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红楼梦》作者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红楼梦》的各种版本和脂批等原始资料为基本依托,辅之以有关资料的考证,认为明末清初学界魁首吴梅村应是《红楼梦》的原创作者。  相似文献   

2.
傅波、钟长山同志发表的论文《〈红楼梦〉作者新探》,提出《红楼梦》的作者是吴梅村。笔者详细考察了吴梅村生平、创作以及其所处时代,确认吴梅村不是《红楼梦》的作者。  相似文献   

3.
哈斯宝是十九世纪蒙古族红学家,他对《红楼梦》有精深的研究。本文主要介绍哈斯宝对《红楼梦》主题思想、人物刻划、艺术成就等方面的具体分析评述,哈斯宝自称是“曹雪芹的后世知音”,通过这些评述看出,哈斯宝确实深解《红楼梦》“其中味”,不愧是曹雪芹的后世知音。  相似文献   

4.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虚构了一个“太虚幻境”。两百多年来的许多红学家们,大都认为它表现了佛教的宗教思想,宣扬了佛教的“色”“空”观念。这种见解与曹雪芹的世界观及作品的具体实际是不相符合的,对正确理解与评论《红楼梦》是有害的,应该通过讨论,加以廓清。  相似文献   

5.
纪念程高本《红楼梦》刊行二百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九二年六月十二日辽宁省红学会在辽宁大学召开纪念程高本《红楼梦》刊行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到会专家、学者三十余人。与会者一致认为:曹雪芹和《红楼梦》是伟大的;如果没有程(伟之)、高(鹗)这两位编辑和出版家,对前八十回补遗订讹,对后四十回苦心搜罗,镌板发行,前八十回在传抄中很可能被改得面目全非。可以说,程、高编辑出版《红楼梦》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非凡之举。然而,半个世纪以来,胡适和某些红学家却给程、高二人加以莫须有的罪名,说他们“作伪”,续写后四十回,后四十回也因高鹗的“无行”被否定得一无是处。讨论会上,不少学者指出:续书论的大害是不同程度上蒙蔽了广大读者,使他们不能获见《红楼梦》金书的真面目,使旷古未有的奇才曹雪芹减损了名望。倡导续书说的俞平伯先  相似文献   

6.
2011年9月28日,由北京曹雪芹学会主办的“《红楼梦》程甲本刊行2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北京曹雪芹学会会长胡德平、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以及蔡义江、段启明、张俊、张书才、杜春耕等著名红学家均参加了研讨会;本刊执行主编张燕萍受邀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7.
考证《红楼梦》作者的家世,袁枚的《随园诗话》曾经备受红学家的重视。胡适当年撰《红楼梦考证》,论定“著者”问题时所根据的“第一条”资料,就是《随园诗话》卷二中那段几乎所有红学家都耳熟能详的话:康熙间,曹练亭为江宁织造,每出,拥八驺,必携书一本,观玩不辍...  相似文献   

8.
中国红楼梦学会、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北京曹雪芹学会、新绎集团共同主办的“纪念伟大作家曹雪芹逝世250周年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1月22日在河北廊坊召开。这是红学界的一次学术盛会,来自《红楼梦》研究领域的老一辈红学家及后学120多人云集廊坊,共同纪念和缅怀伟大的作家曹雪芹。  相似文献   

9.
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说过:“简洁是天才的姐妹。”《红楼梦》这部由天才作家曹雪芹著述的天才著作,正是这方面显示了他的天才。 诚如著名红学家蒋和森在他的《红楼梦艺术论》中所说:“许多人都感到曹雪芹具有精雕细刻的手腕,但在那种细致入微的描写里。还隐藏着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简洁。”蒋和森同志是把简洁作为《红楼梦》的一种艺术特色来加以论述的。我们如果从用语的经济来理解这一特点,无疑也是正确的,不过从文法的角度来论析,曹雪芹用语的简洁,主要表现在语言的省略上。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平心论高鹗》中有不少文字是反驳大陆学者俞平伯、周汝昌等红学家的,可谓“挑战典范红学”,尤其是“攻高鹗主观派之批评”一节从多方面对俞平伯《红楼梦辨》的论点进行逐条反驳,以证成其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而非高鹗,高鹗只是依据曹氏残稿进行“整理补订”而非“续作”的观点,同时对周汝昌及其《红楼梦新证》做了批评大于肯定的评价.林语堂之反驳俞平伯、周汝昌,议论不够平允,词气不够谦和.作为一家之言,林语堂的红学观点瑕瑜互见,某些论点还可进一步商榷、辩论,但不害其在红学史上应有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作者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约于清乾隆年间开始以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当时,此书标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只有批者,未标明作者是谁。有人说作者是曹雪芹,有人说是“京师某府西宾常州某孝廉”,有人说作者是诗人吴梅村,更有人说《红楼梦》作者是词人纳兰性德……种种说法,不一而足。 1904年,王国维先生作《红楼梦评论》,曾呼吁将《红楼梦》的有关史实搞清楚。他说:“若夫作者之姓名与作书之年月,其为读此书者所当知,似更比主人公之姓名为尤要。顾无一人为之考证者,此则大不可解也。”  相似文献   

