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泰勒斯"水是原则"哲学命题来源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原则"作为第一个哲学命题却至今歧义很多.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性别"逐渐成为一个被认可的哲学研究视角.借助于这个研究视角,可以发现"水是原则"命题的更多奥秘,尤其可以发现它在来源和形成问题上,与生命创造、性别本质乃至"父权"思想有着频繁的互动.  相似文献   

2.
以考古发现及古代流传的"孝子故事图像"为中心,讨论"二十四孝"形成过程中的女性形象及"社会性别"的历史与文化建构诸问题.其关注的要点有儒家伦理与行动--"孝道"中的女性形象;古代女性规范--"妇道"与"孝道"互渗中的女性性别建构.希望借助这个历史中的"性别"解读,拓展对中国妇女史、性别史以及两性关系等议题的讨论空间.  相似文献   

3.
《布洛陀经诗》虽然包含"阴阳合德"等合理因素,但从其宗教神灵观的主要特征,以及在角色定位上的主导思想、在价值评价上的主流意识等方面来看,"男主女从"的等级特征都较为明显。这种等级观体现了壮族性别哲学和壮族传统文化的某些糟粕,是我们在寻求性别和谐发展之道时所必须给予剔除和扬弃的。  相似文献   

4.
作者运用女性主义批评,通过具体分析明清长篇世情小说妻妾斗争的背景、意识、心态、行为,揭示由于封建宗法父权体制及性别政治导致众多妻妾形象忧郁、焦虑、疯狂的"歇斯底里"的人格异化,进而追寻世俗女性被无情戕害的生命真相,得到关于社会人生的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在连续三年对箐口村哈尼族的"苦扎扎"(六月节)仪式的观察基础上,描述了该项仪式的基本内容及其变迁,认为"苦扎扎"仪式在表达祈福消灾意愿时,特别强调社区中个人的生活目的及生存意义必须与有意义的神圣秩序系统相联系.日常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尤其是妇女在现实社会活动中的角色变化,已在改变着仪式的某些内容和意义.文章认为,神圣与世俗及社会性别等方面的界限确定及变化都是制度文化建构的结果.制度文化在规约社会行为的同时也为人们在其间能动地进行创造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跷碛藏族乡的田野调查,说明嘉绒藏族的社会性别理念是强调男女差异的事实而不强调男尊女卑的价值判断,社会性别规范强调性别差异而不是强调社会性别对立,社会性别实践是男女对生产活动和家庭生活有平等权力。因此,认为以"男尊女卑"概括嘉绒藏族社会性别观是不当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跨学科的"性别"视角,通过对《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文本分析,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讨论《第四交响曲》中隐喻的"性别"问题,并完成对这部作品的重新解读.笔者将结合这部作品之内的乐谱文本与之外的社会文本来对这部作品的"性别问题"做进一步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对柴科夫斯基这一人物做一些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中西文语境的"族群"与"民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族群"、"民族"等术语在中英语境中使用的规定性问题.有关术语的使用,在不同的场合规定性有所不同.所以,对它们的理解和对译不仅应考虑到术语发展的历史和学术脉络,而且还应看到是谁在使用和操作它们.因为,在学术场合和在公众话语里,它们的规定性差别很大.虽然许多人类族体认同的核心内容都是某种"原生"的叙述,它只能说明人类需要某些精神上的东西来加强群体内聚力,而与族体的恒久性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9.
关于"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星亮 《民族研究》2006,18(5):41-50
关于"人类学"和"民族学"这两个学科名称的关系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国内有关部门的分类也较为混乱.本文认为,"民族学"这一学科的形成以1839年巴黎民族学会的成立为标志.早期的"民族学"学科是广义的,既研究文化,也研究体质.19世纪下半叶后,"民族学"由广义变为狭义,主要研究文化.而"人类学"这一学科名称在早期则是狭义的,主要研究体质.后来"人类学"由狭义变为广义,既研究体质,也研究文化.在当代中国,"民族学"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狭义的"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基本相同.把广义的"民族学"与"人类学"并列为一个一级学科,比较符合学科发展的历史和当前中国的现实.  相似文献   

