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重庆、湖北、浙江三省市城镇居民的入户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公众对转基因水稻的接受态度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转基因水稻的接受态度存在区域差异,湖北、重庆分样本的接受度明显高于浙江;从影响因素来看,总体上城镇居民转基因水稻接受态度主要是受粮食安全收益感知、对科技系统的信任程度、健康与环境风险感知等因素影响,分样本比较显示浙江城镇居民的态度较之重庆、湖北受到更多风险感知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提出了农业科技风险管理中注重粮食安全、培育科学自生系统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核电技术作为一种争议性的技术,具有利益和风险并存的特点,因此,核电技术的顺利发展需要以民众的接受度为基础,并且对计划行为理论(TPB)进行改造,对核电接受度模型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研究表明:信任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行为意愿的影响都很显著,其中信任度的影响度最高.民众对核电技术的利益感知和风险感知均能显著影响民众的信任度和行为意愿,但对于风险的谨慎要远胜于其对于利益的期望.  相似文献   

3.
用户对于敏感位置信息的认知状况是隐私及个人信息立法优化的基础。基于隐私估算理论的"感知收益""感知风险"并结合"感知控制"可测变量,问卷选择移动位置服务涉及的类型场所,结果显示高档休闲消费场所、大众消费娱乐场所基本不具备敏感性,社会服务场所个别具备敏感性,身体或性暗示消费场所敏感度高。感知隐私收益方面,个性化享受、社交促进的收益感知较明显,自我夸示、群体归属的收益感知水平较低;感知隐私控制收益方面,对网络隐私声明的信任以及商业道德的信任均呈现负向评价;感知隐私风险方面,对收集过多不必要信息、定位开关具有欺骗性和网络危险不可预期的感知强烈。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作为隐私感知的控制变量,它们虽对用户的感知收益、感知风险及感知控制产生认知差异,但总体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PX项目为例,基于全国1028份公众调查的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了影响公众态度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路径。研究发现,风险感知、政府信任分别对公众态度产生直接的负向和正向影响;程序公正虽然没有对公众态度产生直接影响,却通过影响风险感知和政府信任间接影响公众态度。公正合理的选址程序会降低风险感知、提升政府信任,从而增加公众对邻避设施的接受度。文章认为,在大部分邻避事件中公众表现出来的"不安全"、"不信任"担忧最终可以归结为对"不公正"的抗议。基于此发现,文章讨论了改进选址决策程序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受互联网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投资人可以通过多种线上信息渠道或移动终端了解投资理财产品,这使得不同投资人对产品的风险感知有别于产品的实际风险。本文以资本市场实验室实验数据为基础,研究风险收益环境下女性投资人占比率在价格泡沫破碎过程中与价格预测、投资策略等交易行为因素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高风险感知环境与低风险感知环境相比,资产价格的变化在价格泡沫破碎时有明显不同,女性投资者参与度、资产预测准确度和不同投资策略在高感知风险影响下,对投资行为有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6.
公共安全服务中,公众看客心理有时会带来沉重后果,因此,高风险性公众参与对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相当重要。但是,目前学术界对高风险性公众参与的发生机制关注不够。以制止或抓捕盗抢者为例,利用逻辑斯特回归方法,研究内在性动机、风险感知以及参与能力等对公共安全服务中高风险性公众参与的解释作用可以发现:内在性动机能够显著提高高风险性公众参与,同时,它的自我奉献维度正向影响作用显著;风险感知中,个人-公众风险感知差值显著负向影响高风险性公众参与,风险感知总值的影响有限;另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等参与能力变量也产生了显著正影响。因此,为提升公共安全服务中高风险性公众参与行为,应该培养和识别个人内在性动机特别是自我奉献精神,并提供机会引导个人发挥内在性动机的作用,降低个人风险感知以抑制风险感知的消极影响,不断提升公众参与能力,并将参与能力合理纳入志愿者招募活动等。  相似文献   

