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敦煌石窟西夏洞窟壁画中的藏传佛教图像是受11—13世纪新译密续经典影响下的题材,在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上与敦煌本地传统壁画有明显的区别。此类壁画图像在洞窟中往往是汉藏共存、显密共融,集中体现出西夏佛教"圆融"的特点,无疑是理解西夏佛教的重要内容。借助西夏藏传佛教的大背景和黑水城藏传文献,判断敦煌西夏藏传佛教洞窟及其图像的"官方佛教"系统属性,或许对我们理解敦煌西夏洞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黑天是藏传佛教最重要的护法之一,集战神、福神、冥府神、财宝神及食厨神于一身,历代信徒皆极重视。关于对大黑天的研究,不论国内外,讨论文章不胜枚举。文章即从图像学及文献学两方面,对国外大黑天的研究情况作一总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中国藏学》2006,(1):110-114
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课题是2003年开始启动的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重点课题之一,下设藏传佛教积极因素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研究、藏传佛教寺院管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研究、苯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研究、藏传佛教学经制度与新时期佛学人才培养研究、活佛转世制度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研究、藏传佛教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研究、藏传佛教世俗化研究,以及50年来党对西藏宗教政策的实践等8个子课题,其中后2个为招标课题.  相似文献   

4.
谢继胜  贾维维 《中国藏学》2011,(1):149-161,2
文章扼要记述作者考察的元明清时期北京藏传佛教艺术的主要遗存,分析了与之相关的北京史籍文献。根据以寺庙、佛塔、绘画、雕塑和相关僧俗人物及其文献建立起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发展的线索,重点考察不同时期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指出北京藏传佛教艺术在汉藏政治文化交流、在各民族共同创建中华文明史以及在整个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并提出了若干以前学界未曾关注的观点:如覆钵塔与中国城市空间表达与标志,元明北京寺院的藏传佛教神灵体系,元至明永宣时期藏传雕塑对中国雕塑史的推动,明罗汉图像在藏区的流布,明清衮服与藏传金铜佛衣饰配置制度等。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传世的元明清藏传佛教法螺为主要依据,结合相关文献、图像等资料对法螺在汉藏文化交流中的流变脉络加以梳理,从形式、表现题材和精神意涵等方面对藏传佛教法螺进行分析,指出不同时期法螺在西藏及其他涉藏地区、内地的流传,体现了汉藏艺术的融合,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以来,藏传佛教在西方社会广泛传播,作为东方研究心灵的经验性科学与西方心理学逐步深入地展开对话,深刻影响了西方心理学的发展。首先,藏传佛教对人性的积极态度、对人类意识的深入认识,扩大了西方心理学的研究视野;第二,藏传佛教对自我、意识、情绪等复杂心理过程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第三,藏传佛教推动了佛教冥想的传播,为心理治疗和心理自助提供了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7.
宗教的现代转换是一种世界性趋势,藏传佛教亦然。文章根据对西藏日喀则地区萨迦县萨迦寺、仁钦岗寺与周围社区互动关系的调查研究,认为藏传佛教信仰正在从传统向现代转换,藏区社会的现代化推动了藏传佛教的现代转换,藏传佛教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了藏传佛教的现代转换,主要表现在宗教行为功利化、宗教生活现代化、宗教观念淡化、宗教信仰理性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从版画看西夏佛教艺术对元代内地藏传佛教艺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西夏在藏传佛教艺术向内地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藏传佛教艺术随着藏传佛教不仅传到了西夏 ,而且在西夏生根、开花 ,在自己艺术的基础上融汉传和藏传佛教艺术于一体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这一艺术对元代内地藏传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版画为例 ,通过西夏和元代内地藏传佛教版画艺术之间的比较研究 ,具体揭示了二者之间的这一关系。  相似文献   

9.
西夏在藏传佛教艺术向内地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藏传佛教艺术随着藏传佛教不仅传到了西夏 ,而且在西夏生根、开花 ,在自己艺术的基础上融汉传和藏传佛教艺术于一体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这一艺术对元代内地藏传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版画为例 ,通过西夏和元代内地藏传佛教版画艺术之间的比较研究 ,具体揭示了两者之间的这一关系。  相似文献   

