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汉魏六朝别集类中,收有清末王闿运撰写的《哀江南赋注释》一卷,视为庾信《哀江南赋》的一个注本,这是收书的失误,该注释是王闿运为自己的作品《哀江南赋》所撰。  相似文献   

2.
对庾信的创作只用“乡关之思”来解读未免失之偏颇。本文旨在以“求官”说来分析庾信在建德年间的创作 ,重新辨析庾信部分作品的主旨以及其在北朝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3.
~~新野庾氏与颍川庾氏关系考——以对庾信《哀江南赋》之“我之掌庾承周”的考察为中心@矢(山岛)美都子$日本亚细亚大学!日本东京都武藏野市吉祥寺本町3-2-5-203~~~~~~  相似文献   

4.
说“维扬”     
扬州为古代九州之一,维扬是扬州的别名。《尚书·禹贡》有“淮海惟扬州”句;《尚书》与《毛诗》,“惟”、“维”相通,“维扬”由截取“惟扬”而来。后多见于诗赋词曲史志,尤以诗词为最。历代不少著名诗人,都曾以维扬作为描述与歌颂的对象。如齐梁庾信《哀江南赋》,有“淮海维扬,三干余里”;唐刘希夷《江南曲》,写“暮春三月晴,维扬吴楚城”,  相似文献   

5.
庾信《哀江南赋》的接受在清初掀起高潮,注本的不断涌现是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本文对清初九个注本的注者、注释特点、存佚及流传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指出寄托故国之思、创作借鉴、迷恋考据,是当时文人热衷注释《哀江南赋》的基本原因。清初《哀江南赋》注本不但生动反映了文人心理的变迁,也是了解当时文学和学术思潮的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庾信入北以后,常作“乡关之思”。这不是一种简单的现实欲念,而是类似于形而上的宗教情感。它固然寄托了庾信对故国的真挚爱恋,但它更表达了庾信对梁朝的一种赎罪心理。诗人把关之思作为自己以梁朝旧人仕奉魏周的一种补偿,来维系心理的平衡。同时它也是庾信在前踬后的人生旅途中,喇喇将倾的精神大厦的有力支柱。  相似文献   

7.
论庾信后期诗歌创作的特点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来对六朝的诗歌评价甚低,但对庾信的作品却多有推崇。如杜甫称“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咏怀古迹五首》).又如陈沆认为庾信的《拟咏怀诗二十七首》成就很高,“诗史之目,无俟杜陵。《哀江南赋》,与此表里”(《诗比兴笺》)。从杜陈二氏的意见来看,庾信之所以受到推重,盖主要在于其后期的诗歌创作,有着较强的写实精神,内容比较丰富,情感比较深刻,描写比较真实。但是,如果仅仅如此对其后期诗作不加分析地予以肯定,那么,我们对庾信的认识,仍然将是笼统而又模糊的。庾信后期的诗歌创作,的确具有写实的特点,但在不同的阶段,其写实的程度不同,其艺术成就也有高低。  相似文献   

8.
古文考辨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哀江南赋》写作年代考辩关于《哀江南赋》的写作年代,有庾信入北后早期和晚期两说。陈寅恪论本赋作于公元578年庾信66岁之时,也即他去世的前三年。其主要论点是根据赋中“天道周星,物及不反。”“零落将尽,灵光岿然。”而来。他认为岁星一周之后是天和元年,而其时王褒尚在,不能说灵光独存。所以只能是作于岁星再周之后。然而此说有两点不妥。其  相似文献   

9.
《哀江南赋》是庾信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以史诗之笔深切描写了梁朝由盛而衰以至灭亡的全过程。作品中无论是对历史事件的途述、历史人物的刻画,还是在典故的选择上,都深刻体现了他的亡国之痛和对历史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0.
阮籍的《咏怀》诗主要表达了两个主题:一是变幻莫测的时事所激起的盛衰之叹,二是身处乱世而悟出的人生哲学。庾信一生中经历了两次大的祸乱,由南入北,饱受了逃亡与羁旅之苦。相似的人生处境,使得阮诗成为庾信取法的对象。文章分析了庾信《拟咏怀》对阮籍《咏怀》诗"荣衰""生死"两个主题的接受,及《拟咏怀》中"乡关之思"对阮籍《咏怀》诗主题的深化。  相似文献   

