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整理秦良玉研究资料的时候,在重庆市文史中心查到清道光时《石硅直隶厅志》有瞿颉所写关于秦良玉的四首词“[金缕曲]于役石硅谒秦夫人庙四阕”。从秦良玉死后,文人题写秦良玉的诗、文为多,词和曲则很少见到,故觉得很珍贵,于是进行了抄录整理,并在《历代巴渝词曲选注》(新  相似文献   

2.
婚姻作为人的生息与繁衍过程,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含义。巴渝婚俗作为巴渝地区的日常性存在,是解读巴渝人文内涵的一把钥匙。巴渝婚俗的地域文化人格,源于巴渝人对人生的关注和热爱。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说,巴渝婚俗虽然是中原婚俗文化这个大文化圈中的一个次文化圈,但从其文化品性来说,它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因此它与中原婚俗文化除了具有共通性的一面外,还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面。挖掘包括巴渝婚俗在内的风情民俗,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巴渝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但巴渝文化研究起步较晚,系统整理更为薄弱.笔者拟就其非物质文化部分进行梳理,扼要论述政治军事文化、宗教文化、自然科学、文学、艺术、教育、移民文化、民俗文化等八个方面主要内容及其需要深入研究的重点,以推进巴渝文化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陈抟、周敦颐、程颐、谯定、来知德等著名易学大师在巴渝大地的学术活动,使易文化与巴渝文化共生共荣,进而形成巴渝易文化。巴渝易文化有三个特点:(一)是一种民间易学、隐士易学,而非书斋易学、学者易学、官方易学;(二)以象数易为主体;(三)驳杂多元,与道教文化、佛教文化、鬼神文化、巫文化相互冲击又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5.
最近召开的“巴渝文化研讨会”就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一是有关巴渝文化及重庆人文精神的讨论;二是有关三峡文化、巴渝文学的探讨;三是有关巴渝民俗民间艺术的分析;四是有关巴渝历史考古的探究。  相似文献   

6.
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点是目标相同,对象相同,内容基本相同,方法相同;相异之处是范畴相异,层次结构相异,工作重心相异.为办好企业,企业文化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应相互配合,使之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7.
巴渝文化源远流长 ,巫山原始文化、巴族巴国文化、三国文化、丰都鬼文化、巴渝竹枝词民间文艺、大足石刻艺术、宋末抗元军事文化、明玉珍大夏文化、辛亥革命文化、陪都及红岩文化等构成了巴渝文化的完整系列。  相似文献   

8.
古代方志文存是指古代方志中的文学书写,是方志的"文学存在".从内容角度而言,包括艺文志、人物纪传、轶事(方外)以及舆图、沿革中的故事性描写;从文献角度而言,具有发现新材料、形成学术新增长的文献价值;从文学角度而言,具有地域文学识别、凸显地域文化的价值.整理研究古代方志文存可以唤醒文学地域记忆,寻根民族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9.
略论巴渝文化与蜀文化、楚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渝文化与蜀文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文化。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导致了巴文化与蜀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示出不同的特色。巴渝文化与楚文化有紧密的渊源关系 ,这主要是由地域的相接 ,族属的渊源 ,文化基底相同及历史上交融互渗这些因素造成  相似文献   

10.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种形式,它具有储存本土文化信息的功能.文章搜集、整理并分析了重庆方言中的新词语--重庆言子儿,一个个生动有趣的言子儿,表达了巴渝民众幽默豪爽的个性,形成了带独特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这些丰富多彩的方言词语成为记录巴渝文化的载体,是重庆独有文化的符号象征,了解重庆人了解新重庆风貌,解读这些新词语不能不认为是一条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1.
定都重庆的巴国兴于禹夏时期而毁祀于秦惠王,享国1700年.巴部族共奉白虎图腾,立国之初当是有夏属国.入周后巴国臣服姬周,周季在南楚北秦两大霸主挤压下,公元前316年走到尽头.此前,虎巴文化源头仅见于神话,让人感到扑朔迷离.运用新近出土的考古资料并兼采民间神话,整合解读相关文献,昭示巴国由鄂入渝的秘踪.  相似文献   