10.
《布洛陀经诗》包含着丰富的、独具性别特征的宇宙万物生成思想,即认为布洛陀和姆六甲作为“伯乜”在万物起源中有交感作用,在万物存在中有规范作用,在万物发展中有动力作用。“伯乜观”促使壮族哲学始终关注“对立而又同一”的问题,也增强壮族哲学和文化的性别意识,因此值得我们予以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1.
"伊朗"与"波斯"是一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就词源、语言、历史、文化等而言,两者有不同的内涵与严格的区别;同时,在一定的范围内和某些场合下,两者的内涵又基本相同,甚至可以互相代替。一般而言,"伊朗"的范畴大于"波斯"。  相似文献   

12.
顾慧 《中国民族博览》2016,(22):120-121
在古汉语学习中,我们总会碰见字义、词义的解释问题,在过去的学习当中,我们大多数时候都以许慎《说文解字》为参照来确定字义、词义,但是,在运用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说文》中的解释也有一部分是不恰当的,是值得推敲的.本文以"归"字为例,探讨"归"的字形构成和各部件的意义,进而得出"归"的意义,通过简化字"归"和繁体字"歸"的对比,整理了"归"字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得出了"归"的本义是回归,女子出嫁则是"归"的引申义.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云南回族马帮商人在云南境内外各条商道上不绝于途,不少人还定居缅甸和泰国.缅族称云南回族为"潘塞"(旧译"潘泰"),掸族称之为"潘西".在国内,西双版纳傣族称回族为"帕西".海外学者对缅语"潘塞"一词的语源争议不休,众说纷纭.本文论述提出(一)"潘塞"、"潘西"和"帕西"原为印度、缅甸一带民间对穆斯林的泛称,尔后用以称呼云南回族,三者系同一名词,仅读音有微小差异;(二)三者均由中世纪以来印度民间称呼波斯人的"帕尔西"(Patsi)一词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14.
论"民族"与"族群"的界定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本文认为,当前"族群"和族群理论的应用在一定范围内泛滥,有取代"民族"概念的趋势,应该引起注意.两个概念都有特定的内涵,不能互相取代."族群"概念应是"民族"概念的补充,是对"民族"的细化研究.准确地把握它们的含义和关系,有利于正确地指导民族工作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严庆 《民族研究》2006,(4):20-29
"整合"和"民族整合"两词在当前的学术论著中出现频繁,学者们对"民族整合"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实现学术话语的趋同性认识和使用,有利于消除歧异性理解,形成认知上的共识.本文在对"民族整合"的不同表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认为"民族整合"是不同于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的功能和过程.  相似文献   

16.
当下的设计已经走入了"速食化"的时代,伴随着中国巨龙经济的腾飞,中国设计市场势必引领全球的设计风向.但是,在面对设计是该遵循"速设计"还是该选择"慢设计"时,设计人仍面临着困惑.此文从辩证和发展的角度对"速食化设计"和"慢设计"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对未来中国更适合何种设计理念做出有益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先发制人"与"后发制人"战略不管在古代还是在近现代史上都创造了许多军事奇迹.新时期,随着"先发制人"战略在国际上的广泛蔓延以及我国反对霸权主义和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科学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该书精选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性别与科学"研究方面的32篇学术文献,内容广泛,涉及一般女性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学术流派、历史沿革,以及女性主义科学哲学、女性主义科学技术史、女性主义社会学、女性主义技术理论、性别  相似文献   

19.
国际移民企业特别是那些在城市经济中从事服务业的小企业,很多都是高度性别化的."并行嵌入"理论是一个基于"多重嵌入"理论和"跨国主义"理论构建的新分析框架.基于该框架,以纽约市华裔美甲行业为个案,研究发现纽约华裔美甲行业中业已存在的性别化模式不仅受到个人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家庭因素的影响,也与中关多层次的社会与经济因素、政治与制度因素产生互动.  相似文献   

20.
古象雄的"鸟图腾"与西藏的"鸟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亚莎 《中国藏学》2007,4(3):45-54
西藏古代岩画目前可以肯定为古象雄人的文化遗存,其地理、年代、经济形态、明确的尚武性格,尤其是突出的象雄苯教文化的内涵,都说明西藏岩画的创作族群应当是生活在藏北(阿里、那曲)的古象雄部族。苯教文献记载,古象雄人是神鸟"穹"的后裔,古象雄的神鸟穹崇拜反映到西藏岩画里,便是西藏岩画中期(距今2000年前后)以后凸显出来的"鸟图腾"文化特征,岩画中后期大量出现的塔祭坛图形还显示出"鸟图腾"与古象雄的葬俗之间的密切联系。鸟葬形成的时期并不很早,其流行时期在11世纪以后,这也反映出北部象雄苯教文化对西藏民俗文化深入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