11.
作认为陈寅恪先生据杜甫《咏怀古迹》认为《哀江南赋》中“用无赖之子弟,举江东而全弃”二句即“指武帝事而无赖子弟指侯景”一说认为不妥,并据同“王子召戒”句主要应指引狼入室之临贺王正德。又旁引东魏杜弼为证。同时作指出,谭天璧,纪馥华选注的《瘐信诗赋选》中“用无赖之弟”句注亦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12.
对庾信后期诗赋等情性之作主旨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决定庾信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是他后期情性之作,而情性之作的主旨不是“乡关之思”,而是复杂的节操意识。真正造成他晚期诗赋取得极大成就,造成赋境大变,并在艺术形式上有所创新的主要原因是他执着于“节操意识”的艺术外化。  相似文献   

13.
《枯树赋》是庾信的一篇很具个性的咏物抒情小赋。但是,《枯树赋》究竟写于何时?它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历来很少人进行深究。因而对于此赋的主题和寄托,自给《庾子山集》作注的清人倪璠认为是“乡关之思所为作也”,并引唐人张鷟一段话进行说明后,不再有人执异议或进行新的补充研究。倪璠引张鷟《朝野佥载》云:  相似文献   

14.
庾信研究是20世纪以来学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从时间上来看,可以1949年、1978年为界分为较为明显的三期,经历了由承传新创到曲折演进再到深入拓展的嬗变历程。从表征来看,庾信研究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几个热点:庾信年谱考订、作品系年校正和文集整理评介;以《哀江南赋》为焦点的庾信赋文研究及争鸣;以《拟咏怀诗》为核心的庾信诗歌研究及论争;以"文风"为主导的庾信文学作品艺术成就研究;庾信"人格"评价、文学史地位及影响史研究等。  相似文献   

15.
梁武乱政,侯景反噬,萧纲惨遭篡弑,令人同情;而其和同无方,常怀妥协,于家国丧败,无所用力,又令人扼腕.回视当时人的追叙文本,《哀江南赋》中的萧纲形象颇为模糊,几乎淹没于家国丧败和才士流离的典密叙述中,却又多层互写,精义复隐,史识文心俱在.即此可窥庾信“春秋左传学”一斑.  相似文献   

16.
纵观庾信后期的创作,可以说有两大主题贯穿其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乡关之思和隐遁之念。这两大主题的形成,应从庾信入北后的政治、文化、生活环境的状况及由之引起的庾信思想感情的变化等方面去予以说明。梁武帝承圣三年(554)十一月,万纽于谨攻下江陵,庾信遂被留北不遣。接着,在江陵被捕的一群梁朝文人学士也来到北方。据一些记载,他们在北方都受到了极好的对待,如《周书》卷四十一《王褒传》谓江陵陷后,褒与  相似文献   

17.
曹雪芹家世考实周汝昌(一)曹氏家世为何需考?曹寅的门人郭振基为《楝亭诗钞别集》作序,有“公家世华胄,位望通显”之语;然而曹寅向康熙帝奏报公私诸事时,却常常需要点出他先人是“包衣老奴”,自身是“包衣下贱”,“包衣”即满语“奴仆”之音义。及雍正夺位,还骂...  相似文献   

18.
庾信入北后的持节愿望、乡关之思、隐遁之念等心态有时通过种种繁富的动植物意象的运用含蓄表达出来,这是其后期之作呈现出幽冷蕴藉的美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黄庭坚是宋代伟大的诗家,其诗歌创作上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对庾信诗赋的接受,主要体现在:黄庭坚将庾信作为"忧愁诗人"的典范,肯定庾信的"乡关之思",以之为"凌云健笔"文风质素,他常自比庾信,阐扬庾信"哀愁"精神;黄庭坚承传了庾信"抒写性灵"思想,在创作上主张"吟咏情性",通过书写净化苦闷心灵,释放人生怨愤,调和社会矛盾,做到"哀而不怨";黄庭坚自觉论析和实践庾信"诗法"技艺,将庾信诗赋定位为"不使句弱""不使语俗",肯定庾信诗赋"清新""气韵深稳""有趣",篇章"可为楷式",创作时不少字、语词、句式乃至意象、典实等均从庾信处继承和袭用,并在庾信诗文的基础上,通过"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方式,变化生新。  相似文献   

20.
杜甫与庾信晚年都因漂泊异乡而在其作品中表现出浓郁的恋乡情结,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这一传统主题的内涵。本文着重比较分析两位诗人因身世经历、人格境界、政治理想的差异在乡关之思这一共同的主题中所表现出来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