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是《楚辞》的奠基人,也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融合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的《九歌》描绘了楚国独特的山川景色和风俗民情,最能体现楚文化绚丽华美的特色.但《九歌》的创作也受到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其中的情事和总体艺术构思均来源于《诗经》中的《国风》.在表现手法上,对《国风》也有借鉴,无论是绘景状物,描摹人物神态,刻划矛盾心理,都和《国风》中的句子有相似之处.由此可见,《九歌》正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交错为文.遂生壮彩”的民族瑰宝.  相似文献   

2.
《国殇》撷自《九歌》.从王逸编次《楚辞章句》以来,对于《九歌》的写作年代、生活基础和原始面貌,同异参互的见解一向就相当多,迄今尚未统一起来.因此,要了解《国殇》,不能不涉及整个《九歌》,并且仔细考校各种说法,择善而从.《九歌》其名,源存古远,屈原创作的《离骚》、《天问》以及郭璞作传的《山海经、大荒西经》都曾提到过.但是,屈原的《九歌》与之名同实异,其大部分材料是从楚国流传的祭祀巫歌采集来的,然后经过他创造性的整理,润饰和改写,方才蔚为奇葩.这一点,基本上已成定论.分歧在于,作品到底写于何时,所为何由.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如何评价屈原的政治态度,及其《九歌》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所以千百年来众说纷纭,难以调和.不过究其大端,无非是两大类,即“放逐时作说”和“怀王时作说”.  相似文献   

3.
《九歌》与殷商祭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歌》是楚国祭神的乐歌。关于其所祭诸神的性质,近代学者有不少新说,而此种祭典的渊源,则很少有人言及。只觉其中有些问题很难捉摸,如《九歌》如何只祭东皇、东君,而不祀西皇、西君?河非楚之望,如何要祭河伯?云师之祭不见于《周礼》,如何《九歌》会有“云中君”等。如果能将《九歌》祭典的渊源搞清,我想这些问题是不难解决的。笔者曾将楚、商文化作过比较,发现楚之政治文化多源之于商。如商人称官吏之长为尹,见  相似文献   

4.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云:“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丸歌》之曲。”这种说法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似乎当时的楚国只有“南郢之邑”的沅湘才有《九歌》那样的巫风和祭歌。这并不全符合当时中国的民俗民风和《九歌》本身内容所暗示给我们的事实,兹作如下辩析。 (一)《九歌》反映了整个楚国甚至中原都有的风俗  相似文献   

5.
《九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思想性看。《九歌》的出现誠然基本上是以宗教迷信为思想基础,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然而《国殤》表现了楚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思想;《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等展示了楚国人民要求发展生产、生活美好、人寿年丰、无災无害的願望;而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关于滇和昆明人的族属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兹将其争论中的几种观点简述如下。 关于滇人族属的争论 1 百濮说 汪宁生在《晋宁石寨山青铜器图象所见古代民族考》(《民族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一文中认为:“滇”人及其他椎髻民族是西南的土著居民,他们应属于“百濮”之  相似文献   

7.
根据金文,楚国和秦国都出自高阳,因此互相支持,又臣服于周。而楚早期在炎黄之战时,散居各地,主要分成三部分,所以称为三楚。楚辞文化,主要来自中原,所以在《天问》中由夏商周至楚国一路写下来。楚辞中的人物、鬼神也基本和周代一致,如《惜颂》中说的五帝、六神等。楚辞也不单单写楚国,如《九歌》中的冀州、东皇太一等等。楚国和周一直往来密切。过去,我们为了强调楚辞的个性,把“兮”说成楚语。实际上,《诗经》中有将近四十首诗出现“兮”,皆表示不良情绪。后来的墓志铭中也采取了这样的表达方式。所以,我们首先看到中华文明一体化,再了解差异性,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1937年,我在《语言与文学》第一期上发表了一篇《九歌非民歌说》,反驳那时候以胡适为首的《九歌》为民歌说、《九歌》非屈原作品论。①我在那时候提出了三项理由,第一、从《九歌》的祭祀制度上,证明《九歌》的祭祀是国家的祭祀,而不是民间的祭祀;第二,从《九歌》与汉代《郊祀歌》的比较上,证明《九歌》是楚国的宫廷  相似文献   

9.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九歌”基础上写定的 ,可以认为是屈原所作或创造的。《国殇》是为牺牲的楚国将士而举行驱鬼活动的主祭歌。《国殇》以外的《九歌》其他篇 ,主要是表现对九位天神地的恭敬、赞美和依恋 ,《九歌》中的神、巫、人、鬼关系 ,就是一个由人和巫迎请神、送行鬼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楚辞》是楚文化的杰出代表,而《九歌》则是《楚辞》(屈赋)中绮丽的篇章。这是一组美丽的抒情诗,极富艺术魅力。然而,古今研究者对它却歧见纷呈.异说最多。本文只打算就力之所及,掀开《九歌》帏幔的一角,对上古南楚巫歌巫舞的源流略作索研。作为“一家之言”,欢迎同行“争鸣”。  相似文献   

