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是作者在1978年8月在南印度举行的一次有十二名著名哲学家参加的哲学问题座谈会上所作的发言提纲.总结了印度哲学界在六十年代末以来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的讨论而形成的观点,并就印度哲学发展的方向和印度哲学家的使命提出了一些不无意义的建议.提纲对印度古典哲学作了具体分析,指出今天印度哲学应当扬弃那些旧的传统概念中的旧的涵义;应当保存和发扬印度哲学中的那种"寻求解脱"的基本精神和"证悟"的方法,要赋予"解脱"以新时代的内容,使印度哲学的生命力得以延续,继续对人类作出贡献.提纲论述了变革印度哲学的途径,如面对现实,解决现实中提出的问题,汲取不同文化传统的精华,形成"综合的"体系以及探索新的哲学研究方法,如"对话式的对话"等,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提纲从总结印度哲学发展过程和现状而作出的某些论断,也具有普遍意义,如对于"批判精神"的强调,对哲学家的要求"不止是说教"等等.本文原分六大节.第5节是一般建议,从略.译文适当作了删节.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外在标识,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两个文化体系,中国和印度虽处在相近的地理位置,具有相似的社会结构,但两种文化却不尽相同。比较中印思维方式上的“天人合一”与“梵我同一”,精神追求上的“伦理道德”与“宗教解脱”,民族心理上的“凝聚同化”与“宽容包容”,我们发现,印度文化是具有极大包容性、强烈宗教性、深刻内省性特质的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3.
肖军 《南亚研究》2012,(3):111-124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印度外交思想的雏形在其传统政治文化中就能找到渊源。印度政治文化不仅囊括具有现实主义取向的"考底利耶主义"与激进的"斯瓦拉吉"思想,也包含具有崇高道义法则的"法胜"思想与"非暴力"思想。本文从历史、地理、宗教精神及广义的文化等五个方面探讨印度二元性政治文化的来源,并阐述这种政治文化的特征。在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印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4.
《求是学刊》2017,(5):12-20
俄罗斯法治在类型化上,受东正教神学中"权力观念"的影响,形成一种"权力法治"模式,这一模式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有神"的法治。当前中俄两国在法治发展道路选择上有高度的一致性,本土化与自主性特征明显,都经历了从文化自觉到自信的过程。当代俄罗斯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以东正教传统精神为纽带,在国家治理中充分发挥传统精神文化的凝结作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理论的提出与阐发,给中国法治发展的精神文化面向指明了方向,它使中国法治在"伦理法治"的目标基础上成为"有魂"的法治。这个"魂"应当以中国文化为源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塑造中国法治的精神之魂。  相似文献   

5.
达摩——印度文化的核心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 ,读了几本有关印度历史文化的书 ,如澳大利亚知名学者 A.L.巴沙姆主编的《印度文化史》、印度著名史学家 D.D.高善必著的《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以及印度学者 C.巴德里纳特著的《达摩——印度和世界的秩序》等。在阅读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达摩”这一观念在印度人心目中的神圣性以及在印度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 ;不了解它 ,恐怕很难深刻地理解印度的民族心理与文化。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举一个例子 :在古代印度人的心目中 ,并没有“宗教”和“世俗”之分 ,他们生下来就继承了父母的精神信仰和生活习俗 ,他们把这种信仰、追求…  相似文献   

6.
印度是一个多宗教多民族的国家。她非常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重视人的精神信仰,重视道德教育。这在世界文明古国中也是比较突出的。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印度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以及西方文化的侵袭问题,这些又都突出地反映在学校的德育之中。因此,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上海女性基督教信教者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伟虹 《浙江学刊》2001,(3):125-128
对上海的女基督教信教者的调查发现1)女信教者中中老年人居多,总体文化水平较低,退休、无业、待业人员占较大比例;2)信教时间较短;3)信仰基督教的原因主要有解脱危机或困惑;受家庭影响;寻求人生归宿;精神追求等;4)在基督教"三自"爱国教会的引导下,不少人的信仰层次有所提高,并能积极参加各种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党子奇  常海波 《社科纵横》2007,22(11):114-116
作为文学形象的二元理想形态,意境与意象都能使人实现从有限到无限的超越。意境侧重于理想型文学,以抒发个人情志为目的,强调形象思维。通过情景交融与时空转换、虚实相生,诱发一个有无相生、韵味无穷的审美空间,使人的生命状态在现实的生存局限中高度自觉地解脱出来;意象侧重于象征型文学,以暗示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抽象思维直接介入为特征。从而引发人们超越在场有限性的束缚,跳到意象背后的无限关联中去,在"去蔽"的同时使与之相联系的世界整体"敞亮"。  相似文献   

9.
距离加德满都5公里的帕苏帕提拿寺是尼泊尔印度教中最重要的一座寺庙,寺庙供奉的是印度教中最有影响力的湿婆神。在寺庙的外面有条巴格马提河,这条不起眼的河在尼泊尔有着"尼泊尔恒河"之称。印度教徒们就在河边的火化台上焚烧去世的亲人,把焚烧后的骨灰扫进河里,他们相信人死后将骨灰投入河中,灵魂才能真正得到解脱。而寺庙前面的火化台,也是最尊贵的火化地方。  相似文献   

