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一四十年代,林辰先生作《鲁迅事迹考》,称《野草》中的《一觉》作于鲁迅自己寓所“四方的小书斋”里,其时鲁迅尚未因“三一八”惨案离家避难。同时又断定写于《一觉》之前的《淡淡的血痕中》(也见《野草》)亦作于避难前。鲁迅在《二心集·<野草>英译本序》中曾说过:“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后,作《淡淡的血痕中》,其时我已避居别处”。林辰先生对鲁迅的话作了解释,说:“那应该是因为作序时。年代相  相似文献   

2.
谁也不否认、鲁迅的《野草》是现代文学宝库中一颗晶莹璀灿的艺术明珠,但谁也得承认,它在鲁迅的全部作品中是最为幽昧难识的。长期以来,在《野草》的研究上对其基调一直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流露了鲁迅的虚无感和阴冷心境最历害的,莫如他的散文诗集《野草》。”有人说“《野草》在创作构思上,基本上后于《彷徨》,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著作中 ,再没有比《野草》引起当时和后世的那么多人不同的理解和争议了。仅就文体而言 ,鲁迅本人有过只言片语 ,“夸大点说 ,就是散文诗”。后人有的从大散文观念出发 ,将《野草》列入散文〔1〕。有的虽然在总体上承认是散文诗集 ,但认为“探索当然也就是创新。同时也会带来不利因素 (如不定型、不稳定性 ) ,也是自然的”〔2〕。本文作者的观点是 :《野草》虽不是篇篇为散文诗 ,但除了《我的失恋》是新体自由诗、《风筝》接近散文外 ,其余包括序言在内的 2 2篇作品 ,都可说是地道的散文诗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多方面探索不仅不能否定它…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是新时代的著名诗人,他对我国新诗的发展贡献卓著,但他在《沸羹集·序我的诗》中却说:“我不大高兴别人称我是‘诗人’,但我却是喜欢诗。”郭沫若确是“喜欢诗”的,除创作之外,他还写过不少关于诗的评述,尤其对鲁迅的诗,推崇备至。在《鲁迅诗稿》序中,他说:“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说来奇怪,鲁迅也不喜欢别人称赞他的诗。他说:  相似文献   

5.
人生哲学,是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不断探索的一个万古常新的课题。鲁迅,作为中国现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对于人生的意义、价值与人生道路等一系列问题也进行过深刻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体系。鲁迅是时代的前驱者。他走过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从进化论到历史唯物论的光荣道路。探讨鲁迅的人生哲学,让我们从他的前期思想说起。 鲁迅曾对友人说过:他的哲学都包含在《野草》里面了。只要我们细心阅读这部散文诗集,便不难看出:其中不仅反映着鲁迅心理深层结构的复杂性,而且通过诗的语言与意境体现出他的人生哲学。也可以说:鲁迅在《野草》里创造了一种哲理诗境,借以探索与解答人生之谜。此外,《呐喊》、《彷徨》以及许多杂文、书信中也同样表达了深邃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研究。 鲁迅的人生哲学究竟是悲观主义还是乐观主义的呢? 照周作人的说法:“鲁迅在书本里得来的知识上面,又加上亲自从社会里得出来的经验,结果便造成一种只有苦痛与黑暗的人生观,大约现代文人中对于中国民族抱着那一片黑暗的悲观的难得有第二个人吧。”  相似文献   

6.
一《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庄书问世两千多年来,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过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影响。魏晋时代的嵇康公然宣称:“庄周吾之师也。”(《与山巨源绝交书》)宋人叶适说:“自周之书出,世之悦而好之者有四焉: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泊俗者遣其累,奸邪者济其欲。”(《水心文集》)章炳麟说:“命世哲人,莫若庄氏”。(《庄子解故》)鲁迅先生对《庄子》有很高评价:“其为文则汪详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曾说:“庄子固然是中国有数的哲学家,但也是中国有数的文艺家,他那思想的超脱精微,文辞的汪洋恣肆,实在是古今无两。”(《今昔蒲剑》)侯外庐先生在《中国思想  相似文献   

7.
<正> 释《影的告别》鲁迅写完《秋夜》以后几天,又写了《影的告别》。如果说,《秋夜》是通过各种自然形象所构成的一幅秋夜的图画来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那么,《影的告别》则主要是借“影”的独白来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情绪。高长虹曾经回忆道:“我初次同鲁迅见面的时候,我正在老狂飙周刊上发表幻想与做梦,他在语丝上发表他的野草。他说:‘幻想与做梦光明多了!’但我以为野草是深刻,他说了他象所译述的kupoin 的一篇小说的主人翁,是一个在明暗之间的彷徨者。我没有看见那篇小说,但野草的第二篇影的告别便表现得很明白。”(《走到出版界·写给彷徨》)  相似文献   