12.
杨守敬作为清代地理考据的殿军,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完成编订的《历代舆地图》是他一生地理考据研究的重要结晶。该图历时三十余年而成,凡三十四册(组),分总图和分图两种,全面绘制出了我国自先秦至明朝的历代地图,对清代乃至清代以前的沿革地理学进行了集大成式的总结,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花雅之争”是清代戏曲史上的重大事件,清前中期昆曲与梆子戏此消彼长的竞争是事件的核心环节和内容。从清初开始,涵括西秦腔、秦腔、吹腔的梆子戏南传东进,成为北京、扬州、苏州等中心城市剧坛的重要声腔。梆子戏的全国性传播促使底层民众、文人士大夫乃至宫廷贵族的审美趣味发生转变,形成“厌昆喜梆”的新潮流。更重要的是,梆子戏在传播的过程中,或转用乡语,或衍生新腔,形成梆子腔、吹腔、皮黄腔三大剧种体系,彻底颠覆了以昆腔、弋阳腔为主导的戏曲格局,奠定了我国两百多年稳定的戏曲版图。清前中期梆子戏的兴起,是板腔变化体戏曲对曲牌联套体戏曲、民间戏曲文化对精英戏曲文化、北剧对南戏的胜利。  相似文献   

14.
从小说创作看美国性伦理与政治意识间互动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拉图把诗人赶出理想国,孔子将教化加之于文学;秦始皇焚书坑儒,《金瓶梅》几度遭禁;清朝文字狱大开杀戒,令人噤若寒蝉;《嘉莉妹妹》虽问世于20世纪,因“露骨的性描写”而被禁。这些都足以说明文学与社会政治紧密的相联与互生互动。通过对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100年跨度间美国几部小说的评述,探讨美国文学中演变的性伦理,旨在阐明性伦理价值观处于变化之中,文学与政治意识始终处于互动状态。  相似文献   

15.
皇权政治背景下的奇特景观:忠文化与关羽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文化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以后的历代统治者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大一统政治体制,采取各种手段,大力推行"忠君"文化,倡导关羽崇拜是其重要环节。历史上,关羽一度是以"义""勇"形象出现在世俗社会中的。后来被塑造成"忠"的典型而加以顶礼膜拜。明代对关羽的崇拜被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清代则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在上演了最后的疯狂之后,忠君文化终于伴随着民主革命的胜利而谢幕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6.
先秦诸子,灿若星辰,光耀千古,唯丘一人;汉唐帝国,儒术独尊;宋明理学,儒家为本;清末民初,尊孔读经;现代文明,<论语>为根;超越阶级,以人为本,跨越时空,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南宋史家眼中的先秦史书编撰的得与失,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南宋史家黄震及其撰写《黄氏日抄》进行分析。《黄氏日抄》中除了探讨《史记》先秦部分编纂的内容较为集中之外,考订《春秋》的篇章更多,之中也涉及到历史编撰的认识,因此对《春秋》褒贬思想和“凡例说”的批判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除此之外,还有对《汲冢周书》、《左传》《国语》及《大事记》等书编撰得失的评价。《黄氏日抄》褒扬《史记》先秦史部分的采撰与体例设置,将北宋史家苏辙所撰的《古史》与《史记》进行专门的比较研究,通过两书编撰的优劣得失来总结宋代先秦史编纂的经验和教训,评《古史》之长并对《春秋》“褒贬”和“凡例”说进行批判。这种从比较的视角探讨宋代历史编撰的思想与实践以及时人对这方面的认识和评价,有助于后人了解不同时期史家对古史的认识,以及宋人关于先秦历史编撰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成都的城门     
成都自秦末筑城,但有关成都城门的文献资料明清以前的所知不多,本文重点介绍了明清直至民国、抗战时期成都城各个城门的历史变化情况,以及导致变化的历史史实。成都城门的历史变迁是一幅生动的时代变迁的历史画卷,为我们研究成都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很好的佐证材料。  相似文献   

19.
王念孙(含王引之)和俞樾是有清一代著名的训诂学大家和校勘学大家。两家在校释《荀子》上,特色不同且有差异,具体表现为:一是王氏援引文献比俞氏丰富;二是王氏重实证,论证更客观,俞氏重义理,论证更主观;三是王氏层次清晰、逻辑续密的特点比俞氏更明显、更突出。  相似文献   

20.
鲧禹神话作为原型在文学中被塑造成英雄神话,它凝结了人类对英雄的崇拜,积淀在原始先民的意识底层。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鲧禹原型并不是对鲧禹神话的简单重复,也不仅局限在单一的、永远不变的英雄模式,而是随着历史发展和不同时代文化背景被不断丰富、变化,不断置换变形,从英雄走向普通凡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鲧禹原型成为各种力量借以表达自身的文化符码,既体现出了作品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又能让我们在相同的原始思维的模式下体验不同的文化,也能更直接、更深刻地认识原型这一既抽象又具体,既多变又稳定的人类文化与文学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