12.
一百多年以来,《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被无限夸大、无限神化,抬高到了不恰当的地位,形成了对《红楼梦》的文学迷信和文学崇拜。作者认为,《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没有红学家们说的那样高,曹雪芹也没有超出封建文人的思想水平。本文对《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了质疑。  相似文献   

13.
半与扮,一字之差,那意义可就迥然了。一次,野心家江青厚着老脸皮,忸怩作态地自诩为“半个红学家”。众所周知,自曹雪芹的《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以来,从事研究所谓“红学”的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然而堪称“红学家”的却廖廖无几,少得可怜--尤其在地主资产阶级文人垄断“红学”阵地的情况下,则更是如此了。那末,那个不学无术、孤陋寡闻、浅薄无聊、对《红楼梦》一窍不通的江青,究竟“半”在何处呢?一曰:假充行家。江青  相似文献   

14.
秦可卿在《红楼梦》中所占篇幅不多,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有人就此断言,说她的原型是康熙废太子胤礽的私生女儿。本文依据《清史稿?职官志》和当时的社会习俗,分析判断其从养生堂抱养而后成为“可儿”,接受严格的家教而成为“得意之人”,有见识、有才智,迥然不同于不敢见人的避难小“公主”。从而判定她就是曹雪芹从“郎中”一类官僚家庭中提炼塑造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贾宝玉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是写康熙废太子胤的。他在《〈红楼梦〉里藏血情》(《四川大学学报》2 0 0 0年第 3期 )中说 :“康熙帝的二儿子即后来囚禁至死的废太子 ,俨然就是贾宝玉形象的放大与前身 !”3 曹雪芹是贾宝玉的底本。这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的另一说法。正当索隐派对贾宝玉原型的推测方兴未艾之时 ,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派崛起。胡适在《红楼梦考证》(《胡适文存卷三》上海亚东图书馆 192 1年出版 )中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研究、考证 ,推翻了索隐派的种种影射说 ,并提出新说 :“我们看了这些材料 ,大概可以明白《红楼梦》这部…  相似文献   

16.
“沐皇恩”“延世泽”是高鹗续改本(《红楼梦》中的结局部分,历来为红学家几乎是众口一词地斥之为“一条光明的尾巴”,认为它不仅严重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而且也严重削弱乃至抹杀了《红楼梦》悲剧的社会意义。但事实上,高鹗续改本《红楼梦》在二百年来却一直赢得了《红楼梦》的所有读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使小说的社会意义得以充分显现。近年来,红学界重新审视和评价高鹗续书的功与过。其中,有争论,也有共识。相信最终会有一个客观公正的结果。在此,本文仅对《红楼梦》中“沐皇恩”“延世泽”的描写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正> 《红楼梦》中有薛蟠把唐寅误认为“庚黄”的细节描写,与《坚瓠集》的某条记载相似,有人认为这是“暗合”,笔者却认为“相似”的不只一条,很可能是曹雪芹读过《坚瓠集》,涉笔时受其影响。理由如下:一、《坚瓠集》刊于康熙年间,作者褚人获与曹雪芹祖父曹寅为同时代人;且为《坚瓠集·补集》与《坚瓠集·秘集》作序的洪升、尤侗俱是曹寅密友(参见曹寅《栋亭诗抄》、尤侗《艮斋倦稿》),他们极有可能将《坚瓠集》赠  相似文献   

18.
野心家江青窃得了“旗手”“功臣”之类称号,仍欲壑难填,竟大言不惭地在外国人面前自称“红学家”,为了假腥腥表示“谦虚”,又羞答答用“半个”加以限制。其实,无论“整个”也好,“半个”也好,“红学”从来就不是什么光荣称号。蔡元培等从民族主义观点出发,爬罗剔抉,专门求索《红楼梦》隐去之本事,被称为“索隐派”或“旧红学”。这种研究方法,连胡适之流也讥之为“牵强附会的《红楼梦》谜学”。而胡适、俞平伯等则用资产阶级实用主义对《红楼梦》进行繁琐考证,胡说什么《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是“情场忏悔”之作。对这种所谓“考证派”或“新红学”,毛主席早给了它一个盖棺定论,即  相似文献   

19.
从继承、革新传统文化中悲剧意识的角度,《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红楼梦》所写“家亡人散”是对传统文化“家国同构”模式的怀疑和否定。从“屈原模式”到“贾宝玉模式”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悲剧意识的升华.《红楼梦》的恋爱悲剧模式革新了传统的以礼节情的恋爱悲剧模式.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对传统的“游”悲剧意识及天道悲剧意识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曹雪芹原著消解了传统文化对悲剧意识的消解因素。  相似文献   

20.
张兴德 《南都学坛》2006,26(6):39-45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意在“以文补天”———“补”封建社会的“天”,但是《红楼梦》实际告诉人们的却是天不可补。认识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区分两个不同版本的“顽石”故事,并全面理解原著中的“顽石”故事才能准确认识和把握其“补天”思想的本意。有人否定程高本而又用程高本的“顽石”故事来研究曹雪芹的“补天”思想,这种“研究方法”不可取,是犯了不可思议的逻辑错误。《红楼梦》是一部“盛世危言”,不能离开书中描述的实际内容,随意拔高其思想。应实事求是地看待毛泽东关于曹雪芹“补天”思想的谈话,其基本精神早在20世纪的30年代,就有人著文讲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