8.
<正> 关于《野草》的表现手法,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写道:“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胡了。”(《二心集》) “难于直说”的原因,研究者普遍归结于环境险恶。这是对的,但不全面。因为还有一些属于作者主观上的原因: 一,作者思想深处的激烈的矛盾。他说过:“我的意见原也一时不容易了然,因为其中本含有许多矛盾”(《两地书·二四》)。自己不甚了然的意见,当然“难于直说”了。二,作者对作品的社会效果的顾及。鲁迅是一个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伟大作家。他  相似文献   

9.
蒋光慈与鲁迅的一段史实 鲁迅先生在《伪自由书·后记》中写道: “现在使我记起了蒋光慈先生。” “事情是早已过去,恐怕有四五年了,当蒋光慈先生组织太阳社,和创造社联盟,率领‘小将’来围剿我的时候,他曾经做过一篇文章,其中有几句,大意是说,鲁迅向  相似文献   

10.
一九二五年初,鲁迅写过一篇《雪》,后来收在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一书中。《野草》大概是鲁迅著作中最难懂的一部,那原因主要在于其中的文章“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词就很含糊了……”(《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今天的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感到索解为难,是难免的。除了当时险恶的政治环  相似文献   

11.
说摩登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收录的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有这样一段话:“我这里也不想对‘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在鲁迅先生的很多杂文作品中都曾出现“摩登”一词,例如在《洋服的没落》中:“这洋服的遗迹,现在已只残留在摩登男女的身上”;在《赌咒》中:“我回答说你知道现在是什么时代,现在是盗也摩登,娼也摩登,所以赌咒也就变成宣誓了”。“摩登”不仅在鲁迅的作品中,在那个时代的许多作品都曾出现过:(1)生平最恨小城镇的摩登姑娘。(钱钟书《围城》)(2)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钱钟书《围城》)(3)说得更摩登…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说过:“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以华盖集续编·空谈》)李何林先生就是埋在我们活着人们心中的一个,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受人尊敬、崇仰、纪念。适值李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更激起了我对他的深切怀念。一九七七年五月一日,我去鲁迅研究室报到,第一次拜会了李先生。他和蔼地跟我说:“编写《鲁迅年谱》的任务很重,正缺少人手,你来得正好,非常欢迎。”这次会见,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头脑清醒、思维严密、说话明确、干脆利落、既严格认真,又和蔼可亲。话虽不多,但份量很重。一方面使人觉得平易近人,另一…  相似文献   

13.
<正> 在我的书桌上,放着一本冯沅君先生(笔名淦女士)创作的《卷葹》,这是鲁迅先生主编的《乌合丛书》之六。这本小小的集子,当时只出了三千册,于一九二七年一月由北新书局印成,可以说是《乌合丛书》中最薄的一本。但鲁迅先生从编辑到出版却为它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如《卷葹》的封面,他就亲自写信给画家陶元庆,要陶元庆精心地加以设计,并且根据王品青的要求提出:“将书名‘卷葹’两字,作者名用一‘淦’字,都即由你组织在图画之内,不另用铅字排印。”还特地介绍这本书:“内容是四篇讲爱的小说。卷葹是一种小草,拔了心也不死。”鲁迅先生对封面设计提出的要求是那样细致、具体。后来因为司徒乔已为《卷葹》画好了封面,鲁迅先生又致函陶元庆说:“兄如未动手,可以作罢,如已画,则可寄与,因为其一可以用在里面的第一张上,使那书更其美观。”他考虑得如此周到,为美化书面的装帧费尽心血。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契诃夫的作品和作风有若干相似。1944年郭沫若在《契诃夫在东方》一文中发表过这种见解。 1936年苏联《真理报》刊载的一篇文章写过:“外国的批评家以鲁迅先生的作风比之契诃夫的作风。”契诃夫的祖国的作家法捷耶夫同样说:“在同情并怜悯‘小人物’但同时又了解他的弱点的这一点,鲁迅与契诃夫是近似的。”  相似文献   

15.
从自我否定中走向新生──论鲁迅《野草》的死亡意识李玉明《野草》是鲁迅由外在的社会批判文化批判转而凝祝自身解剖自我的产物。如果说,《呐喊》、《彷徨》和鲁迅的大量杂文更多地见出鲁迅对现实社会“病根”的针砭,体现着他“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人道主义情怀,那...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作者是王世贞(包括其门人),这在明清两代信奉者甚多,已成公论。但是,到了现代,“王世贞说”遭到了鲁迅、郑振锋、吴晗这些名重一时的大学者的否定。鲁迅与郑振铎的否定,并没有对“王世贞说”构成多大的威胁。吴晗先生则不同,他的否定是建立在严肃详尽的考证基础上的,可谓是对“王世贞说”的“致命的一击”。吴晗的结论为不少学者、包括郑振锋先生在内“靡然风从,群相应和”。自此以后的60多年间,人们开始搜索新的目标,“李开先说”、“贾三近说”、“屠隆说”、“王稚登说”等等便应运而生。应该说,这些研究都是很严肃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散文诗《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文化文本”的最具特色和独创性的代表。它是一位中国作家作为“现代灵魂的受难者”的独白 ,现代性是其标志和显著特征。本文试图透过《野草》中诸多奇异而深邃、朦胧而引人深思、绮丽而发人深省的寓意性、理念性的意象和种种凄艳、奇诡、新鲜、形象、独创的象征 ,来分析一下鲁迅这位伟大的先觉者在《野草》中所透露的“家园”情结———对故园的思恋、对精神家园的执着和对传统的回归。首先是《野草》中的“故园情结”。应该说鲁迅对故乡的感情是复杂的 ,爱憎交织 ,很难一言以蔽之。在现实层面上…  相似文献   

