谐统一;通过营造社会、学校、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文化环境,实现对大学生民族团结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全面塑造,促进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4.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隐性课程"是指为了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目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特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通过受教育者自身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在受教育者民族团结进步意识培养和行为规范形成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作用的教育因素的总和。民族团结进步隐性教育可以分成四个层面:即精神层面的隐性教育(Spirit)、环境层面的隐性教育(Surrounding)、第二课堂层面的隐性教育(Second Classroom)以及制度层面的隐性教育(System),它们共同构成了"4S"隐性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摘要]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在民族高校进行民族团结教育长效机制的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构建民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长效机制,必须结合学校的校情、校史和发展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统筹兼顾,广泛论证,保证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相容与互补,使其具备可行性与操作性;必须与学校发展的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有机结合,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在学校的发展、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成才与就业》2023,(6):68-68
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学校对口支援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色示范学校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文明校园上海市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上海市绿色校园  相似文献   

7.
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民族理解是民族团结的起点和根本。以理解理论为支撑的多民族团结教育旨在消除中学生间的民族误解,增进团结。以理解理论为支撑的多民族理解行动,具体应用理解教育理论,形成"学、说、唱、做"的实践形态,通过理解的道德性、感情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交互作用以消除中学生间民族误解,增进理解,进而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实施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的素质教育,促进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达成,收到良好的效果。研究证明,民族团结教育可以通过科研课题引领与推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充实、理解共同体创建与完善、多民族理解校园文化培育等路径进一步提升和推动。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对我国各民族人民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团结问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民族团结教育思想逐步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经验是号召宣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政策教育与督促检查相结合、重点教育与普遍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与自我批评相结合。学习和研究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对新形势下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族团结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变迁特别是思想观念的变化,既有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文章以高等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为例,以教育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作为视角,对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思想、过程、模式、手段、结果等进行审视,提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应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统一的观点,认为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应成为民族团结教育不容忽视的途径和手段,初步探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非智力因素理念的研究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章致力于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与就业优先政策相结合,梳理回顾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体系构建的学术研究背景,阐释民族团结教育体系与就业优先政策结合的重要意义,论述结合就业优先政策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体系构建内容,对新时代就业优先政策下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体系构建提出了部分可行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一些人口较少的民族 ,如今在语言选择和使用方面出现了逐渐转用强势语言、放弃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趋势 ,新疆的锡伯族便是其中一例。锡伯族母语文使用功能衰退的原因与其本民族中普遍存在民族语文“无用论”、“过时论”的思想有关。而历史的经验证明 ,语言文字不存在过时与落后的问题 ,它是一种文化 ,应保留民族语言文字 ,使之成为少数民族实现现代化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2.
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界定的标准有题材论 ,作家论 ,作家、作品民族特点统一论 ,作家、民族文字统一论等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这些观点大多涉及作者的民族出身问题。而由于现当代少数民族作者民族出身的复杂性 ,造成了对少数民族文学范畴和界定的混乱及不确定性。少数民族文学应是少数民族作者创作的 ,体现本民族独特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3.
民族心理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应从三对矛盾同与异的关系、变与不变的关系、纯与不纯的关系中 ,来看民族心理对语言文字应用的制约作用 ,所以研究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应用问题 ,必须联系民族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14.
从主张民族自决转变到民族区域自治,中共不断探索并成功构建了符合国情的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适当模式。1940年代以前,接受列宁思想和共产国际决定,以民族自决为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方案。抗日战争期间,淡化民族自决观念,树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共同纲领》独创性地规定在全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宪法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在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1980年代,第四部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先后颁行,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进一步得以加强,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及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创立并实施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条件。解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族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坚持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民族图书馆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目前,由于受“强势文化”的冲击和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淡漠,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出现瓶颈问题,如何让民族图书馆担当起保存、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重任,已成为图书馆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关注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和有关民族共治的问题,应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通过从宪政和法理学的视角研究中国民族共治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可以看出,中国民族共治和民族区域自治是统一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实现民族共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17.
作为保障教育公平的手段,中国高校招生对部分考分较低的少数民族实行照顾政策,从影响学生成绩的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因素分析,实行这项政策具有内在合理性。根据各民族教育情况,中国高校招生的民族优惠政策逐步具体化,并呈现出不同类型。这些政策在取得较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今后还应继续完善这项政策。  相似文献   

18.
民族文化与民族审美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民族审美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对存在于少数民族生活过程中的审美文化进行发掘,提炼和阐释、并对其价值给予认定.目的是探讨其社会价值,寻找与现代社会经济的结合点,找到其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方式.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中学生的民族社会化过程,一方面可以通过发扬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民族团结培养学生对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认识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此外,学校教育中的民族社会化虽与政治社会化在促进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占据主导地位的政治社会化框架的限制.因此,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民族社会化应基于政治社会化框架,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和民族关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得到了空前发展与繁荣,民族院校的美术院系作为培养少数民族高级美术人才的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继承弘扬少数民族民间美术,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与教学问题上,课堂写生和实习采风是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学生深入民族地区体验生活、收集素材、锻炼专业技能和创作能力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