7.
公众环境风险感知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测量范式、风险社会放大框架、社会表征理论等已成为社会风险感知研究的主流理论,但风险感知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路径成为不解“谜团”。基于以上理论,通过对“2017年城市化与新移民调查”数据分析,构建了环境风险感知到行为选择的多维度路径模型,研究发现:风险感知分别对新媒体使用、社区环境效能感、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有着不同程度影响,同时这四个变量也影响了公众的环境行为选择。环境风险感知对行为选择的影响路径中,新媒体使用、环境效能感和政治参与分别起到了“放大”或“缩小”不同的中介效应。因此,政府通过与新媒体有效融合,增进公众的政治参与,提升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进而引导公众的理性判断和环境负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8.
众筹是以网络为依托,借助信息平台和社交网络,实现投融资双方需求直接对接的新型融资模式。目前,交易成功率成为限制众筹发展的瓶颈。基于信任理论,构建众筹投资人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以“点名时间”为研究对象,验证感知风险、感知收益、信任度三个维度的关键影响因素与众筹成功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投资人的风险感知负向影响众筹成功率,融资人通过合理地缩减融资目标及期限能弱化项目风险。投资人对收益和信任度的感知能显著地促进众筹项目的成功,提高项目质量、加强项目互动、丰富回报种类均能有效提高众筹成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方法就品牌延伸契合度对延伸产品信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契合度高的延伸较契合度低的延伸,消费者对延伸产品的信任更强;并验证了感知风险是感知契合度与延伸产品信任的中介变量,延伸契合度一方面对延伸产品信任直接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感知风险间接影响延伸产品信任.因此,企业在品牌延伸时要关注到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并在如何降低感知风险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新冠疫情期间,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大量信息,信息渠道的多元化让人们有更多的媒介选择,疫情下公众的媒介接触和风险感知也值得关注。本文基于问卷调查(n=302),实证分析了我国公众在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期间媒介接触对风险感知的影响,探讨了媒介信任的中介作用。并将媒介划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分别探究其影响路径。结果发现,无论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存在:(1)媒介接触与媒介信任和风险感知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媒介信任在其中扮演完全中介的作用。研究可为媒体风险信息传播、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公众通过合理使用媒介降低风险感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民众核电风险认知对其核电可接受的影响的量化问题,文章对不同地区的600多人进行问卷调查。在研究民众传统核电事故风险认知的同时,基于核电建设的大规模土地使用,添加民众对核电建设土地占用风险的认知。通过熵权法对民众的核电事故风险认知、核电建设的土地占用风险认知进行权重确定,求出综合风险认知以此量化核电建设中民众对这两种风险认知造成的成本。研究结果表明,民众的核电事故风险认知、核电建设土地占用风险的认知对其态度影响不仅是显著的,而且综合风险认知对民众核电站建设的接受态度的影响也是显著的,随着民众对核电综合风险认知的增加,民众对核电站建设的支持度会越来越低,造成的综合风险认知成本也会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2.
接受度研究是以公众与技术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通过研究民众的风险意识特点,最终缓解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潜在冲突。核电站是一类十分特殊的大型工程,自面世以来一直具有较大的争议性,引发邻避冲突的可能性也较大,因此,民众的接受与否对于核电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运用AHP法建构核电站周边居民接受度评价模型并对湖南省桃花江核电站的周边居民接受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桃花江核电站周边居民对核电站的接受度评估为良好,发生邻避冲突的风险较低,但在个人健康水平和民主性保障等单项指标上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13.
在环境风险的治理中,公众与专家在风险感知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风险已成现实问题,其中危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安全的风险最为引人关注。以兰州市“4·11”自来水苯超标事件为例,采用现有研究常用的风险特征量表,测量不同群体对这一特定事件的风险感知并进行综合比较。研究认为:风险感知在学理结构上可分为风险影响、风险接受、风险控制和风险认识四个维度,公众对风险的总体感知显著高于专家;针对专家与公众在知识体系、沟通机制、价值目标等维度上产生风险感知差异的原因,需要通过信息共享、推动公民参与、舆论有效引导等措施以减少专家与公众风险感知差异,化解潜在的稳定风险。  相似文献   

14.
环境污染对居民健康的负面影响已被诸多研究所证实,然而环境污染侵害的远不止公众健康。利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系统考察居民感知的居住地环境污染状况对居民的政府信任度和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显示:居民感知的居住地环境污染严重程度损害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但不会抑制居民的政治参与行为。居民感知的居住地不同环境污染状况对中央和地方政府信任度的影响存在差异,居民感知的空气污染严重程度对中央政府信任的影响比对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更大,而居民感知的水污染严重程度对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比对中央政府信任的影响更大,这主要源于居民对中央和地方政府不同环境治理责任的不同判定。环境污染状况对不同区域和居住地居民的政府信任度的影响存在差异,空气污染损害居民对中央政府的信任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城市地区,而水污染损害居民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在东、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地区均有表现。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有助于增强其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信任,而互联网使用强度的增大降低居民对中央政府的信任,也会抑制居民的政治参与行为。因此,环境污染治理关系到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和社会稳定,各级政府应下大力气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建立公正透明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并强化对民众感受的调查研究,以增强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5.
以公众问卷调查为基础,苏、浙、湘、鄂、川、渝为研究样本,探讨和研究公众对于换房旅游这一新型旅游产品和旅游形式的感知和接受程度。研究表明:(1)公众对于换房旅游缺乏了解和难于接受;(2)是否签订换房交换协议、自家财物安全是影响公众选择换房旅游的两大主要因素;(3)年轻人群成为未来换房旅游的主力;(4)换房旅游呈现"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单向发展轨迹模式。  相似文献   

16.
基于感知风险和食品安全舆情相关理论,以合肥、福州、石家庄三个城市的592名城镇居民为案例,探讨个体变量、环境变量、政府的舆情处置行为对公众对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个人收入水平等个体变量的差异并不会引起公众对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感知的显著变化;而家庭收入水平、公众对舆情传播渠道的信任程度等环境变量对公众的舆情处置感知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在政府的舆情处置行为变量中,政府舆情处置效率对公众对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感知的影响最为显著,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发布信息的真实性也会影响公众的舆情处置感知。  相似文献   

17.
新型工业化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安全、可靠、经济、清洁的核能,而影响核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公众接受性。要提高核能的公众接受性,就必须向公众大力宣传和推广核文化。核文化是国际组织提出并推广到全球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国在引进和推广核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在坚持民族文化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对其内容、形式、手段进行民族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核文化,推进核文化的大众化,以提高社会公众对核能的认知、理解和信任,提高公众接受核能应用的认同性。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中国公众对有害邻避设施(垃圾焚烧、化工厂等)带来环境风险的强烈感知,使得邻避类群体性事件高发频发。风险感知视角下浙江余杭垃圾焚烧项目先后经历了强烈的风险感知、坚决反对—风险感知的下降、尝试了解—态度转变、迎臂接纳三个阶段,最终成功破题原址建设。风险感知视角下邻避项目中公众的行为演化机理遵循的逻辑为:项目本身的实体风险—风险感知的放大—危机产生—介入因素转变—风险感知降低—危机解除。要摆脱邻避项目陷入应急处理的窠臼,应构建嵌入公众风险感知的常态化决策程序,其内核为公众风险感知的嵌入,中间为到位的风险沟通、科学的技术评估与合理的利益补偿三环相扣的闭环环节,协商民主的理念则贯穿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