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乔伊斯的半自传体小说,《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透视其民族主义思想的一面镜子。通过以《画像》作为个案,从政治、文化和宗教三个维度解读了乔伊斯的民族主义,以全新的方式诠释乔伊斯笔下的爱尔兰,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爱尔兰人乔伊斯。可以看出,乔伊斯是一位真正的民族主义者,他的《画像》饱含了乔伊斯的爱国情结,既是一副经典的"爱尔兰堕落图",画中又暗藏了救赎爱尔兰的预言。  相似文献   

2.
在《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中,斯蒂芬的思想变化与发展通过颇具象征意义的宗教静修表现了出来.斯蒂芬的宗教体验可谓一种古老叙事模式的再现,因为乔伊斯笔下的宗教静修带有《圣经》叙事模式的痕迹.另外,尽管乔伊斯分别在《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开头和该书第三章对斯蒂芬的五种感官体验进行了精彩描述,但他改变了这几种感官体验的排列顺序.斯蒂芬感官体验顺序的变化暗示了他的身体发育过程与其精神发展历程之间的差别:前者显现出一条笔直上升的直线,而后者则呈现出一条螺旋上升的曲线.可见,乔伊斯聚焦个体,彰显个性,观照理性,突出了人之为人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3.
异化是现代西方文艺展现的重要主题之一。乔伊斯在自传式小说《一位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惟妙惟肖地展示了一个艺术家的异化过程:主人公自我意识的确立、孤独体验到自我流放。由此说明异化导致了主人公与家庭、宗教、学校以及社会逐渐疏离并对立,最后不得不流亡他乡。事实上,在现代的西方社会环境下,异化不但是艺术家成就艺术独创性的重要因素,而且是有着进步意识的艺术家们在处于"道德瘫痪"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走向自我发现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4.
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姐妹们》、《偶遇》、《阿拉比》三篇文章揭示了深刻的社会、宗教、家庭等问题,对比《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和《尤利西斯》,发现精神瘫痪、流亡情节两个主题意象贯穿于乔伊斯的创作生涯,《都柏林人》是乔伊斯后期创作生涯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意识流标志着西方的小说技巧、文学观念、哲学思维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化。乔伊斯最大的成就是为意识流小说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早期创作过程中,他运用精神顿悟不带成见、不加评论地描写生活,使读者在《都柏林人》中感受到他与书中描写的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在《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感官印象、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等意识流技巧得到更广泛地运用,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好像被一个无形的、冷漠超然的创造者创造出来。文章重点探究的是意识流艺术形式与文本主题之间的联系,阐释艺术形式对主题的演绎和深化。  相似文献   

6.
《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詹姆斯.乔伊斯第一部公开发表的小说,也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成长小说。文章着重从语言和成长视角来探索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主人公史蒂芬逐渐成长为艺术家的过程,集中讨论史蒂芬语言的发展过程以及语言是如何不断修正他对世界的感知方式的。  相似文献   

7.
爱尔兰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在其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始终追求艺术形式的创新.作为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学倾向的代表人物,乔伊斯在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大胆突破传统,以强烈的文学实验精神将其创作理论应用到实际创作中.以时间、意识和技巧为创作中心,生动展示了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的现代精神气质.本文以其代表作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为实例,旨在从两个方面展示乔伊斯的文学实验精神,即乔伊斯美学理论在实际创作中的应用以及其现代主义创作技巧在体现小说整体布局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追溯《都柏林人》的出版经历,探寻这部现代主义著作问世的艰辛历程,从而考证乔伊斯执著的艺术追求和一位伟大艺术家在苦难和挫折面前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9.
乔伊斯美学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历了从《都柏林人》中的经验形式之美到《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艺术形式之美的探索。《都柏林人》中的经验形式之美源于感性判断,具有形而下性、动态性和幻灭性三个特性。《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透露出艺术家要用理性化的手法对感性材料进行人工处理,从而使艺术美成为一种静态的、形而上的美学...  相似文献   

10.
乔伊斯的魔力①沈语冰乔伊斯(1882~1941)一生写过四部主要著作:《都柏林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前三部都有中译本。其中《都柏林人》有不止一个译本,以上海译文出版社宗白、智量等人的译本为佳;《一个青年艺术...  相似文献   

