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讨论简牍数字化规范问题,需要参考古籍数字化规范的经验与教训,并有效总结传统简牍出土整理的规律累积,同时充分检讨现行简牍数字化规范的优劣。在此基础上,简牍学界应有意识跟进信息化的总体趋势,推动以元数据标准制定为核心的数字化规范的形成,为简牍学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2.
《南都学坛》2018,(1):9-18
秦汉简牍文献含有大量的律、令、科、品、式等成文单行行政法律和法规,弥补了秦汉传世文献史料的不足。当前学术界在中国行政法史、秦汉政治制度史、简牍资料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简牍与秦汉行政组织法、简牍与秦汉行政权力运作法、简牍与秦汉人事行政法、简牍与秦汉行政事务部门法、简牍与秦汉行政法表现形式、简牍与秦汉行政法立法思想等方面。通过对主要研究成果的梳理可知,简牍与秦汉行政法的研究随着简牍资料的不断出土和丰富,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内容进一步深化,研究方法不断更新,成绩喜人,进展迅速。但是也有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研究内容单一,主要集中在秦汉法律制度和行政制度两个方面,对其他领域缺乏深入认识;二是缺乏理论建构和系统性研究;三是对简牍中的秦汉行政法资料挖掘不足,重视不够。要改变这一现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转变观念,正确认识秦汉行政法的特点、地位和作用;二是要改进研究方法,注重加强对简牍中行政法资料的汇编、整理和释读;三是要进一步拓展简牍所见秦汉行政法的内容,全面展示秦汉行政法的成就;四是要特别重视简牍所见秦汉行政法规范体系的研究;五是从整体上利用简牍资料,对简牍所见秦汉行政法立法思想、内容、特点、地位、作用进行全面研究;六是要注重简牍行政法资料与传世文献记载的互证、对传世文献的补缺、对传世文献的考异,从而达到既重视简牍记载的行政法资料的作用,又能够全面展示秦汉行政法内容的研究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简牍的发现与研究与日增进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中国古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评价 ,因而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受学者们的启发 ,试从简牍发现与研究的深厚历史积淀、简牍本身的形制问题所蕴涵的传统观念、简牍内容所涉及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对简牍及其研究所具有的文化功用做些梳理 ,以期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4.
读长沙走马楼简牍札记之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沙走马楼出土的简牍已部分整理发表。简牍内容涉及历史年号复杂 ,定名“长沙走马楼简牍”是合适的。简牍内容可证孙吴未奉魏国黄初年号。《三国志·魏书·文帝纪》的有关记载符合历史事实。走马楼简牍中的建安纪年与《建康实录·太祖纪》的建安纪年完全符合。简牍还反映出孙吴有口钱、算赋征收之制而无户调之制的实行  相似文献   

5.
海昏侯墓新出《春秋》类简牍,据北京大学简牍整理小组的整理和释读,发现与《公羊传》关系密切。海昏侯墓《春秋》类简牍,反映了西汉中期公羊学的发展状况,折射出公羊学与汉代政治的密切关系。依据所见汉代文献,对汉代人引用公羊学思想的事例进行细致梳理,可以发现,公羊学被广泛应用于当时政治、法律、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成为上自皇帝下至士人普遍引用的理论指导思想,对汉代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汉至晋初文章,均以简牍为载体,受简牍形制的限制,有着与纸书不同的格局规格、体裁样式、篇章结构,前人谓之简牍体制。这是一种基于简牍使用而形成的文章规制,特点是倾向于将多种实用文体写成短文,书于薄小的牍札,以便携带和阅读,一般仅长数十字或百余字,文字简约,意义丰富。体裁有诏令、论议、书信、颂赞、箴铭、诔文、檄文、连珠、短赋等十多种,写作要求不高,易于掌握,因而受到文士青睐,得到较快发展,造成短章盛行、长篇寂寞的文章格局,文士普遍长于短章,拙于长篇。这种文章体制和写作特长的形成,与简牍的书字容量书写分工有很大的关系。东晋南朝随着纸书的普及,书籍都制成卷轴,连续书写,作文不再受简牍限制,文士都将注意力倾注到布局谋篇和语言艺术上,但形成于前代的简约文风已经凝定下来,并对后人写作形成一种规范和制约。而承袭自前代的汉魏晋初之文的简牍体制,仍然依稀可辨。汉晋文章简牍体制的形成,表明了早期文体的生成机制与文献载体及文风变化的关系,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7.
经过北京大学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半年多的整理,2010年初从海外回归祖国的北大藏秦简牍终于揭开神秘面纱。10月23日上午,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情况通报及座谈会在英杰交流中心召开,北京大学专家学者围绕北大藏秦简牍的保护工作情况及学术科研价值作了报告。座谈会由北京大学历史系邓小南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8.
简牍法律文献释读难度很大,整理报告释文的标点和注译时有不妥之处。本文以简牍法律文献的主体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中的法律文献整理报告释文为研究对象,分"标点断句补正"和"注释翻译补正"两方面予以补正,前者共补正5条,后者共补正2条。  相似文献   

