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辽宁儿童文学在大众传媒背景下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新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质素。所指群性即其文化内涵与艺术新质的主要特征,它具体表现在童年文本意涵的多元化、超文本和边缘文体的出现等方面。所指群的出现是辽宁儿童文学作家感受大众传媒、历史转型与沐浴西方现代文学思潮影响的必然结果,从哲学角度看,它是立体思维取代线性思维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大众传媒对信息时代儿童文学创作影响极大。它主要表明在电视节目的“娱乐至死”口号与儿童文学游戏精神的混淆上;电视注重挖掘禁忌新闻使儿童小说蒙受的影响是使小说趋于新闻化——对信息的凸显与艺术表现形式的弱化;电视的媚俗一一对高收视率的追求对儿童文学的影响是追求销售量。这些影响的背后是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这是文学堕落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辽宁儿童文学走入新世纪,在回顾和肯定已经取得的辉煌成绩的同时,也在反观和校订自身存在的缺失。面向全国乃至世界儿童文学的发展状况,辽宁儿童文学创作在某些体裁、题材范围内显得寂寞。图画书和动物小说以其特有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质,在儿童文学的视域里受到高度重视,却是辽宁儿童文学创作的遗憾和停顿,培养和扩大图画书和动物小说创作人才队伍,期待向世界典范的图画书和动物小说杰作无限靠拢的作品问世,成为新世纪辽宁儿童文学再创佳绩的生发点与突破点。  相似文献   

4.
与童年对话--论儿童文学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文学具有主体间性之内在属性.因以"童年"作为审美发生的艺术视角与艺术表现对象,儿童文学产生了有别于成人文学的主体间性品格.本文从"童年原生性的间性趋向"、"儿童文学活动就是与童年对话的过程"以及"经典儿童文学的主体间性意识"三个方面论证了这一理论假设.在主体间性作为新近出现在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前沿学术问题的背景下,本文将其引入儿童文学研究领域,彰显其方法论意义,以期对儿童文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茅盾的儿童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盾的儿童题材小说为数较少,成就也远远比不上《子夜》等长篇巨著。但作为茅盾创作中开拓的一个新的领域,其题材的变化、思想内容的独特性、艺术表现上的独到之处,均应予以较高的评价。与同时代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比较,更体现这一点。茅盾的儿童小说是研究茅盾创作和我国儿童文学创作不可忽视的部分。  相似文献   

6.
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插图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其功能主要表现为可以激发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可以加深儿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可以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并通过对插图的阅读与理解,促进儿童语言与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发展中的中国儿童文学已经出现后现代文化现象,通俗儿童文学正迅速地从艺术儿童文学中分化出来,其产业化势头越来越猛。在中国儿童文学产业化进程中,需要警惕“数字崇拜”和电视“图像”化写作这两种倾向,因为前者消解思想和艺术的创新,后者难以养成儿童的“阅读”能力,难以由此生成自我意识、想象力和批判能力。作为应对,中国儿童文学应该加强艺术儿童文学的修为,同时,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张扬“经典”思想、“文字”力量和“深度模式”。  相似文献   

8.
媒体对人们的认知及行为发展有着潜在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从乡村走向城市的群体,中国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进程中越来越深刻地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传媒性影响越来越浸润到农民工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江西、广东等客家聚集区481份农民工调研问卷数据分析,发现大众传媒接触度对农民工品牌产品购买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炫耀性倾向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即炫耀性倾向与大众传媒的影响有交互作用(显著):大众传媒对于炫耀性倾向高的消费者影响更大,大众传媒提高了炫耀性倾向高的消费者对品牌产品的购买意向;而大众传媒对于炫耀性倾向低的消费者来说影响较小。分代际差异结果显示,大众传媒接触度对老生代农民工炫耀性倾向、品牌产品购买意向影响不显著,对新生代农民工则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于中国儿童文学来说,70年代末迄今将近20年间的艺术发展是格外引人注目的。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段中,中国儿童文学创造了自己富于激情和想象力的艺术岁月。很显然,对于这些岁月的回顾和考察可以借助很多不同的视角——其中,当我们从文学分类学的角度来分析近20年中国儿童文学的艺术迁移轨迹或创作发展大势时,我们会发现,少年文学的艺术探寻和美学创造的萌动与活跃,少年文学作为儿童文学艺术家族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部族之身份意识的明晰与自觉,几乎构成了串连这些文学岁月和发展断片的最基本的历史线索。作为大体上可算是这一历…  相似文献   

