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曲径通幽处——也谈宝玉出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红楼梦》前八十回伏脉千里的性格暗示,后四十回形象塑造的最终完成,以及宝玉宝钗唇枪舌剑的思想交锋三个方面论述了贾宝玉的最终归宿是“出家当了和尚”,而不是所谓的早期民主主义者的“出走”。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红楼梦》文本前后核心人物网络结构的一致性问题,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角度,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这些核心人物作为节点,使用文中人物出现的位置作为人际距离量化指标,使用Pajek软件绘制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中的人际关系网络社群图,并分析各人物的中心度。结果显示: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这两部分的核心人物社群图结构具有一致性,中心度指标显著正相关,《红楼梦》文本中核心人物的社会网络结构前后一致。  相似文献   

3.
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论争(1921—194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1年至1949年期间,学界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各种论说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关于后四十回的作者是否为高鹗;二是关于后四十回是否具有合理性,即后四十回人物的结局与前八十回的暗示是否吻合,以及后四十回所表现出的思想与前八十回是否一致;三是关于后四十回的评价,即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比较孰优孰劣.本文对这些论说进行比较系统的梳理、总结,以期为这一问题的继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关于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学术界仍有争论。将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词语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在词语使用习惯上确实存在某些差异,这也为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出自不同作者之手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后四十回“因袭模仿前人”辩说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某些情节和文字可从前人的小说、诗文中找到来历,有些还在前八十回中出现过,这应该是长篇小说创作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不能作为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不是同一作者的"理由"。相反,后四十回中出现前人写过的情节却胜过前人、超越前人;有些情节看似同前八十回重复,却是前半部作品的发展,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创作水平,说明整部《红楼梦》只能出于同一作者。  相似文献   

6.
用词习惯与《红楼梦》作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从事文学创作时,一般会有他的用词习惯,因而有时也可从用词习惯来考察认定作品的作者。但在特殊情况下,则不能用这种方式,例如时间的先后;是不是经过另一人的修或改写。《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复杂,一百二十回不是在同一时间里一气完成,因而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在文字的使用上也有其特殊性,我们不能因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文字使用有差异,从而认定不是出于同一作者之手。即使在前八十回,不同的回次,在用词习惯上也有差别,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的用词有差别也就更不能为据。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前八十回,曹雪芹曾经描写了贾宝玉的两次读书。可是他笔下的贾宝玉,却是一个“平素深恶”八古文,“愚顽怕读文章”的人,为什么竟然去读起“四书”“五经”这些儒家之学来呢?细细一想,终于悟出了:这是曹雪芹对孔孟之道和儒者所谓“读书”的绝妙讽刺。 曹雪芹描写贾宝玉第一次“读书”是在第九回。在这里,他把宝玉“读书”的原由给读者作了一个注脚:原来他到家塾上学是为了“急于要和秦钟相遇”。在这以前,宝玉结识了秦钟,引为知已,自思道:“早得和他交接也不枉生了一世。”因为只有到家塾去,他才能和秦钟在一块玩耍。这就是贾宝玉“读书”的动机。宝、秦二人上学后,“塾中从此闹起事来”。书中通过“闹书房”的生动描写使我们看清了作者描写宝玉“读书”的用意所在。  相似文献   

8.
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来历看后四十回的作者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关于后四十回作者争议纷纭的情况下,回顾一下后四十回的来历,可以清楚看出,最早将后四十回公布于世的程甲本问世后,没有一个知情人对此持任何异议,因而程伟元和高鹗的"序"是可靠的。任何对后四十回持否定的"理由"都是出于评论者的臆想,找不到可以作证的文献资料。因而《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只能与前八十回是同一人,也就是全都出于曹雪芹的笔下。  相似文献   

9.
曹雪芹原作《石头记》仅存前八十回,以手抄本流传下来.高鹗续写后四十回,并对前八十回做了不少改动,合为百二十回,于一七九一、一七九二年由程伟元先后两次以活版印行,定名为《红楼梦》.一七九二年印本(即程乙本)就成为此后通行的《红楼梦》的底本.因此,如何评价高续四十回,就成为《红楼梦》研究中无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腰斩《红楼梦》、贬低否定后四十回的现象正从红学界通过大众媒体向外扩散。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后四十回对《红楼梦》的普及、广泛流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保全了《红楼梦》,这是一个不能低估的功绩。不能把"脂批"作为评论和否定后四十回的根本依据。也不能用前八十回作尺子,衡量后四十回并贬低和否定后四十回。更不能根据不确定的材料,进行"可能"之类的推理而否定后四十回。一些红学研究正将《红楼梦》非文学作品化,红学研究泛娱乐化、文本解读神秘化,使红学失去应有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后四十回为何神鬼妖魔增多诗词饮食减少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红楼梦》后40回出现了较多的神鬼妖魔描写,同时诗词明显减少,饮食和戏曲也比前80回少写。其实这是有可以理解的原因,不能作为前后不是出于同一作者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王志尧 《南都学坛》2009,29(6):49-54
曹雪芹著高鹗续《红楼梦》是新红学派的一大功绩,近年多遭异议。贾雨村初仕时续娶娇杏事件叙述的前后不一为书中自证。他首次被革职前经历的两种说法均不合曹雪芹原意。其实情是:贾雨村中进士后先当一任知县而后擢升知府,赴任途中巧遇娇杏续娶为妾,不到一年被革职于知府任上,前后任官凡5年。高鹗续写雨村作知县时便娶娇杏是错断。历代步其后尘者甚众,以讹传讹,积重难返。此宗牵涉到贾府及诸多人物、事件的发展空间无法链接,甚至被误解为曹雪芹未及审改的舛错或败笔,由此可知高鹗暨后学辈与曹雪芹之间的巨大思想与艺术差距。这种前后不榫合恰恰铸成了曹雪芹著高鹗续《红楼梦》难以销匿的铁证。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曹雪芹的思想观念,认为贾宝玉中举与其反对仕途经济并不冲突,贾家复兴是曹雪芹的愿望和安排。文中还分析了曹雪芹、贾宝玉以及石头等形象之间的关系,从贾宝玉这个文学形象中解读出真实的曹雪芹和虚构的贾宝玉。本文还探讨了红学研究的两个误区。这些论述旨在证明《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是一本全璧之作。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全面反映了清初的民族斗争,即:应仕与反应仕、尊理学与反理学、“末世”与“盛世”、华夷有别与华夷无别的斗争。作品通过塑造鄙视功名的主人公形象,歌颂了不仕清的民族气节;通过反映劳动人民和广大妇女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以理杀人”的本质和清朝的黑暗,批判了封建纲常思想,戳穿了清统治者的“盛世”谎言,打碎了反清的思想枷锁,宣传了“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反抗思想。后四十回的民族主义与前八十回是一致的。作品思想是民主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红楼梦》中重要人物死亡描写的前后比较,以及书中关于死亡意象描写的前后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由于作家的生死观、侧重点、创作意图的不同,前80回与后40回中死亡描写的手法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脂砚斋"《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的批语,揭示出甄宝玉早已觉悟,他如同《邯郸梦》中的众仙引度卢生出家一样,特来牵引、点醒贾宝玉出家。甄、贾宝玉"情性如一"都走上了一条不与社会妥协的道路。据此可知,甄宝玉的形象不会表现出与贾宝玉形象完全相反的性格特征。对甄宝玉形象的塑造可视为曹雪芹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典型化"艺术手法的有益尝试,虚笔点出的甄宝玉形象起着由此及彼的引人进行普遍联想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