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英语科技论文摘要中的名物化结构的运用有利于提高摘要语篇的信息度、增强行文的客观性和正式性以及摘要语篇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2.
读《殷都学刊》1986年第3期姚汉铭同志《动词“名物化”问题新探》,很受启发,获益颇多。作者认为,应该在名词和动词的定义中,把“事”字逐出名词定义,添入到动词定义中去,并说所谓“名物化”实际是“事件化”,是动词自身固有的含义,从而否定了动词名物化的意义根据。甚有见地。但是,为了否定名物化,作者对名物化主张所凭借的两种语言现象说是“重谓式主谓词组”“重事式动宾词组”,这在笔者看来,值得商榷。文章说: 动词“名物化”主要发生在由“纯动词”充任谓语的主谓词组的两部分间加“的” 和由“纯动词”居动位的动宾词组倒位后在两者间加“的”这样的结构中。这两种结构  相似文献   

3.
王娟 《学术论坛》2012,35(12):183-186,210
系统功能学派认为名物化是实现语法隐喻的重要手段。名物化表面上是语法形式的改变,实际上却反映了在人类认知作用下非实物体要素被重新范畴化为静态实物体的过程,是语义概念化的结果,从而对小句和语篇意义产生影响。本文着重探讨名物化对小句内部功能结构的调整、语义要素重组以及语篇组织等方面的作用,展示名物化过程所引起的小句内以及小句外的语篇范围的一系列的转变,旨在进一步了解这种"能指"形式的选择动机以及概念和人际功能潜势,从而对于名物化的实质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动词、形容词“名物化”问题,自六一年朱德熙、卢甲文、马真等三位先生《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问题》的论文发表以来,已逐渐为“兼类”说和“动、形作主、宾”说所取代。可是,在八一年暑哈尔滨语法和语法教学会议召开前的几年中,“名物化”的提法不仅已经恢复,而且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八○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一书中,基本上把能回答“什么”一类的都算成是动、形的“名物化”用法,“名物化”的范围已从《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下简称《暂拟系统》)中的两种扩大至四种。同年出版的《新编现代汉语》则把“他的不来是有原因  相似文献   

5.
汉语语法单位应在语言和言语这两种不同层面上分析,而别为语言单位和言语单位,研究汉语语法单位就是研究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汉语动词、形容词"名物化"说的错误就在于没能有效区别这两种不同的语法单位。言语单位是从言语链条中切分出来的,而语言单位则是从切分下来的言语单位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言语单位体现的是差别性,而语言单位体现的是同一性。索绪尔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以及开创性的语言价值学说为我们解决汉语语法单位的同一性和差别性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英语的世界性及其历史文化特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欣 《江西社会科学》2006,(10):187-190
本文讨论了英语作为世界语言的广泛传播和运用,从英语的多种变体、英语语言特点和英语语言发展的历史和文化等方面,分析了英语成为世界语言的必然性,阐述了语言的发展变迁与其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对培养优秀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语言习得输入输出理论指出,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有助于学生无意识学习英语,培养交际能力。加强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等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措施,有利于营造健康的校园英语文化氛围,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入输出机会,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英语中的外借词主要来自澳洲的土著语言、美国英语以及其他移民语言。美国英语和澳大利亚英语自十九世纪初就开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早期交往以及十九世纪澳大利亚的淘金热促使美国英语渗入澳大利亚英语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在当今电子时代出现的"电邮与短信文本英语".从英语语言的发展趋势、英语词汇发展的特点、英语表达的简洁形式、社会语言学领域中对语言的标准和使用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提出把这一语言发展的新现象看作是一种新的英语语言变体.  相似文献   

10.
创造英语语言环境培养英语应用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理论研究、教学实践研究和问卷调查,提出创造课内外英语语言环境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通过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变革教学方法和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的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使语言输入、吸收和输出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使语言知识能够及时转化为语言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体知”的意义——从西方诠释学的观点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知"是中国哲学所特有的面对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方法,与西方近代主客二分的知识论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儒家的"体知"观念则更重在个体生命的修身成德和道德实践性的充分扩展,凸显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旨趣。作为认识社会、体悟人生的实践型智慧,"体知"重视内在的省察,反观自我之心灵,而非一味地逐于外物;强调个体生命的亲历性和在场感,将知识的获得和生命的直接体验融合为一体,视求知为一个知识内在化的过程。同时,"体知"又包含了身、心、灵、神等不同的层面,在社会实践的场域中,不断地反思和重构已有的历史意识。就个体生命而言,"体知"是一个接受教化、融入群体的过程,又是见证人类普遍精神、存续文明脉流的不息活动。  相似文献   