9.
两汉书籍的形态是简牍书和帛书两种。汉代文献中有多处提到用简牍缣帛写书,近代的考古发掘对此作出了有力的证明。两汉简牍百年来发现近百次,出土地点包括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东、河北、北京、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区,约13万余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相似文献   

10.
作为汉字早期主要载体之一的简牍,曾对汉字产生过重要影响。有些汉字的创造便直接发端于简牍制度本身。本文从简牍之素材、编联、书写及文书类型四个方面就此给予了论证。  相似文献   

1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通假”的定义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对战国简牍文献中的通假现象的考察,发现存在着大量的通假字和被通假字分别记录了一对同源词的情况。阐述了战国简牍同源通假所揭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江陵凤凰山10号墓简牍研究西汉早期会计史李孝林1974年《文物》第六期发表了《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发掘简报》、黄盛璋《江陵凤凰山汉墓简牍及其在历史地理研究上的价值》,弘一《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出土简牍初探》,第七期接着发表裘锡圭《湖北江陵凤凰山10...  相似文献   

13.
谢家桥一号汉墓出土了211枚简牍。该墓简牍保存完好。竹简的内容为遣策,记载了随葬物品名称、数量及质地。其中11枚竹简为分类小结,197枚竹简记录具体的随葬物品,另有3枚竹牍的内容为告地书,是比照现实社会通行公文的格式,为死者开列的前往阴间的通行证。这些简牍对于研究汉代的户籍制度、丧葬习俗、名物制度及社会生活习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由甘肃省文物局主办,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西北师范大学承办的甘肃省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8月25至26日在兰州召开。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日本、韩国、美国等地的140多名学者与会,共提交论文111篇。专家围绕楚简、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献对鄯善国的社会历史,尤其是经济方面的记载甚少,所幸20世纪初以来新疆地区出土了大量的佉卢文简牍,其内容涉及魏晋时期鄯善国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货币、土地制度等诸多方面,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鄯善国的社会制度已由奴隶制迈入封建制或农奴制。佉卢文简牍的发现,对于构建魏晋时期鄯善国的经济史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借由这些文献,西域历史上的很多难解之谜可以得到更透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秦简牍所载农田形制与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秦墓竹简中所保存的农史资料,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战国、汉代简牍,对秦简牍所涉及的农田形制和农田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期望能为农史研究界合理利用这批资料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1997年出版的《尹湾汉墓简牍》对于研究汉代历史、地理、军事、文学、术数、职官制度、书籍制度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本文在整理小组及时贤考释的基础上,就文字释读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例如第12木牍反面第1栏第7行:“哈具”当读为“唅贝”,其中“哈”是“唅”的讹别字,“具”是“贝”的讹别字,释文应作:“哈<唅>具<贝>”.  相似文献   

18.
秦系简牍文字是研究汉字从篆变隶的重要资料。本文检讨了学术界对秦系简牍文字的几处考释,认为秦青川木牍中的虱实际上是“氏”字,睡虎地秦简“相易也”意指把黑色漆和红色漆的先后次序搞错了,而“耆弱相当”仍以训老弱相当为妥,提出了本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南都学坛》2016,(4):13-18
秦汉行政法规自成体系,讲究质量和效率、注重行政体制机制建设,建立了比较严密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从内容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都保证了秦汉具有较高的行政质量和行政效率。简牍所见秦汉行政法的基本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简牍所见秦汉行政法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律、令、科、品、式等各种形式,体系完整。二是简牍所见秦汉行政法调整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了行政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既规定了巡视监督、"案验"监督、"复案"监督等多种行政监督形式,又规定了对行政渎职和失职的违法犯罪行为的认定和处罚形式;既有行政机关设置、编制等行政组织法,又有人事行政、社会治安、财务赋役、卫生保健等行政各个部门法,体现了"严治吏"的精神。三是简牍所见秦汉行政法规范类型齐全。主要表现在行政行为规范齐备、行政规范结构严密、行政规范确定程度高、行政实体规范与程序规范相结合。上述特点,体现出秦汉依法治国的精神,反映出秦汉行政法在秦汉整个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说明了秦汉是中国律令制国家行政法的确立时期。  相似文献   

20.
私文书是家庭或家族在生活、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家庭或家族成员活动内容的文字信息。其特点是家庭或家族成员以私人身份形成的,仅代表个人;出于家庭或家族成员私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仅为家庭或家族成员服务;反映了家庭或家族成员的意志和活动;由家庭或家族保管。汉代简牍中的私人信件、名谒文书、私人志记和私人簿籍等,即是在汉代家庭或家族里出于个人需要而形成的、且反映并代表私人的意志和活动、由家庭或家族私自保管的文字信息。它是研究家庭或家族与社会发展变化的极好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