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李玫 《南都学坛》2012,32(3):42-47
学术界关于《闲情偶寄》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但细读《闲情偶寄》,仍然可以发现被忽略的问题。《闲情偶寄》"词曲部"里"意取尖新"有标新立异之处,在"意取尖新"的标题下,实际上"意"既指内容又指文词,"尖新"指"纤巧"。联系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中的论述和李渔传奇创作的实际,可以看出他所提倡的"纤巧":一是指传奇宾白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情世故、挖掘生活智慧以及人之常情细微致密,紧扣剧情;二是指人物说白语言丰富圆熟,机智俏皮。这两点对传奇宾白创作而言,是独到而有意义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2.
李渔是清代著名的戏曲评论家,他写了本杂若《闲情偶寄》,谈到戏曲的结构、音律、宾白、表演、唱腔等问题,其中有不少超越前人之处,例如“立主脑”的问题,在我国古代戏曲理论中,确是不同凡响,议识新颖,见解独到。何为“主脑”?李渔这样写道:“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  相似文献   

3.
骆兵 《南都学坛》2004,24(3):65-68
李渔的戏曲理论主要体现于其所作《闲情偶寄》中。《闲情偶寄》的传播渠道首先是刊刻印行销售,包括翻刻与伪刻;其次是朋友之间的分送赠阅、作序评点或阅读交流。李渔戏曲理论在社会上传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对后人的戏曲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后人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从朋友或者一般读者,同时代人或者后人的序跋和戏曲理论著作当中可以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4.
《闲情偶寄》是李渔的一部寓“庄论”于“闲情”的“闲书”。作者在《凡例》中的表白半是矫情、半是真言。矫情者谓李渔出于避祸目的,故意说给当政者和正人君子者流听;真言者谓在艺术形式和审美作用方面,李渔真想避免“庄论”“正告”而用“闲情”笔调以增文章魅力。他继承明代“性灵”小品传统,着意言事、抒情,使《闲情偶寄》成为一部用生动活泼的小品形式、以轻松愉快笔调写成的艺术美学和生活美学著作。取代一般理论文字的书卷气甚至道学气的是该书平易近人的人情味和浓重的“市井”气、“江湖”气。该书内容丰厚,力戒陈言、追求独创,影响甚深甚远,版本繁多,流布广远  相似文献   

5.
<正> 李渔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戏剧理论家。他继承了我国清代以前戏剧理论的成就,并结合舞台演出实际,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填词”和“演习”方面的经验,写出了《闲情偶寄》这部理论著作。李渔曾经长期进行戏剧活动。他既是编导,又是演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闲情偶寄》中对戏剧语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精辟见解。这些见解很多是符合戏剧语言规律的,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6.
晚明文震亨的《长物志》和清初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两部被园林学界公认的中国古代造园著作。《长物志》和《闲情偶寄》代表了明清园林文化发展过程的两个阶段,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并反映出一种动向。首先,两部著作都鲜明体现了明清园林文化中的“器物关注”特征,只是在两者之间又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点。其次,这两部著作的先后问世反映了明清园林文化理论发展的两个阶段:总结和创新,并且从《长物志》到《闲情偶寄》,园林文化领域中审美话语权的归属趋向又发生明显的转变,即从一元向多元扩散。  相似文献   

7.
李渔的《闲情偶寄》堪称生活艺术大全。《闲情偶寄》中的设计,作者始终将功能作为第一考量,追求艺术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注重别出心裁的装饰所带来的情调和趣味,并且设计创新"好为矫异",不喜雷同,反映了作者独特的设计眼光和一些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设计思想理念,其思维观念对现代设计仍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李渔戏剧美学论著《闲情偶寄》中关于戏剧艺术的教育功用,并从其教育的主旨和“寓教于乐”的手段上给予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李渔的世界观与艺术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同时又是戏曲创作和导演的实践家。他的《闲情偶寄》等著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戏曲创作、导演和表演等方面的问题,是我国古典戏曲艺术理论的宝贵遗产。要正确认识李渔戏曲理论的价值,必须从李渔的世界观和艺术观谈起。  相似文献   