12.
意境的古代发生与近现代理论展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比较美学的角度看,意境的古代发生与近现代理论展开导因于中印直观方式和中西直观方式的两次交流。第一次交流发生于中古,以禅的空观对古人直观方式的影响为标志,结果产生了唐代山水小诗的意境。第二次交流发生于近现代,以西方直观和表现理论对王国维和宗白华的影响为标志,结果意境被奠定为古典美学的最高范畴。本文意在揭明:意境为刹那直观之产物,意境在感知方式、主客关系、时间意识诸方面有着特殊的规定。  相似文献   

13.
自然的玄化、情化、空灵化与中国诗歌意境的生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自然观大致上经历了老庄对自然的玄化、玄学对自然的情化和佛禅对自然的空灵化这样三个大的阶段。每个阶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导致了对美学和艺术的影响不同。其中,老庄对自然的玄化所带来的有无虚实的辩证法为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提供了精神框架,玄学对自然的热爱形成了意境诗歌情景交融的血肉之躯,而佛禅对自然的空灵化处理使中国古代意境诗歌在情景交融的形态和有无虚实的辩证结构中充满了生命的灵机。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产生和发展是这三种不同的自然观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陆离 《西域研究》2012,(2):23-29,142
唐代西域焉耆的龙家部族在788~794年间吐蕃进攻焉耆时归附吐蕃,首领龙王曾经觐见吐蕃赞普,率领一部分部族成员移居河西走廊地区,敦煌古藏文文书P.T.1089号中吐蕃凉州节度使衙署中的lung dor dmag pon(迁移之龙家将军)应为管理定居于凉州、甘州地区的龙家部族的吐蕃官员,晚唐五代时期龙家在西州、焉耆、凉州地区也有分布,宋代陇右等地的龙家部族则融合于当地的吐蕃部族之中,但仍保持有龙、龙家、陇逋、陇波等称号。  相似文献   

15.
关于历史主体性根源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创新研究的最大难点之一,是如何说明历史过程的能动性根源。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客体的角度,唯心主义立足于主观角度,他们都离开了人的存在、人的需要、人的活动,因此都不能唯物地说明历史发展的能动性根源,即没有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的“物”。本文从需要与生产、需要与历史、需要的社会性与历史性、需要与利益、需要与行为规律、需要与价值追求、需要与人的全面生产等角度,全面揭示了人类历史能动性根源,以此确立人类历史的生存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电视媒体话语机制的构建——以凤凰卫视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凤凰由华语传媒走向世界的成功之道,为我们构建电视媒体的话语机制提供了诸多启示.信息时代电视媒体的话语机制构建面临许多新的课题,及时性、多元性、多样性、差异性、活力性、创新性是电视话语构建的基本元素.电视媒体话语权的构建确切讲要把制作和营销内容话题作为生产的最终目的,把原创节目及其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作为核心竞争力.通过信息报道的及时性、信源出处的多元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内容资源的差异性"形成媒体话语的权威性和独特性,通过汲取网络等新媒体的活力不断改造电视媒体话语惰性.  相似文献   

17.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引领中国社会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核心价值观念的引导。当今中国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提炼需要遵循社会主义原则、普遍有效性原则、通俗易懂性原则和现实针对性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即人本、民主、公正和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具有价值导向、价值评价、价值激励、价值整合、价值支持等主要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8.
唐太宗《晋祠铭并序》有着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其中所蕴含的主要思想均来源于儒家传统,如宗周、德治、亲亲、诚信等,且在艺术手法上遵从儒家诗教传统。对这种渊源关系的探讨不仅为《晋祠铭并序》的研究拓展了视野,而且印证了儒学在唐初贞观年间政治文化领域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9.
Although sociologists have identified education as likely determinant of migration, the ways in which education affects migration are unclear and empirical results are disparate.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enrolment, and migration, focusing on the role of gender and how it changes with evolving social contexts. Using empirical analyses based in Nep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educational attainment has positive effects and enrolment has negative effects on out-migration and including enrolment in the model increases the effect of attainment. In the case of women, with the changing role of gender, increased education and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the affect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changes drastically over time, from almost no effect, to a strong positive effect. Consideration of enrolment, and the role of gender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marriage may help to explain the disparate results in past research on education and migration.  相似文献   

20.
王昭风 《齐鲁学刊》2004,1(2):78-82
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探讨必须首先“回到马克思”。从发生学角度审视,对哲学与现实关系的思考是马克思哲学建构的一个内化基础视角,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找到了变革现存世界的历史主体无产阶级及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物质生产实践,并建立起立足于实践批判基础之上的面向现实的批判的历史辩证法与彻底变革和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现实性、实践性、革命性、批判性、辩证性、开放性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质,也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性意义之所在,同时,“资本全球化”的当下世界仍没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哲学及马克思主义所批判的文本与语境,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性存在与言说的重要现实缘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