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刘雪梅 《学术论坛》2001,(3):117-119
本文从法律的角度去探讨提高女性婚姻质量与法律的关系,分析了法律保障作用不足的原因,提出了完善我国法律,维护妇女权益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制约我国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法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男女平等的制度安排和设计在土地权益保护的实践中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究其原因,除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诸多制约外,法律制度规定本身的不完备是影响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完全、充分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研析妇女权益保障法、村民组织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涉及农村妇女土地权属的法律后,本文发现现有的法律制度缺乏社会性别视角;立法缺乏前瞻性;法律规定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法律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提供有效的救济手段维护妇女土地权益;法律制度的不稳定、不统一和缺乏连续性等问题影响了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3.
中国在由机械团结型社会向有机协作型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婚姻家庭观念亦由传统保守趋向自由开放,如婚姻伦理自由化、婚姻形态复杂化、家庭结构多元化以及家中心理念淡化等.由此导致的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和隔代家庭增加、农村留守儿童及非婚生子女数量剧增等给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抚养、探视等带来严峻挑战.基于婚姻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子女权益保障之需要,创新发展婚姻家庭和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转型期未成年子女权益保障面临的问题适时作出理性制度回应,是当代法律制度维护未成年子女权益法律价值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谭建华 《船山学刊》2008,16(1):186-189
罗马法在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婚姻制度经历了从“有夫权婚姻”制到“无夫权婚姻”的制演变。在此过程中,罗马妇女的法律地位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从罗马妇女在婚姻中的人身权、财产权、婚姻权的前后变化等方面可明显地体现出来,从中反映了罗马妇女法律地位不断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妇女权益保障立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少数民族妇女权益保障的内涵日益丰富。少数民族妇女的权益得到最全面而切实的法律保障,是现代法制社会的根本目标之一。笔者选取了这个主题,目的是要寻求少数民族妇女权益保障的新走向,探析保障少数民族妇女权益的法律对策,从而使我国少数民族妇女权益的保障走上法制的轨道。  相似文献   

6.
浅析我国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秋艳 《兰州学刊》2004,(4):181-182,167
妇女地位的提高 ,妇女的进一步解放 ,促使妇女劳动权益的保护成为当今时代的趋势 ,并演化为一种国际的潮流 ,而在诸多的保护手段中法律的作用尤为重要 ,如何更好地完善法律保护体系 ,建立全面的保护机制 ,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国进步的标志 ,更切实关切到妇女的切身利益。本文试图从我国当前妇女劳动权益法律保护的现状入手 ,就妇女劳动权益保护问题试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宏观调控的角度,论述了如何对妇女权益进行保障,即通过保护妇女的就业权来保障妇女的权益。通过对我国妇女及国外妇女就业现状的分析,进一步论述了如何完善保障妇女就业权的法律。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妇女权益保护工作已成为妇女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从完善妇女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强化妇女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厘清执法主体,加强妇女权益保护制度建设等方面论述了妇女权益保护工作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宏观调控的角度,论述了如何对妇女权益进行保障,即通过保护妇女的就业权来保障妇女的权益.通过对我国妇女及国外妇女就业现状的分析,进一步论述了如何完善保障妇女就业权的法律.  相似文献   

10.
同性恋者的平等权益,被称为继妇女和有色人种权益之后的"人权运动的最后堡垒",而其中同性可以结婚往往又被视为同性恋者平等权益斗争的最高目的。同性婚姻作为同性恋者的最高权利主张,在世界范围之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张力,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立法和司法判例确认了同性婚姻的合法性。由于同性婚姻与人权中自由权、平等权及和谐权的核心价值理念是相吻合的,我们可以得出同性婚姻权应该是一种人权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妇女参政权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妇女参政权的获得预示着男女基本权利的平等,目前,我国妇女参政权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有很多人还没有认识到参政权的重要性,在社会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12.
妇女平等就业权利 ,是男女平等、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时至今日 ,我国仍存在男女就业不平等现象 ,有些用人单位侵害了妇女就业权利 ,践踏了法律。本文主要通过对当今现实社会中妇女平等就业权被侵害的现象加以剖析 ,指出这种社会现象的危害性及产生的原因 ,并对妇女平等就业权被侵害问题的解决方法、途径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妇女就业是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水平以及就业政策结构是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妇女就业问题,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相继颁行一系列的妇女就业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政策体系。在描述我国妇女就业现状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政策加以归纳和整理。同时,立足国情,选择性地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为我国现有的政策体系的扩展和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吴孟班:过早谢世的女权先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晓虹 《文史哲》2007,(2):84-94
在中国女权思想史上,吴孟班是一个不应被遗忘的名字。她虽然只有19岁短暂的生涯,却足以成为其时“中国少年”意气风发的代表。由她发起创设的上海女学会,在近代中国女子社团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以增进女学为事业、以发达女权为宗旨的目标。其以女权为中心的女性自主意识,给予后来者深刻的影响。因此,从戊戌变法时期称说的“男女平等”,到20世纪初开始流行的“男女平权”,吴孟班实乃其间思潮演进的一位关键人物。  相似文献   