10.
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大众传媒与女性研究在当今国内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女性,作为社会结构中弱势群体的代表,在大众传媒中无论是作为主体还是客体依然享受的是不平等的权力,这主要表现为女性在媒介行业中从事的大部分都是边缘工作,大众传媒依然将女性形象刻板化。大众传媒语篇所透露出的女性仍然处在一个男权社会。依然受着男权主义者的意...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人类已全面进入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已介入人类生活,人类几乎为大众传媒所控制。而属于象牙塔的文艺也不能例外,当代社会的文化艺术在整体上已经与传媒紧密相关。传媒直接地或间接地介入文艺的制作、传播、倡导、普及和推广。谁也无法不考虑文艺的传播接受,而做藏之名山的创作了。大众传媒改变了文艺的价值观,改变了文艺的创作方式、表现形式和接受方式。当代文学走向了与传统文学背离的路,经典文学转型为时尚文学,审美性的精神文学转型为娱乐性的消费文学。当下的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开始呈现出这样三个明显特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从深度模式到平面化;文学作品表现的内容从教化到娱乐化;文学作品的表现方式表现为好看与类型化。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众传媒文化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的演进有其自身的规律 ,藉此 ,我们可以立足于当代大众传媒预测其发展的未来。从文化层面分析可见 ,多元共存与更加人性化是当代大众传媒发展两大必然趋势。人类文化传播实践是对传播手段进行积极创造以及对这一创造的优秀成果进行积淀的过程 ,这种积淀必然促使大众传媒走向多元共存的格局。传媒的多元共存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一个社会文化“复调”的硬件 ,从而为文化的多元共存提供广阔的空间。传媒文化的人性化是指传播媒介的发展日益趋向满足人意识沟通和思想传播的要求 ,是传媒本质不断张扬的过程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延伸人的感官和媒介霸权的抑制  相似文献   

13.
本期将承续上期2010年度中国儿童研究:回顾与展望专题,围绕儿童文化理论、儿童传播学、儿童艺术学、儿童文学相关学科领域,探讨这些领域的研究进展,分析和思考这些领域儿童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走向了多元化,理论研究的多元化集中在两个层次上:一是儿童文学的功能性研究;二是儿童文学接受主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发展战略”三人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卫平:如果从周作人最初用文言文写成的那几篇文章算起的话,那么儿童文学理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门类,在中国已有近80年的历史。坦率地说,作为一门学科,儿童文学研究的发展还是很不成熟的。这不仅表现在它的常规研究的不发达上,而且更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儿童视角作品对中国现代儿童本位观的确立,以及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将儿童的游戏天性作为重要的表现内容,体现出儿童视角中的善与成人视角中的真双重审美特征,并呈现出纯真的诗性意蕴,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作出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儿童视角作品对中国现代儿童本位观的确立,以及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将儿童的游戏天性作为重要的表现内容,体现出儿童视角中的善与成人视角中的真双重审美特征,并呈现出纯真的诗性意蕴,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作出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代表性作家之一的刘御,他的儿童文学创作丰富了中国儿童文学的艺术长廊。在刘御的儿歌创作中,鸟兽草木形象的刻画和塑造是最为成功的。他在其儿歌创作中倾注了自己对儿童的全部关爱和创作激情,试图构建一座大自然的艺术馆,让少年儿童还有苦难中摸索的国人能掌握大自然的神秘钥匙。他的儿童诗歌是自然之歌,是乡土之诗。在平实素朴的语言和自然清新的格调中,他将儿歌的独特艺术魅力发展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19.
同是荒诞 ,儿童文学中的荒诞和成人文学中的荒诞却呈现出不同的美学价值和艺术品格。该文借以两者在现实、文本、内容三个层面上的不同审美表现 ,通过比较联系 ,旨在探讨儿童文学荒诞与成人文学荒诞在审美上的差异性 ,重在寻求儿童文学荒诞的一些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儿童文学兴盛的时代,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作家都参与儿童文学的创作与研究。《文学》月刊作为30年代的一个著名文学刊物,对儿童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文学》月刊的"儿童文学特辑"体现了30年代儿童文学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