18.
研究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道路问题,实质上就是研究鲁迅先生究竟是怎样地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问题。人们之所以能够比较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和比较自觉地掌握客观规律,总是需要经过一个反复的不断实践的过程的,鲁迅先生自然也不能例外。事实上,鲁迅先生整个思想发展过程中,是一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或离开过革命的社会实践的;他在发展过程中的每一具体步骤的各种思想、言论,无不深深地打上了阶级斗争的烙印,具有十分鲜明的实践性质。鲁迅先生整个思想发展同样证明:认识来源于实践。可是,近几年来在关于研究鲁迅先生的“思想演化”——即探讨他如何认识客观真理的具体过程问题时,有人却认为鲁迅先生是通过抽象的“对思辨世界的勇敢的探寻”和“痛苦的自省自讼的过程……才能逐渐认识真理和人民”的,这就是一种完全和实践的过程相对立的所谓《心灵的历程》。在这里,我们和《心灵的历程》作者存在着原则的分歧:我们认为鲁迅先生的认识的基础在于实践,这种实践是具体的社会实践,其主要内容是他积极参加了改造社会的阶级斗争;《心灵的历程》作者却把鲁迅先生个人的意志活动、精神活动看作实践,其主要内容则是“他那自省自讼精神的寻路者的心灵世界”发生“变化”而已。从这样的一种实践观出发,《心灵的历程》全书通过“上篇”对《狂人日记》的分析,证明这篇作品是鲁迅先生“在民主启蒙运动中,当他谛视人的心灵深处,他就愈是感到时代力量的强大和战斗的鼓舞”的产物,而“狂人形象的精深、博大的意义”则在于“从狂人的生活实践和思想探索的程途中,他的性格合乎规律地发展起来”,“那震颤的心灵的琴弦,……显现了战斗者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空前地表现了美将获胜的这一新的欢乐的主题。”在“中篇”里从分析鲁迅先生一系列的关于知识分子的小说中,说明“鲁迅笔下的每一个形象”和“每一个小小的心灵世界”“所联成的心灵历程的河流里,异常清析地反映了鲁迅自己的心灵航行的一段经历。”在“下篇”中更进一步通过《一件小事》等第一人称的小说、《过客》等散文、《华盖集》和《两地书》中所提到的“我”字,统统集中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即鲁迅先生自己本人的化身,从而说明这一切便是他“在各种不同环境中的经历和内心活动”的反映,最后并得出了“只有通过一个思想上的艰辛的痛苦的自省自讼的过程”,鲁迅先生“才能逐渐寻获新的道路,才能逐渐认识真理和人民”的结论。从表面上看,《心灵的历程》在全书的个别地方也提到了鲁迅先生“重视实践”、“实践丰富了鲁迅的认识”等等,但是由于作者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致使自己的研究走向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反面。  相似文献   

19.
鲁迅作为 2 0世纪最伟大的中国作家 ,无论是他的文学观念、批评实践还是艺术创作都打上了中外文化交融的烙印。鲁迅所受的外国文学的影响是多元的 ,但他主要接受的是俄国文学 ,在俄国文学中 ,契诃夫又是他“顶喜欢的作者”。① 鲁迅与契诃夫文学从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到美学追求都有着深刻的相通之处 ,契诃夫作品中所体现的“忧郁情怀”正是鲁迅在自身创作中注意借鉴并加以创造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忧郁情怀”自始至终充溢在《呐喊》、《彷徨》、《野草》之中 ,成为鲁迅作品中的基调。契诃夫成熟时期的作品 ,叙事元素都是日常事 ,却饱含…  相似文献   

20.
张承志敬重鲁迅先生。在张承志的字典里,“先生”二字是“尊称特指鲁迅先生一人”的;他引鲁迅先生为同类,决心“将心比心,以血拭血”;他赞扬并实践鲁迅先生的“过客精神”;他还通过自己的小说《金草地》呼唤这种精神。 《金草地》是张承志1994年根据自己1987年的《金牧场》改编的长篇小说。它讲述了主人公向一名真正牧民的蜕变;他与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