15.
魏月  程彪 《北方论丛》2016,(6):156-159
探讨近代自然法理论和黑格尔法权思想的关系时,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后者对前者的批判,本文则尝试换一个角度谈谈二者的承继关系。黑格尔将自由意志的理念规定为实现社会生活与政治结构中理性法则的存在论起点,这是深受近代自然法理论影响的结果,这一影响突显于近代自然法对黑格尔的三个启示:霍布斯认为自然法在自然状态中无法彻底施行,我们要贯彻自然法就要把自然权利的世界转变为市民法的世界,这启示黑格尔关注自然状态的否定作用;卢梭提出通过普遍意志为社会生活与政治制度的奠定基础,在普遍意志之上建立一个新的自然法,这启示黑格尔思考用新的自然法来保障现实社会的自由;康德提出通过个体的理性自由意志构建合理的社会生活和政治体制,这启示黑格尔把自由的理性法则归之于意志,并且采用自由的理性法则来显示权利或法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贤妻良母”的文化内涵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和不同的时代中呈现不同的特质。现从“贤妻良母”在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角色和地位、在妇女解放中的文化阐释以及自身的身份认同与面临的挑战三个角度加以论述。在封建社会,“贤妻良母”仅仅作为没有主体意识的性别符号而存在。近代社会以来,以培养“贤母”为目的而取得的妇女平等的教育权,打开了中国妇女解放的通道。中国共产党使妇女走出家庭,获得了参加公共劳动的权利,实现了妇女解放。然而,女性鲜明的社会性别特征,决定了她们在男性中心社会里不会完全走出“贤妻良母”的角色。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贤妻良母”的角色既得到了认同,又面临着危机。  相似文献   

17.
刘笑元 《学术探索》2011,(4):109-113
美国家庭小说的出现与美国第一次女权运动、“女性崇拜”的社会意识及当时的经济情势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因此成为正在形成中的美国中产阶级宣扬道德准则以及中产阶级女性争取平等权利的有效平台。作者以《婚姻生活素描》与《贫穷的富人与富有的穷人》为对象,深入挖掘家庭小说中的女性观与慈善观,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女性借助慈善平台参与公共事务,寻求政治表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论权利意识与法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文  吕世伦 《北方论丛》2004,1(1):120-123
法治的核心是实现公民的权利,国家权力必须认真对待权利.公民是否普遍具有权利意识,执法人员是否普遍具有权利意识和能否文明执法,对法治的实现有重要影响.公民必须具有权利意识才能实现和捍卫自己的权利,现代法治社会的执法者必须具有权利意识才能为公民的权利提供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国家的实质就是要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人权。这要求我国要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使现有法律框架之下的人权保障内容能够充分、及时地得以实现,并以此为依凭,将刑事人权保障渗透到立法、执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之中。人权保障观念的养成和信仰,是刑事人权保障的先导和基础;刑事立法的科学与完善,是刑事人权保障的法律依托和前提;人权保障的司法实现,是刑事人权保障的途径和关键。  相似文献   

20.
结合检察权配置现状,按照检察权配置的五大原则和两大规律正确选择检察权配置路径,那就是拓展检察权能以补缺监督空白、完善检察权能以解决监督无效、让渡检察权能以摈弃监督过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