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学良的教育经济思想源于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为了达到"促成国家现代化"的目的,张学良在东北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通过对张学良大力兴办教育事业、调整专业设置以培养实用型人才,注重教育经费投入,强调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等思想的探讨,以及对张学良发展东北教育事业实践的分析,探究了张学良的教育经济思想。将张学良教育经济思想及实践与现代教育经济学理论相比较,旨在表明张学良教育经济思想的超前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张学良将军诗词的分析,说明了他不仅是一位戎马倥偬的爱国将军,也是一位文学造诣极深的诗人。通过对其诗词思想内容的探究,可以使人们透视到张学良将军不同时期的思想发展脉络。表达了他抵御外侮、光复东北的爱国主义思想,寄托了他对广大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和抒发了他一生关注民族教育的高尚情怀,同时也流露出张学良将军在幽禁生活中的苦闷。  相似文献   

3.
1928年中,张学良开始主政我国东北地区。"东北新建设"时期就此开始。本文通过推广义务教育、建设小学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创办新民小学和农村实验小学、"辽宁省公立中小学教育基金"资助小学教育等方面考察了张学良主导的"东北新建设"时期辽宁省小学教育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4.
张学良的政治生涯始终与军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纵观张学良的戎马军旅生涯,他对提高军队战斗力、改善军队素质、造就军事人才有着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在军事技术教育方面,张学良强调要训练精兵强将;在军队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张学良强调要为民族争生存;在军纪风纪教育方面,张学良强调要造就文明之军人;在军队文化教育方面,张学良强调要培养有文化的士兵.张学良的军队教育理念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诠释着他抵御外侮、强国富民、抗日救亡、复兴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5.
张学良于1928年执政东北并兼任东北大学校长,他坚信国家富强之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他多次捐出私产,倾力发展大学教育。在张学良主办大学教育、推动东北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完全体现出他吸引人才、厚待人才、重用人才之观念,他的努力最终使得东北大学这一地方大学在30年代初跻身中国一流大学的行列。分析张学良的人才观念,能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历史人物以教育振兴东北的爱国爱乡情怀,并冀图对当今的大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某种思路。  相似文献   

6.
张学良的教育思想研究,在张学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张学良教育思想研究>一书的出版,是张学良教育思想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该书主要阐明了张学良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四个鲜明特点,即爱国主义教育或曰教育救国;"德、智、体、美、群"五育并重的基本教育思想;实行普及全民教育,建立健全全民教育机构和体系;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密切结合.该书作者还就张学良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启示作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张学良教育救国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良教育救国思想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分析了张学良"教育为民族存亡所系"教育思想重要性的基础上,论述了张学良"教育救国"思想的基本内涵,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针,注重"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倡"兼收并蓄"开放式的办学理念等.特别强调了教育在中华民族振兴中的战略性地位及张学良教育救国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东北军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张学良作为东北军的领袖,东北军的发展和壮大都留下了他的烙印。西安事变前,张学良面对东北军内部士气消沉,战斗素质低下,军心涣散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整训。本文试图对"西安事变"前张学良对东北军整训的内容进行探讨,来诠释东北军这一时期的发展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张学良与爱国主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张学良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不仅自己践行其爱国思想,而且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探讨了张学良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及其形式。运用史料论证了教育兴国思想是张学良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提出张学良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张学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此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尤其强调了张学良在培育东北大学爱国主义光荣传统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张学良思想演变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分析了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的历史进程中,张学良思想演变的轨迹。论述了从东北易帜到中原大战期间,张学良爱国统一思想超越了封建割据思想,较好地处理了爱国主义与地方主义的关系;深入分析了从九一八事变到热河失守期间,张学良爱国主义思想与地方主义思想的碰撞和抵触;进一步探析了从旅欧归来到西安事变期间,张学良思想的重大转变,从"拥蒋剿共抗日"到"逼蒋联共抗日",其爱国主义思想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张学良将军的一生是伟大的爱国者的一生,和平统一观是其一切爱国行动的指南。分析了东北易帜、武装调停中原大战、西安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发生的原因,总结了以“反对内战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敌入侵”为核心的张学良和平统一观的形成过程。阐述了张学良对停止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民族抗战做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2.
张学良的国家统一观,是在维护国家和平统一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首先他在参加军阀战争中,就提出了反对军阀干涉政治的主张,这是他追求国家统一的心理诉求;东北易帜和易帜后,他把拥护中央、服从政府,作为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理念;旅欧后他试图借助德意经验,拥护一个领袖,实行一种主义,以实现国家强盛;西安事变前后,他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是张学良国家统一理念的修正与升华.从反对军阀干政到西安事变,都体现了张学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以维护国家统一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是九一八事变前在东北发生的两起严重的国际事件,在由两事件引起的中日交涉中,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当局对日本采取隐忍退让、力避冲突的方针。张学良之所以采取如此方针,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国内内争未消的局面及其在其中所处的地位所决定,另一方面是由于张学良本人对日本和当时的国际格局的错误判断造成。这一方针不仅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加速了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力避冲突"最终也发展成为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不抵抗主义"。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让张学良背上"不抵抗"的骂名,张学良对此曾表示:不辩不争,毁誉由人。而在张学良的口述中,他谈的最多的是九一八事变中有关"不抵抗"问题,他既反省自我,也为己辩护;他辩驳细节问题,对还原历史至关重要;他承认"判断错误",却否认"不抵抗"。这种"不辩"之辩,不仅颠覆诸多历史观点,化解重要历史疑点,也让人们看清了张学良作为当事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5.
张学良主政东北期间,在对待共产党的问题上与蒋介石不同.从张学良早期处理共产党案、对青年人加入共产党的认识、对研究共产党学说的态度以及对共产党反日爱国活动的支持等,探讨了张学良1935年以后在民族矛盾急剧尖锐、民族危亡急剧严峻之际,思想发生急剧变化,最终走上联共抗日道路的早期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张学良教育思想及其现代解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学良将军是著名的爱国将领,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他不仅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颇有成就和影响,而且在教育方面也有不少创见并开展了有效的实践.他视教育为中国之希望、东北之希望,视人才为中国之未来、东北之未来.在他看来,"教育为神圣事业","教育是建国之本".认真解读张学良重教兴国的远见卓识,可以发现其中的许多观点对当今的教育仍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教育的主旨是修养人格,这是教育之根本;大学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才、阐明学术;人才的标准是要能够担负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教育要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7.
张学良和平统一观的基本内涵是"息内争、御外侮"."息内争"与"御外侮"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这两方面共同影响着张学良政治生涯的所作所为.张学良和平统一观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实践是与其所经历的东北易帜、中原大战、西安事变等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的,特定的历史时代和张学良本人与众不同的特殊经历决定了他极具特色的和平统一观.其和平统一观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张学良研究在民国人物研究领域成果是较为丰硕的,但检讨以往研究就会发现,和其他民国人物研究一样也存在着"简单化"、"脸谱化"倾向。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从学术上分析,研究视角的狭窄、研究取向的单一恐怕是最为主要的。为丰富张学良研究,人性视角不失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在以往偏重于政治、宏观研究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为指导,调整研究主体姿态,从人所具有的自我性、历史性、总体性和主体性中把握人物的复杂性,并以"考古"的精神,走进人物的心灵,去发现构成"宏观"的微观、托起"崇高"的平凡、支配政治性的人性。如真能做到这样,无疑有助于研究的深化,或许能成为未来一个时期的研究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