10.
清代戏剧家李渔把竹笋提到“蔬食第一名”的高度,他在《闲情偶集·饮馔部》中说:“凡食中无论荤素,皆用竹笋调味,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要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 以上所引,见2004年3月5日《江南时报》A24美食休闲版《古今名人赞春笋》一文。 但所引书名似有误。 李渔(1610-1680),字笠翁,浙江兰溪人。所著《闲情偶寄》又名《笠翁偶集》,包括词典、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8部,共234个小题,内容相当丰富,其中不少篇目是精彩的随笔或小品,反映了作者的生活情趣,无疑是一部寄情之作。清代余怀写有《闲情偶寄…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一体多元”理论内涵中的5项重要内容,即一体之“一”、一体之“体”、多元之“多”、多元之“元”以及心物相即的真相是“一体多元”;以此5项内容为根本,对“一体”、“多元”以及潜藏在或者生发在“一体”、“多元”中的“无体无元”做了一次原创性的区分与综合,并在这种区分与综合的辩证建构与解构中对其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人类生命的主观与宇宙万有的客观,即心物的根本特质就是“一体多元”,提示了人类心灵实践进向的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绍兴师爷"心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绍兴师爷地位的特殊性,导致了其异常复杂的心态历程。该文通过对绍兴师爷的动机、情感、意志等心态特征及其产生原因的分析研究,以求更全面地认识、理解和评价绍兴师爷。  相似文献   

13.
在天台宗智者大师笔下,生灭示现之"意"与圆妙具足之"境",两者非生非含、无前无后、互具无痕,其"一念三千"有关意念与境界的联合表述、浑融为一的本义推演,呈现出"意境"组合的雏形。天台智者的天才创意,开启了王昌龄等后学文士的"意境"思维法门,前者以佛理导入,后者在文意上定格,先后绘就了玄妙深绝、了无阻碍、不可思议的诗意图景。  相似文献   

14.
在周作人的文学理论体系中,"言志"与"载道"是一对核心概念。而且,对"载道文学"的批评是周作人20世纪30年代"言志文学观"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文分三部分展开论述:其一,对载道文学所维护的专制思想进行批判。质而言之,载道文学实际上就是为文化专制主义张目。其二,对载道文学所蕴含的"政治作用"的批评。过分相信和夸大"文字有灵"以及对于政治有大作用是载道文学的弊病。其三,反对模拟。周作人认为,封建专制是模拟之风久盛不衰的根源,其结果便是"无定见"。  相似文献   

15.
要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就要形成“两岸一中”的共同认知。目前台湾方面主要是按照“两岸分治”的思路来寻找两岸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连接和共识。无论是“一中屋顶”,还是“一中三宪”都是如此。“两岸分治”思路的最大问题是它在实际操作中会造成“一个中国”的虚化。为克服这个弊端,两岸可以从“互为主体”、“互为特殊地区”的思路出发形成“两岸一中”的共同认知,为此需要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具体语言事实的静态与动态考察,对“V一临时量词N”结构中“一”的省略与保留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揭示该结构中“一”的省略与保留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7.
借助"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的理论观点,探讨智顗"一念心"以及"心"作为认识对象的合理性问题,兼论这种认识论方式所具有的时代意义。通过层层分析和推理,考察出"心"作为认识主体与客体的整合是其自我反思方式的必然结果,并为解决现代社会在认识层面上的混乱局面提供新的理论指向。  相似文献   

18.
通过教学试验,研究了“多元整合”程序教法在球类教学中的运用效果,结果表明:“多元整合”程序教法以整合练习带单项技术,符合球类技术的掌握规律和学生的学习心理。  相似文献   

19.
教什么、怎么教是当前教育研究的中心问题。教师要处理好“教”的问题,必须研究“学”的问题。文章通过阐释陶行知“以教人者教己”思想中“先学后教”和“为教而学”的内容,深入探究教师的“学”如何立足学生,以研究性的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自动”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李渔以“一人一事”为“主脑”的剧情结构理论,突破了戏曲“首重音律”的惯例,揭示了这一文体的基本规律及其艺术蕴藉。然而,李渔以之分析《西厢记》之“主脑”的“一人”为“张君瑞”,“一事”为“白马解围”的观点,却不尽合乎情理。其实《西厢记》所立“主脑”之“一人”当是“崔莺莺”,“一事”当是莺莺的“自主择婚”,并以此建构“许婚”与“望配”、“赖婚”与“私会”、“改配”与“团困”的三组二元对立剧情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