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韦磊 《社会》2007,27(4):107-107
杜赞奇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问题的研究有着深刻的学理背景:首先他的研究体现了对民族主义运动和全球化交相辉映的现实关怀;其次,他的研究受到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国际学术界兴起的民族主义理论研究的影响;再次,后现代、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兴起则为杜赞奇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资源。此外,杜赞奇的研究也是美国中国研究界对中国民族主义问题关注的体现和成果的继承,他的研究也是美国中国学界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反思浪潮的体现和结晶。  相似文献   

2.
金波  弓克 《日本研究》1991,(1):82-86
本多修郎(吉田敛)是日本当代著名哲学家。他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从事唯物论研究,是战前“唯物论研究会”的主要成员之一。他曾与著名唯物论学者冈邦雄、户坂润等共事多年,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作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不仅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伟大旗手, 而且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形态的完成者。他继承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 的传统,吸取了西方十七、八世纪的机械唯物论,十九世纪进化论、细胞学说及自然科 学的唯物主义思想,形成了其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但长期以来,哲学界对孙中山自、然观的评价存在着重大分歧。分歧的焦点具体表现在对孙中山“生元”(细胞)说的评价上。有人认为“生元”说虽然包含唯物主义因素,但总体上是二元论或唯心论,有人认为基本倾向是“物活论”,有人则认为是“活力论”。还有…  相似文献   

4.
康有为的复辟与近代军阀○江锋康有为虽然是我国近代史上新兴资产阶级的杰出代表,但他毕竟是受过正统的封建主义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虽然历尽沧桑,却总不能忘情于清室。在对待亡清的问题上,他站在错误的立场上,采取了错误的行动,走上了复辟的道路,他的两次复辟行动...  相似文献   

5.
张岱年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在三四十年代创造了中国现代新唯物论的哲学体系。在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发扬方面,他开辟了与现代新儒学迥然不同的“应继续王(夫之)、颜(元)、戴(震)未竟之绪而更加扩展”的唯物主义哲学方向;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所做的独辟蹊径的探索,是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不应忽略的重要一章;他倡导的以辩证唯物论为基础和主导的中、西、马“三流合一”、综合创新之路,代表了20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也是新世纪中国哲学继续前行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6.
马建忠是近代中国提出发展对外贸易和大量引进外资的第一人。他在法国巴黎国际关系学院学习期间和回国后,先后撰写了《借债以开铁道说》、《论洋货加税免厘》、《富民说》等数篇探索中国对外经济改革的论文,从不同角度上阐述了发展对外贸易、保护对外贸易、利用外资进行国民经济改造等种种设想,主张建立以对外贸易为中心的外向型经济体系。在当时的中国,几乎没有人能象马建忠那样能够充分运用所掌握的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论证和说明自己的观点,而且,他的许多见解,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19世纪70-90年代.当国内洋务思潮…  相似文献   

7.
(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把它分成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是:“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哲学家们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从辩证唯物主义者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的回答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两点:(1)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的思维而客观地存在着的;(2)人的思维是存在的反映。承认这两点意味着什么呢?其一,这意味着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第二,这意味着承认思维和存在是有差别的和对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仅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而且坚持认识论的辩证法;不仅承认思维和存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建立新式企业制度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殖民主义、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双重压迫,造成了近代中国的民贫国弱。中国怎样才能摆脱这一灾难深重的局面,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是近代中国一切关心国是民瘼的思想家梦寐以求的理想。梁启超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问题十分重视,特别是在建立新式企业制度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一19世纪70年代后,人们已经注意到,中国不仅患弱而且患贫,贫是弱的根源。于是洋务派兴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人们已经认识到,振兴实业是救贫挽弱的重要条件和措施。甲午战败更刺激了国人兴办实业的热情,到20世纪初年,在中国展开了收回利权运动并由此掀起…  相似文献   

9.
牛顿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中的自然科学情结魏义霞牛顿力学的诞生,不仅对物理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使西方近代哲学烙上了深深的机械力学的痕迹。几个世纪过去了,牛顿力学再一次以其浓重的哲学内蕴引起了中国近代哲学家的关注和兴趣。被中国近代思想家所极力推崇和狂热...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的日本观辽宁大学历史系焦润明梁启超是对日本问题讲得较多的近代启蒙思想家之一。他的日本观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中普遍流行“师日”风潮之时,反映着那个时代中国人对日本的基本看法,具有突出的代表性。梁启超研究日本主要是服务于他的启蒙活...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于1994年9月出版了魏义霞副教授著的《中国近代哲学的宏观透视》(以下简称《透视》),这是一本研究中国近代哲学具有新见的力著,该书的出版将对中国近代哲学这一领域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近代哲学一直是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近年虽然出现了一批有关这方面研究的优秀成果,但是这些论文和专著大都是对某个人物思想的具体研究,宏观性的综论不多.《透视》一书在全面论述中国近代哲学方面作出了第一次尝试,它打破了研究中国近代哲学只限于具体人物的思想界限,从整体上对中国近代哲学作宏观把握…  相似文献   