11.
2004年是“布鲁姆日”一百周年,从爱尔兰到中国,全世界都在庆祝这一节日和纪念詹姆斯·乔伊斯。与此相比,我国对鲁迅的宣传和纪念活动显得逊色不少。比较鲁迅与詹姆斯·乔伊斯,可以让读者重新审视我们对鲁迅价值与地位的评价和我们对他的宣传与纪念的不足,从而更好的学习鲁迅的爱国主义和战斗不屈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詹姆斯·乔伊斯是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能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叙述,在有限的篇幅、短暂的时间内.反映出人物思想活动的全过程.乔伊斯最具代表意义的小说<尤利西斯>、<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和<芬尼根们的苏醒>,体现了四个语言方面的特色:反映意识活动的跳跃性语言、适合人物性格的个性化语言、表现意识混乱的晦涩性语言和直接内心独白的表现性语言.乔伊斯在艺术技巧探索上的杰出贡献,对20世纪的小说创作起到过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尼采通过对以瓦格纳为代表的德国艺术的批评和指责,开始了对艺术和哲学的双向考量。尼采指出,人们的审美之源来自直接的生活经验;艺术的本质是一种生成,而不是既定事物的集合;艺术和艺术家由于"异化"而日趋"退化"。尼采认为,艺术的特点集中反映在它的模糊性和信仰性,即艺术只不过是艺术家对世界表面的和肤浅的模糊性认识,是艺术家对宗教和哲学双重信仰的反映而已。艺术创作中的"神启"只是艺术家对灵感在艺术创作中作用的夸张。尼采也表达了以瓦格纳为代表的艺术走向"艺术的晚霞"的预言和对未来"艺术的曙光"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绝大多数重要的艺术品,如湿壁画、木板画、帆布画、大理石和青铜雕塑以及教堂、礼拜堂、世俗公共建筑及私人住宅、花园、别墅等,都是赞助人委托艺术家制作的.在赞助体制下,艺术品的产生往往与审美无关,赞助人通常是怀着特定的宗教、政治意图委托艺术家制作艺术品的.他们并不期待艺术家表现出个性和独创性,而是希望他们以被人理解和接受的视觉符号或语言来表达和宣传特定的信息和价值观念.可以说,就意太利文艺复兴时期来说,"为艺术而艺术"的现代美学理想还很遥远,艺术的功利性价值,特别是其在表达宗教虔诚和宣扬政治理想和价值观方面的功能仍是艺术消费的首要考虑.  相似文献   

15.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以下简称《画像》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创作中期的一部作品,它集自传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对于了解和研究詹姆斯·乔伊斯的思想和艺术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将着重分析这部小说的文作风格,探讨其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詹姆斯·乔伊斯本人把《都柏林人》看作是为爱尔兰写的一部"精神史",试图"通过童年、青年、成年以及社会生活这样一个顺序来全方位地展示爱尔兰社会的精神症结"。正是以乔伊斯的这一言论为基点,国内外学者从现代主义角度、精神瘫痪或顿悟、女性角度、宗教、社会背景、美学、文体风格或叙述艺术等多个不同的角度对这部小说中的一篇或几篇进行解读和研究,为全面理解这部作品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研究方法。尝试利用社会人类学的通过仪式理论对其童年篇进行一个全新的解析,旨在指出童年篇对整部系列小说行文结构及主旨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乔伊斯《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的开头颇具研究价值。乔伊斯通过描写该书主人公斯蒂芬的心理活动,既强调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也使斯蒂芬的思想演变为"行动";他巧借有关普罗米修斯的典故,间接地说明斯蒂芬具有不屈于权威的意志力,并预示了斯蒂芬将选择一条艺术创新之路;他以象征性手法表现出政治对人的压抑,暗示了斯蒂芬因不满异族统治和严酷的天主教教义的束缚,而要在思想上与顺从异族统治和天主教教义的"家"和"祖国"决裂;他通过一系列别具一格的叙事手法,把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8.
论十字架符号在绘画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出现十字符号进行研究,从符号的内容表现、精神传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指出十字架这一经典符号在宗教题材绘画中的艺术魅力,是艺术家根据绘画题材的需要对十字架图形进行处理、整合与重构,它仍与十字架的源意相关,但又具备了超宗教的艺术属性。研究十字架符号对于把握认识符号图象的内涵,体现作为语言形式的符号的意义有着举一反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意识流标志着西方的小说技巧、文学观念、哲学思维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化。乔伊斯最大的成就是为意识流小说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早期创作过程中,他运用精神顿悟不带成见、不加评论地描写生活,使读者在《都柏林人》中感受到他与书中描写的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在《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感官印象、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等意识流技巧得到更广泛地运用,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好像被一个无形的、冷漠超然的创造者创造出来。文章重点探究的是意识流艺术形式与文本主题之间的联系,阐释艺术形式对主题的演绎和深化。  相似文献   

20.
《姐妹们》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正式开启了乔伊斯对都柏林社会人民长期处于天主教的宗教高压之下精神瘫痪的社会问题的披露和批判。以小说人物对话为研究对象,发现对话篇幅较长,几乎占据全文的一半。同时,对话中存在诸多违反英国哲学家Paul Grice会话合作原则的“失合”交流——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空白,欲语还休的避忌,还有人云亦云的盲目。乔伊斯通过人物对话中的“失合”现象,将都柏林社会思维能力衰退、道德标尺瘫痪和盲目信仰宗教的社会问题展现得淋漓尽致,以这种方式深化了小说主题——精神瘫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