11.
楚文化特质新探石宗仁在楚国的族属与楚文化的研究中,有楚为“北夏说”、“东来说”和“苗蛮土著说’等几种看法,这种争论仍在深化之中。在探讨若干与语言有关的楚文化特质之前,我们应了解荆楚时代我国南北的民族构成状况。那时的夏人居住在北方黄河流域,而南楚则居三...  相似文献   

12.
从诗歌本身来看,《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改写而成的一组祭祀乐歌,是屈原继承和发展南方民歌的艺术结晶。《九歌》同苗族古代民歌有着紧密的联系,苗族古代民歌及苗觋神辞就是《九歌》的一部分原型,《九歌》明显留有苗族古代民歌的痕迹并与苗族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九歌》是一组祭祀神鬼的乐歌。《山海经·大荒西经》云:“夏后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辨与九歌以下”。《离骚》云:“启九辨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可见《九歌》本为古代神话中乐章之名。《汉书·地理志》记:“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楚国民间流传大量的神话传说,盛行原始崇教的祭神方式。祭祀时往往是歌、舞、音乐相配杂作,综合一道,既娱神鬼又娱群众。我们亦可视之为初期歌舞小剧萌芽。  相似文献   

14.
每一种文学现象的产生,都有极复杂的文化背景。这其中既包含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历史积淀,也存在着当时社会政治、民族心理、审美观念、宗教意识和伦理道德观念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因而,我们要弄清楚辞特质的形成原因,便应从楚国整个文化背景的角度去对它进行审视。一、巨大的历史断层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是由这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中所创造的。楚民族文化的形成也是如此。关于楚民族的来源,有北来说、东来说、西来说、土著说等。北来说以《左传》中“郑、祝融之虚”一句话为基本依据。但“虚”也作“墟”,既可作居住地解,  相似文献   

15.
文萃与信息     
毛泽东民族干部思想的特点 谢增泽、韦良在《广西民族研究》1994年第1期著文分析了毛泽东民族干部思想的特点:首先,把解决民族问题看成是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一部分,强调建立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其次,针对少数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相对落后的状况,强调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教育,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素质。第三,把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作为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特别强调民族干部之间的团结和合作。第四,从汉族“人口众多”和少数民族“地大物博”的实际出发,强调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文章还就培养民族干部的重要性作了几点分析:第一,要实行彻底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努力造就一支  相似文献   

16.
一、《国殇》与《九歌》的关系作为诗歌名目的“九歌”,来源很早.《离骚》中有“启《九辩》与《九歌》兮”,“奏《九歌》而舞《韶》兮”,《天问》也有“启棘宾商,《九辩》《九歌》”,似乎远在夏朝就出现了.《山海经·大荒西经》里也有“启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九歌》以下”的传说.《九歌》其实是屈原取民歌的形式,假借神鬼之名,抒发个人情感之作.也许是羡慕民间《九歌》之美,于是把自己的作品也命名  相似文献   

17.
《九歌》为祭歌说献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的《九歌》是一组什么性质的诗歌?对此,历来有不同说法,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祭歌说”。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云:“《楚辞》中的《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的乐歌的基础上,为朝廷举行大规模祀典所创作的祭歌。”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说“《九歌》是一套祭祀神鬼的舞曲”。司马昶根据《汉书·郊祀志》记载的“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获福助、却秦军”一语推测《九歌》是屈原奉怀王命作的捌神之词(见《屈赋微》)。《九歌》是祭歌吗?对此,笔者颇生疑  相似文献   

18.
伟大诗人屈原根据楚国祭祀乐歌修改加工而成的《九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古今《楚辞》学者对《九歌》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关于《九歌》的性质、来源及其祭祀特征等问题,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拟讨论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以就正于方家。 (一) 根据古籍记载,夏代祭天,用《九歌》之乐。 《山海经·大荒西经》云: 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三千仞,开焉得始歌  相似文献   

19.
宋代有李公麟的《九歌图》,元代又有张渥临李公麟和创作的五幅《九歌图》,由此组成了一个有关《九歌》中的神话形象的群体,带有以图配诗的性质。张渥在李公麟基础上,创造了九歌系列神话形象,以线造型,风格清新,形象飘逸,线条流畅,其白描线条如行云流水。《九歌图》使屈原《九歌》的文字形象获得生动的视觉审美形象,使楚国之神话形象得到更为广泛的流传,并加强了中国诗书画结合在同一平面的卷轴中这一民族艺术形式的表现力,使绘画与诗词、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完美的统一于一件作品之中,这使得张渥在中国人物画史上及中国神话形象的视觉图像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以“廪君”为首领的“巴氏蛮夷”,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部族,她与今湘、鄂、川、黔边界的少数民族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探讨古代“巴氏蛮夷”的族属及其源流,对于研究这一地区的古代民族问题,可能是有所裨益的。一关于“巴氏蛮夷”的记载,最早见于《世本》。但此书早已亡佚,其有关之佚文,见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其文云: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皆出武落钟离山。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