12.
人类知识现象无疑是我们宇宙中最伟大的奇迹。西方近代哲学创始人之一笛卡尔正是这奇迹的一位杰出贡献者,他的数学、哲学都具有划时代意义。他反对经院哲学和信仰主义,倡导人类理性,用理性原则的尺度衡量一切知识的真伪,建构新哲学,影响和培育了欧洲整个近代哲学。“我思故我在”、是他哲学体系中的第一块“基石”和他所研究的“哲学的第一条原理”。笛卡尔从“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出发,遵循逻辑的原则,在理性指导下展开他认识论哲学全部内容。因之,剖析这一命题的认识论意义,对于进一步研究笛卡尔哲学以及近代哲学的认识论发展过程,将是重…  相似文献   

13.
鲁迅作为中国近代以来思想与文化的巨人,他对中国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洞悉与广泛的文化批判使他的著作已经成为了解和改造中国人及社会的伟大经典。不仅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犹如一颗文化巨星照亮了文坛,成为一代文化人中的精英,即使在后来,甚至整整一个世纪,鲁迅的影响也从未停止过。文化批判的道路上前仆后继,从70年代中后期到世纪末,近20多年中国当代文化中有两个人是不能被遗忘的,那就是王小波和王朔。尽管他们从未声称他们是师承鲁迅或受其影响,但从作品中不难看出,那种大胆挑战权威意识形态的批判性文化行为和言论以及彻底的革…  相似文献   

14.
杨晓梅 《学术交流》2004,(5):166-171
尽管人们对梁启超的认识和了解不在教育方面,但作为中国近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颇有见地地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主张。他的教育宗旨随着时世的变迁不断发展,从戊戌维新时期主张培养政治革新人才到20世纪初培养现代国民,逐渐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到更广泛、更普遍的人群,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他特别强调女子教育的重要性,把女子教育同国家强盛联系在一起,这种主张可谓前无古人;他借鉴日本所制定的学校教育的四个阶段,为近代学制的颁布提供了重要参考;他关于义务教育和教育经费的见解在中国教育史上也具有开创性。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极大地丰富了近代教育史的内蕴,也为近代教育制度的完善和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一、近代文化的起点 19世纪中叶,日本文化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在古代文化、民族文化形成和成熟之后。逐渐向一种新的文化模式转型。1868年发生的明治维新及其后出现的一系列变革可以说是这种文化发展转折点的一个象征。这样提出问题,包括两重意义:第一,19世纪中叶是日本近代文化转型的起点;第二,日本文化发展史上趋向近代文化的转型不是一个短暂时期的历史事件,而是经历了相当长时期文化变形的一个历史阶段。这种看法可能与许多先人的意见相左。这一讲准备就日本近代文化转型的起点、条件和转  相似文献   

16.
西方民主的逻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提出了西方民主发展史中的两次历史性跨越的概念:第一次是古代民主向近代民主的跨越,第二次是近代民主向当代民主的跨越。文中重声、分析了代议制政府下的三大矛盾是第二次历史性跨越的动力,以及进入当代民主阶段之后,西方民主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相似文献   

17.
张法 《阅江学刊》2010,(4):121-130
20世纪上半叶的《哲学辞典》《新哲学辞典》《辩证唯物论辞典》《最新哲学辞典》等四本中文哲学辞典,勾勒了中国现代哲学语汇的缘起与定型过程,同时,也代表了西方哲学和苏俄哲学的两种方向,从时间和逻辑的统一上,似可说,从《哲学辞典》到《辩证法唯物论辞典》,代表了从西方到苏俄的转向,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哲学语汇的简化和规范化;从《辩证法唯物论辞典》到《新哲学辞典》《最新哲学辞典》,呈现了在基本转向后苏俄语汇自身的简化和规范的规律,进而揭示出中国现代哲学在语汇体系上的建立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近代上海城市人力资源在各个时期的聚集程度,以及内外贸易、金融和工业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程度和特点的分析,扼要地探索了近代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的形成过程。作者对所谓上海在19世纪50年代已是外贸中心,19世纪70年代在全国的金融地位已经确立,辛亥革命前即已发挥全国近代工业中心的作用的意见,提出了异议,认为近代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确立的时间应为20世纪30年代初。  相似文献   

19.
中法战争对中国思想界之影响述论刘国军思想领域的每一次重大变化都与深刻的民族危机密切相关、与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紧密相连,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重要特点之一。发生于19世纪80年代前期的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较大的一次战争,与近代史上发生的其他...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傅抱石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他的绘画以及他的史论,都在中国绘画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和地位。早在民国时期,傅抱石就已经是极有声望的大画家。他1904年出生于江西南昌的一个修伞匠人家,1921年以第一名免试的成绩升入省立第一师范。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了对中国画与画论的深度研究。1925年,年仅22岁的学生傅抱石就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国画源流述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