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一多身为现代诗人和学者,在诗歌创作中以其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表现出"诗中有学",从诗歌转向学术研究后,仍然保有了作为诗人的性情、思维和品格,使得学术研究带有鲜明的诗性特征而"学中有诗",这不仅表现在闻一多主要以古代诗歌为研究对象之中,而且在他的整个学术研究过程和研究世界里都体现出一种诗性思维,以不同于科学性的逻辑思维而表现出他思维品格中的本真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学术研究中的直觉性和诗意化的想象,诗性思维保证了他在学术中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闻一多基本上停止了诗歌创作,兴趣转向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经历了从诗人到学者的文化身份转变过程。这次文化身份转变具有特殊的意义,表面上看,诗人与学者的文化身份是对立的,但其内在文化心理却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存在统一性。换句话说,闻一多的文化心理是统一的,一以贯之的,改变的只是表达的方式和载体而已。反映在其学术研究中,无论是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在精神、研究方法还是研究的语言表达方面,都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诗人与学者两种文化身份的融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从闻一多“自我奉献型”人格和关于月亮、太阳、大雁、黄昏的经常性的意象选择的深层内涵中可以开掘出他的烙印民族文化性格的心态和思维形式,从而探寻到中华民族积极的文化品格在闻一多身上长期熔铸所形成的诗性菁英所在。家园意识、孤独意识、死亡意识也相当独特地锲入了闻一多这一民族性极强的深沉心态之中,它可以理解为现代中国知识者的心灵史,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哲理在现代诗歌中极好的一种表征,并充分认识到闻一多诗歌的这三种生命意识以传统文化的人格美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强健不息的精神活力和坚韧意志。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与鲁迅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精神的代表.一方面,他们虽持有以身许国的同一人生计值标准,但因各自拥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与文化思想而表现出迥异的精神特征:前者终生不改英雄情结,后者饱含深刻的孤独意识。另一方面,他们不同的精神特征又最终导致了各自不同的人生实践:前者受古典人格的制约,由叛逆回归传统;后者具有清醒的“历史中间物”意识(现代人格),毅然与传统决裂。追溯梁启超和鲁迅的精神历程,对后人理解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冉冉的诗歌创作以强烈的主题意识和自我重塑精神,从地域、民族和性别三个维度纵深地拓展了诗歌空间的主题内涵,表现出自觉而鲜明的空间意识,不仅对丰富当下语境中现代汉诗的书写空间具有启示性价值,而且也使得诗人在进入“中年写作”阶段后实现了诗歌艺术和精神追求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现代小说表现了一个极有深意的艺术世界:自己太多的梦想与追求在残酷现实撞击下形成了碎片。郭沫若对这些碎片用新的人生体验与感悟重新进行检视和整合,于是他的作品表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意识及生存困境的思考,对历史重负中的芸芸众生的生命意识、生存方式的艰难感悟,对中国革命前途的乌托邦寄托,对弱小民族的弱势心理与克服弱势心理的复杂过程中的艰难抗争,在历史的行进中,身陷历史进程的局限与历史的必然要求之间的两难选择。所有这一切构成了郭沫若精神灵魂的裂变图,对此的整体表现与艺术的整体把握,构成了郭沫若现代小说的独特的艺术世界与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7.
作为民族众多 ,并且相对封闭和独立的中国西南区域 ,其少数民族诗歌创作 ,有其独特的文化生存背景。本文分析了这一区域的诗人们在种种具有隐喻、具有象征和寓意色彩的民俗风情以及古老文化的历史积淀中 ,以诗的意象舒展着个性生命 ,从整体上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历史、伦理、情欲等基本主题 ,从而完成了他们诗作文化寓言设置的精神指归  相似文献   

8.
爱国诗篇是闻一多诗作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文学史家朱自清曾多次称许闻一多是抗战以前“唯一的爱国诗人” ,对此 ,学术界似乎缺少比较集中的关注和比较精细的解读。笔者认为从文化视角阐释 ,其“唯一”表现为在爱国情感中置重于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敬重 ;在以抒情言志为情征的诗歌文学中强调理智的爱和具有理性精神的鉴赏意味的诗思 ;从理想的视角阐释 ,其“唯一”表现为闻一多诗作中的理想求索是以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为中心的  相似文献   

9.
1950年代穆旦的诗歌创作延续了他通过诗歌“完成自我”的主题,但其重心是向融入“群众”倾斜。分析诗人这一时期的心路历程和创作的10首诗歌,可以看出到“群众”中去是穆旦人生理想与诗歌创作的中心意识,但这种自我完成的尝试并不成功;准备努力融入“群众”中去的诗人最终不得不接受来自群众的批判,这构成了穆旦生命历程和中国文学史上耐人寻味的一幕。  相似文献   

10.
汉语写作民族性和本土性的自觉意识的形成 ,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息息相关。自我身份意识的确认 ,是汉语写作能否参与文化大语境交流并获得文化认同的关键。“中国形象”在百年中国现代性历史中的发展充满艰辛和问题 ,中国形象正在被世界重新认识和阐释。在全球化时期 ,汉语写作的意义在于传承和拓展中国精神的文化表达形态 ,亟需在文化创新和精神推进层面向世界展示东方魅力  相似文献   