10.
周加克 《中国藏学》2023,(5):114-122+216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是新时代宗教工作及其研究的重大课题。藏传佛教中国化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自佛教传入我国西藏以来,经过藏族古贤对印度佛教的戒律传承进行选择性吸收,对哲学理论思想进行理性审视,对于传承制度、仪式仪轨的吸收及改变等过程,逐步实现了藏传佛教的中国化。近年来,在学界和宗教界关于藏传佛教中国化的研讨不但有新的汉藏文史料披露,而且有诸多不同观点的碰撞,这是藏传佛教中国化的研究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标志。笔者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可靠的藏文文献资料为依据,试图从藏传佛教经典文本的藏语化、阐释方式的多元化、各教派思想传承的中国化、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时代化四个维度,勾勒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脉络、思想内容和现实特点。  相似文献   

11.
刘俊哲 《民族学刊》2013,4(1):40-49,108-109
藏传佛教文化在当代藏区社会具有一定的地位和自身的社会角色,其中精华和糟粕并存,对其精华的弘扬和对其糟粕的革除有着内在必然性和重要的时代价值。但是,藏传佛教文化的弘扬有一些严重制约性的因素,客观上需要加以解决。在弘扬藏传佛教文化的历史进程中,需要建立或建构能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和当代价值的机制和模式,并且这种机制应该具有针对性、长效性和多角度,模式也应真正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重视因明学的学习、研究和运用是藏传佛教的优良传统.因其求真主旨,因明与内明的关系表现为关联互动和相互促进,因明学为佛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认识的依据和标准,为佛学思想建设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因明学的学习方法,推动了佛学思想建设的发展.故在大力提倡开展藏传佛教佛学思想建设的今天,应努力挖掘和弘扬因明学的优良传统,积极推进因明学的系统化、通俗化和时代化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因明学的理论应用水平和效用能力,将因明学建设的成果运用于藏传佛教佛学思想建设的实际,并发挥因明学在佛学思想建设中的带动创新作用,促进佛学思想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清朝在利用藏传佛教治理蒙藏地区的过程中,既继承了元明两代的宗教政策,同时又根据西藏的实际进行了改革,形成了自己的宗教政策。文章就清朝的藏传佛教政策作了介绍和分析,旨在使人们对清朝藏传佛教政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文章参阅大量藏文典籍,通过分析和整理藏传佛教各教派高僧大德之颇具影响的学术成果,较全面系统地概述了高僧中部分杰出之梵藏翻译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佛学理论家、藏医药大师和天文历算家的生平事迹,为系统研究藏传佛教宗教人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的藏娘佛塔是世界著名的三座藏传佛教佛塔之一,由十二世纪来吐蕃传教的印度班智达弥底大师亲自主持设计建造的。本文就弥底大师与藏娘佛塔的历史作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雄龙西南古民居经堂壁画以宗喀巴大师生平故事为主要题材,绘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兼客了汉藏民族及印度地方三种绘画的优点和长处,其对研究清代壁画题材和相关佛教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依据藏文第一手资料,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藏传佛教格鲁派甘丹赤巴中的9位著名佛学理论家,并对甘丹寺培养佛学人才的历史沿革进行说明,目的是为从事藏传佛教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汉藏佛教界承载着关注国家命运的历史使命,自觉认识到现代佛教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与政治之间依赖相存的关系.基于共同文化渊源的交流活动推进了汉藏佛教彼此间的了解和借鉴,佛教在逐步拓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文化对于政治的跨越与纠补.  相似文献   

19.
汉藏佛教文化交流自唐朝开始,经宋、元、明、清历朝不断,进入民国达到高潮。大勇法师曾在北京组建留藏学法团,其中的部分成员进藏求法,将大量的藏文佛教典籍翻译成汉文,推动并加强了藏传佛教研究,增进了汉藏僧人的相互了解和汉藏民族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