10.
需要是人在社会环境中,对所需事物的心理表现。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新思想、新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人们对文化艺术的接受方式。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接受过程,渗透着积极主动的创造性,即是一种心理加工过程。因此,我们在创作作品、制订活动方案时,不仅要尊重艺术创作规律,还要注意接受者的心理感受规律,通过发挥文化产品的最佳社会效益,充分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真正肩负起"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伟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屈大成 《南亚研究》2011,(3):136-149
业,是印度宗教哲学最重要的观念之一。本文指出,在《梨俱吠陀》、《阿闼陀吠陀》、《梵书》中,"业"一词虽系就献祭或一般行为而言,但业报积存、天堂地狱等说法,已逐步形成。至奥义书,明确指出善恶行为会有相对应的结果,影响来生的命运;人如能与梵合一,可永恒不朽,否则不断转生。由此可见,业报轮回说已十分成熟,并成为梵我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业报转移和临终一念决定转世去向的说法,亦见于《奥义书》。凡此种种,皆应为佛学研究者所注意。  相似文献   

12.
吴衍发 《唐都学刊》2013,29(1):110-116
唐君毅主张以道德自我为中心,从形而上出发,从哲学的高度探索考察中国历史文化,以重建和发展中国传统之人文精神。他将道德自我与文化相联系,强调人类一切文化活动,均统属于一道德自我,且为其分殊表现。道德自我构成种种文化意识的灵魂,成为唐君毅文化哲学的理论基础和中心观念,贯穿于唐君毅的道德哲学、人文精神论、宗教观和人生论等整个文化活动之中,从而使得他的文化哲学体系涵摄了更为深广的内容。唐君毅的文化哲学观是一种超越的唯心主义哲学观,具有统摄中、西、印三系思想中唯心主义哲学,特别是西方近现代唯心主义哲学的性质,从而把中国儒家传统的心性之学发展到现代阶段。  相似文献   

13.
姚卫群 《南亚研究》2013,(4):133-144
吠檀多派和佛教是印度思想史上的两大思想派别。“幻论”和“空观”分别是两派的主流理论。梳理两派中这方面理论的主要内涵和历史发展,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处和不同点,对于了解印度哲学的精髓或核心思想,认识东方文化的特色,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山东 《唐都学刊》2012,28(4):18-22
"孝"是传统社会核心价值之一,而道教曾经发挥过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儒家孝道内陷危机,外受佛教文化强烈冲击的情势下,道教把孝道义务建立在"长寿成仙"深层需要之上的"形上立道策略",以"长寿成仙"信仰改造和提升儒家孝道观念,吸收佛教文化因素的"一核多元策略",以及运用鬼神力量神化孝道、完善因果报应机制、强化道德监督力量的"神道设教策略",极大地扩展了孝道践行的社会基础,提升了孝道观念的合理性,强化了孝道教化的效果。这些维护策略,对于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聂正楠  郑华 《南亚研究》2020,(1):1-20,148
自20世纪90年代战略文化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以来,从战略文化视角解释印度外交战略的研究不胜枚举.学术界对印度战略文化的研究普遍受到文化“稳定性”、“持久性”等基本特征的限制,主要从静止的视角围绕其起源、属性与形态等方面展开论述.本文试图从动态视角理解印度战略文化,构建战略文化生成与变迁理论框架.通过对战略文化的类型划分发现,印度在冷战时期形成了防御为主、进攻为辅的协调型战略文化,冷战后形成了强进攻性偏好的冲突型战略文化.作为印度战略文化变迁的首要条件,环境认知推动了印度国内政治程序的修正,从而影响了战略文化变迁.具体而言,国际体系环境的变化重塑了印度决策精英对国家安全的判断,并内化成新的观念体系.全新观念体系驱使决策精英行为偏好改变,且通过国内政治程序的修正上升为特定取向的国家战略偏好,最终生成全新的战略文化.  相似文献   

16.
侯传文 《南亚研究》2012,(2):138-154
森林在数千年间一直是印度文学的一个中心场景.从上古的吠陀、史诗到中古诗人迦梨陀娑,再到近现代诗人泰戈尔,都有丰富的森林书写.诗人笔下的森林既有外在于人的纯自然的森林,更有与人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化的森林,特别是其中的净修林,既是修道场所,也是教育基地,具有启迪智慧、净化心灵的作用,在文学审美中形成了以追求解脱为标志的平静味.随着仙人文化影响的深入,森林栖居由修道方式演变成生活方式,成为简朴自然生活的象征.这样的森林书写是印度森林文明的结晶,其中蕴涵着原生态主义的思想和智慧.  相似文献   

17.
章太炎的语言文化观与印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群 《南亚研究》2009,(2):129-139
印度历史、文化、社会及其进步人士的民族独立观和复兴思想,对章太炎社会革命学说和学术理念方面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章太炎依据自己在小学方面的特长,以印度文字为参照,对中国文字的发音、起源等问题进行考证、清理和净化,形成独立、完整的汉语言文字学系统,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discusses ways in which social group work can be implemented in behalf of American Indian clientele. Social workers should be aware of the value that American Indians have placed on the use of groups within their own culture, and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American Indian culture on each individual Amcrican Indian client and tribal group. A number of current issues facing American Indian people are identified.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for consideration in planning specific group experiences.  相似文献   

19.
Who is an American Indian? This study draws on complexity theory and Deloria’s concept of spatial thinking to suggest that practical and conceptually useful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Indianness can be expressed by understanding tribes as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CAS). This understanding supports a model of American Indian identity that more fully reflects the diversity of Indian identities that exist and continue to evolve in the larger context of American society. American Indian identities can be placed on a continuum. At one end lies a spatially defined Indian identity fundamentally shaped and literally “grounded” in specific, geographically identifiable places. At the other end lies an aspatial Indian identity that is essentially disconnected from a geographically identifiable place and formed in the dominant American soc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