11.
“诗人——学者——战士”是闻一多追求一生的思想脉胳和人生志向,透视着他做为一个中国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肉关系。他以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人类留下了不朽的诗篇,用全部的身心和奋斗树起了一道精神的丰碑。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得是一条吸收、迷恋、反思、钻研、扬弃的道路,构成了他壮丽的生命三部曲。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批判是影响他一生的精神根源,是他强大人格形成的灵魂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致力于诗歌创作倾心学术研究是他取得重大成就的必由之路。透过他最壮烈的牺牲和他最为骄傲的著述即生命的最后完成,并非可以简单地解释为接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和判断后,获得的人格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培养他,拯救他的土地。  相似文献   

12.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历来都受到极高的评价,它对后代很多诗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建安之杰的曹植,他的诗歌创作也深受其影响。本文主要从思想意识形态和艺术表现方法两个层面展开,浅析《古诗十九首》中生命意识、悲剧意识、象征手法、文人精神和民间文学相结合的创作精神等对曹植诗歌创作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是中国新诗史上“新格律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他也是中国杰出的学者和民主战士。纵观其诗歌创作的历程我们发现,诗人的诗歌创作风格发生着嬗变。作为学者,他坚守着“唯美主义”的创作立场,但最终,他成了一名不屈的战士,其创作立场转向了“爱国主义”。我们从他的转变中感受到了一个诗人所经历的心灵的超越,感受到了他带给我们的巨大的精神震撼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闻一多以屈原的方式深入民间,接近民众,获取了源自生命最深处的精神力量;刻苦钻研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弘扬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思想,以脚踏实地的现实态度服务于抗战的时代需要;自立自强,坦诚公正地对待生活与工作,建构了一种抗战环境中典范性的学者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不仅在他个人的人生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且对置身共同历史境遇中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而言也具有鲜明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形象的跨文化生成对加强中外文化对话交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一直伴随着学科话语的自我反思,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众多中国学者从中国形象与西方历史、社会、文化语境关系入手,对中西文化交流中生成的中国形象进行描述和阐释。文明互鉴视域下的文化空间引发了现代中国学者的民族文化主体意识觉醒,促使其反思传统学术,拓宽比较视野,重视文本对他者的想象性建构。在跨文化的语境中,中国学者始终坚守中国人的身份立场,以文明互译的形式开辟出中国形象的跨文化建构新路径,推动了中国形象的跨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16.
致力于探讨宇宙世界本原和人类历史奥秘、具有科学热情和求知倾向的希腊文化 ,在历史流变中敞开了胸怀 ,拥抱致力于探讨宇宙世界目的和人类生存意义、具有伦理热情和信仰倾向的基督教文化 ,并与其共同担当起了西方文化实践的历史使命。中国文化的儒道互补和历史伦理交融终归因为其内涵的位移而难以构成自我圆通的文化教理。佛教关于生死轮回、因果相续的人生解说里既有吻合儒家、弥补道家的社会伦理关怀内涵 ,又有吻合道家、弥补儒家的超验心灵解救允诺。中国人很容易地接受了佛教的思想 ,并将其作为与传统儒家伦理政治哲学、道家人生审美哲学相沟通的非常圆通的精神哲学。  相似文献   

17.
受基督教文化影响,从五四时期开始,中国诗人就在诗歌中尝试采用基督教观念和意象,为新诗输入新的意识与内涵。结合不同时期基督教被中国诗人接受的情况,该文主要从爱的意识、忏悔意识、救世观念和自我救赎4个方面探讨了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现代诗歌中的表达,并分析了由此而给中国现代诗歌带来的新维度及其具有的意义。这种新维度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牟心海诗歌创作经历了社会巨大的历史变迁,他的诗歌创作是处在变化之中。在自我言说中选择了厚重的思维向度,看重空灵的精神内涵,生活中那些喧噪之气被大幅度消解了。在人生的空旷大背景中沉思,写出《身影》等有着相当思考重量的力作。牟心海从青年到老年一直笔耕不辍,不断更新旧我,使诗达到全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早年接受基督教的洗礼,有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又是他人格的特定表现,所以他后来虽然抛弃了基督教的信仰,却又先后信奉"艺术"、"创造"和"人民",始终保持了信仰者的心理形式.闻一多需要有一种远超出个人存在价值的精神尺度,使他能在遭遇挫折时通过确立新的人生目标来规避消极情绪的影响,而当他认准了新的方向后又能坚毅地前行,在危急关头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信仰者的心理构成了闻一多性格极为重要的部分,影响了他在关键时候的人生选择,决定了他在重要问题上的政治态度,从而使他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成为独特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20.
:远泰是以“阳光诗人”的形象亮相于中国当代诗坛的藏族新生代诗人 ,他最主要的创作成就体现在经历十余年历程而写的“阳光三部曲”之中。在这三部诗集中 ,远泰热情讴歌了这片神奇的高原和高原中生活的人们 ,也展示了自我与母族血脉相通的内在关系 ,融入了对藏族历史文化和生态发展的深沉思考。本文按三个诗集出版序列 ,分析了远泰诗歌创作中“返回母体”、“根部情结”、“地域意象”体系、“藏式汉语”词汇和“民族反思”等现象和问题 ,总结了远泰诗歌创作中的心路情感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