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作为伦理学命题出现的动物权利论,在西方及我国法学界得到了部分学者的支持,他们提出了动物应当成为法律主体,享有法律权利的主张。从法学或者法律的角度主张动物权利,不得不面临动物权利法定化的困境:动物主体如何确定,权利内容为何,如何实现权利?这些问题在目前的法律架构中是无法解决的。事实上,动物权利的初衷也是为了保护动物,但它却无法法定化,在社会现状及立法技术条件下,真正能行之有效的动物保护立法策略仍然是动物福利。  相似文献   

2.
动物福利立法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物福利立法在我国还是一个新颖的有点儿难以接受的问题,这需要对动物福利立法中的价值问题作一个清理。功利主义动物主体论、权利主义动物主体论、整体主义动物主体论已经在理论上论证了动物的主体地位。将动物上升为法律主体的要求也由来已久,并已付诸法律实践。在我国的动物福利立法中,其价值选择应是将动物作为法律上的类主体。  相似文献   

3.
《德国民法典》第90a条"动物不是物"的规定是基于环境伦理学有关动物应成为权利主体的主张出台的,它给整个法学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似乎动物的传统法律地位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动物取得主体权即成为权利主体即将成为现实。但是自然体权利论在理论上无法自圆其说,环境伦理学上的主张并不能等同于法律学的共识,德国法上的规定也并不意味着法律上权利主体的范围已扩张至动物,动物的法律地位仍然不可能是主体。  相似文献   

4.
《德国民法典》第90a条“动物不是物”的规定是基于环境伦理学有关动物应成为权利主体的主张出台的,它给整个法学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似乎动物的传统法律地位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动物取得主体权即成为权利主体即将成为现实。但是自然体权利论在理论上无法自圆其说,环境伦理学上的主张并不能等同于法律学的共识,德国法上的规定也并不意味着法律上权利主体的范围已扩张至动物,动物的法律地位仍然不可能是主体。  相似文献   

5.
动物权利论主张将动物纳入法律主体的范畴,但是要成为法律主体必须满足这一逻辑前提,即作为法律秩序内的成员必须对法律秩序和共同规范怀有内在的认同感和自愿服从的义务感,这一逻辑前提决定了理性能力是成为法律主体的必备条件。而动物不具备人类的理性能力,因此不能也不应当成为法律主体。  相似文献   

6.
动物纳入权利主体范畴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环境伦理学的升华 ,即由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的转变 ,动物的权利、动物在法律关系中的地位等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亟待学者们的探讨与解决。在诸多问题中 ,民事主体与动物的联姻 ,备受青睐。动物是否能纳入法律关系主体范畴 ?动物是否能成为有限的法律关系主体 ?如之 ,其对民法体系的震撼与权利义务的失衡又将如何得到改观 ?公法与私法如何最大限度融合 ?……等等 ,都值得我们备加关注  相似文献   

7.
从逻辑上讲,并非不能将法律人格赋予动物。动物权利的保护,不应作为客体保护,而应作为主体来保护。主体的产生,乃是根源于社会利益和权利保护的需要。而主体在形成后也在不断扩张,诉讼实践就是主体扩张的重要动因之一。文章从主体、法律主体、民事主体、诉讼主体而及动物,以动物的生命权为核心,力图确立动物的法律主体地位。通过对动物主体地位及动物权利的论证,对人类中心主义法理念予以解构。   相似文献   

8.
作为与人类同为生命体之一的动物,在当下,对其究竟要如何予以保护已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民法学者与环境法学者对该问题的争执也是不相上下,争执的焦点在于对动物的保护是否必须通过改变动物的客体地位,使其获得法律主体地位。从民法与环境法的关系来看,动物不可能成为人类法律的主体,动物在法律上仍然是特殊的客体,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特殊规制,以达到保护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看家狗长期栓在铁链上"引发了作者的法学思考.文中阐述了动物能否成为法律关系主体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动物事实上享有权利(至少是伦理上的权利),动物至少享有不受虐待权、群体生命权等权利,权利冲突应得到综合平衡的双赢解决,违法犯罪救济应更具科学性和积极性.中国应顺应自然规律和国际潮流,出台全面的动物保护法,促进动物的法律保护,填补动物保护法律真空.  相似文献   

10.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兴起引发了法律领域内动物是主体抑或客体的激烈论争。动物主体论者.力争主体不是专属于人的概念,试图颠覆和消解现行的法律主体标准。动物客体论者针锋相对地反驳道:主体就是专属于人的概念。法律大厦不是轻易能摧毁的,动物主体论的实质终究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1.
欧美国家动物保护立法实践源远流长,他们为动物的立法详细而周到,为动物立法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现代法学研究中,对动物权利争议的焦点在于动物能否成为权利主体。把动物作为权利主体的观点,是对传统法学研究范式的挑战;而且,世界范围内的动物保护立法实践,已经证明了动物享有权利的可能性。从学理上讲,对动物权利的保护也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机械主义动物观、间接责任论、人道待遇原则到不被作为物来对待的基本权利等一系列西方历史上不同学者关于动物权利的著名理论进行梳理、概括,中国动物权利保护应采取的立场是:应该把动物看作是一个生命主体,而不是人的财产,动物与人一样能够感受到痛苦,所以,我们应该善待和爱护动物。同时,在我国现阶段,应该加强保护动物权利意识的宣传,并制定中国的动物福利法。  相似文献   

13.
动物保护伦理是环境伦理学中非人类中心主义流派里的一个重要分支.彼得·辛格的动物解放论是关于动物伦理的现代讨论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与以往以人类为中心的动物保护主义不同,动物解放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于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平等原则和功利原则,它主张从"动物的解放是人类解放事业的继续"出发,把道德关怀的对象直接扩展到动物身上,从而让动物拥有道德地位,以此从外部、强制性地限制人对动物的伤害行为.  相似文献   

14.
动物福利与动物权利之法学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主客二元法律结构和由该结构所维护的法律秩序之下,从法理学和伦理学的角度,对动物权利和动物福利在法学上的应用可行性进行了论证。结论是法学上应采用“动物福利”而非“动物权利”。最后本文对法学上的“动物福利”与动物保护学、动物伦理学上的“动物权利”之间的学科转化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究竟有没有一种作为道德基础的不变的人的本性?道德理论有没有一种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惟一的客观性和合理性?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和说明我们的道德理论和辩护方式的多样性和合理性?这些问题是后现代道德理论争论的焦点,是有着重大的现实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以美国后分析道德哲学的发展、争论为线索,对以上问题作了初步的历史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对动物能否拥有“权利”这一问题的回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权利”概念本身的理解:把权利理解为主体自由选择的能力还是理解为生命生存的能力。而对权利概念的不同理解基于人类生活世界的历史性变迁,在生态危机已经威胁到人类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的时代背景下,赋予动物以正式的法律权利不是不可思议的天方夜谭,而是挽救地球文明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7.
汤姆·雷根作为动物权利运动最杰出的代表,曾经用大量充满激情的语言呼吁动物权利,但由于对动物权利理论的来源、存在基础、保护范围的界定等方面缺乏具有说服力的论证,在实践层面其所主张的"空笼理论"也不具备现实的可行性。但不容否认,动物权利理论作为一种现实的理论表现形态,仍不失为人类伦理学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